張 曼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110000)
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現狀探究
張 曼 (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110000)
近幾年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速度較快,其在原有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又進行了一定的創新與發展。本文分別從民族聲樂發展的源泉,以及“二度創作”兩個方面進行詳細分析,來闡述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現狀。
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現狀
民族聲樂是我國一項優秀的文化資源,是以音樂這種藝術形式來傳承民族文化的藝術載體,具有特有的民族性。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和文化背景下,民族聲樂有著不同階段的發展特點。在演唱形式上,民族音樂有著多種唱法,如傳統、民間唱法、流行唱法等。從近幾年民族聲樂的發展狀況來說,我國的民族聲樂在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也吸取了西方一些美聲的唱法,并形成了獨特的演唱形式,更具有民族性與時代性。
在當前,要想對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現狀進行研究,首先應當從民族聲樂發展的源泉出發,了解民族聲樂發展的整個過程,進而全面的闡述當前民族聲樂發展的現狀。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通過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斷的發掘與創造,形成了優秀的民族藝術形式。其中,民族聲樂也在不斷的傳承與發展。由于民族聲樂是一種源于人們的生活,又高于人們的生活的藝術形式,為廣大人們所接受,并賦予時代的特點,不斷的進行著發展。
(一)民族聲樂在作品的題材方面有著多樣化
我國是一個有著上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國家,具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為民族聲樂的選材提供了主要的資源。近些年來,一些優秀的作詞家、作曲家通過挖掘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創造了很多優秀的民族聲樂作品。在題材的選擇方面,呈現著多樣化的特點,或是歌頌祖國的名山大川,或是以民間故事為依據,或是改編傳統民謠等。可以說,民族聲樂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除此之外,我國一些作詞家、作曲家在發掘民族音樂元素的同時,還努力與國際文化、國際音樂元素接軌,在音樂形式上不斷的進行著創新與發展。
(二)民族聲樂在作品音樂的語言方面有著多元化
隨著社會與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水平越來越高,相應的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有所增加。同時,人們的審美意識也在不斷的增強。鑒于此,民族音樂要想獲得較好的發展,必須應當在曲式結構、旋律、配器技法等方面不斷的完善與豐富,以在作品音樂的語言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來滿足不同人們的精神需求。這樣,很多優秀的作詞家和作曲家,在深入了解傳統民族音樂的基礎上,對其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創新,形成了具有時代性的民族聲樂風格。具體來說,作詞家和作曲家從歌詞、旋律、和聲等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變革,使得民族聲樂在作品創作的深度和難度上、演唱技巧上,都不僅保留著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而且還賦予了音樂作品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
作曲家在豐富民族聲樂語言上,主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將傳統民歌為主題采用現代作曲技法,進行改編再創作,采用“老歌新唱”,為一些經典的民歌注入新鮮的血液,讓其在保留經典的同時又富有時代氣息。這樣既有利于傳統民歌的傳承又有利于民族聲樂富有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作曲家直接采用西方作曲技法,進行民族化的探索,創作民族聲樂作品。
民族聲樂作品是一門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在作曲家把作品創作出來之后,還需要演唱者根據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進行二度的創作。而觀眾是需要通過演唱者的表現來理解與感悟音樂作品的,因此演唱者的二度創作對于推動民族聲樂的發展來說,有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民族聲樂的演唱者在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又借鑒了美聲等唱法,并形成了獨特的民族演唱風格。
(一)民族性與科學性的結合
在民族音樂作品的演唱上,我國的演唱者對于音色有著獨特的審美,與西方演唱者有著明顯的不同。同時,演唱者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對于音色也有著不同的標準。在總體上來看,我國的演唱者在音色上追求自然性與多樣性,最大程度的讓聲音具有清、亮、脆的藝術效果。而在新時期,現代的民族聲樂在原有音色審美特點的前提下,不斷豐富與發展起來,融合了西方一些科學唱法與現代唱法,并進行了完美的結合,使得這種唱法既能保持民族唱法的字正腔圓與吐字清晰,而且結合了美聲唱法聲區統一,音域寬廣真假聲結合的特點。這樣,現代我國的民族聲樂作品得到了較為完美的詮釋,能夠引起與聽眾的共鳴。
(二)彰顯藝術性與時代性
新時期,我國大眾對于民族聲樂的審美取向,既建立在以往審美體驗的基礎上,又在不斷接受嶄新文化形態的沖擊。現代民族聲樂要想仍擁有廣大的聽眾,在注重民族性與科學性的同時,還應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趨勢,加強自身的藝術性與時代性。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是在傳統民族聲樂的基礎上,在吸取西方音樂文化精華中不斷發展起來的。在整體上來看,我國現代的民族聲樂有著時代性與民族性的特點。我國的民族聲樂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發掘了作業的深度,并進行了二度的創作,使得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更具表現力,并形成獨特的民族文化表現形式。可以說,當前我國的民族聲樂發展呈現出蓬勃之勢,并為我國未來民族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胡蕓菲.探究當前中國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 由常思思獨特的演唱風格引發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6(02).
[2]伊麗媛.傳播學視野下的中國民族聲樂價值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J].文藝生活(藝術中國),2011(04).
[3]賀凌云.中國民族聲樂中語言特性及其發展現狀[J].音樂創作,2016(03).
張曼(1971.01- )女,遼寧營口人,漢族,沈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