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希 (Ruhr Universitiy Bochum (波鴻大學) 德國北威州 44801)
中西方戲劇中悲劇的比較淺析
陳希希 (Ruhr Universitiy Bochum (波鴻大學) 德國北威州 44801)
在中西方戲劇的對比中,很容易發現其實悲劇是一個從西方傳導過來的理念。在悲劇理念傳輸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從側面比較出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悲劇效果的不同。自從在近代悲劇理論在中國的不斷發展和研究中可以發現,悲劇理念問題在我國藝術界一直是一個比較容易引起非議的話題。但是因為特別的現實需要,我國在引進悲劇理念時融入了很多中國特有的元素,后來被廣泛運用到了中國古典文藝的表現中。
中西戲劇;悲劇研究;差異比較
近年來,中國文藝界在悲劇理念的使用上,中文意思還帶有一定的自嘲、戲謔的含義,并且進過中國百姓對于詞音的裝換被代替為“杯具”一詞,通過對西方悲劇的研究,容易發現中國悲劇的理解和西方理念有很大的差異。在本文中通過分析西方悲劇思想的真實意義,研究中文語境下悲劇的意義。通過研究西方與中國戲劇悲劇烘托效果的不同,有助于中國文化界研究改進中國傳統文藝中關于悲劇理論下戲劇范圍的體系。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所以所產出的戲劇文化背景和發展進程了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在古代中國,戲劇最早出現在秦朝初期,進過演變發展一直到南北宋時期,中國戲劇才有的質的飛躍,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形態。從另一方面的角度來看,由于古代交通道路的發展,刺激了文化的交流撞擊,在邊緣的少數民族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比如藏族人民受到梵劇的影響,藏劇在此時刻開始逐漸形成。在中國戲劇的發展中,兩宋時期戲劇文化開始漸漸成熟,但是到南北朝時由于時代背景大多是戰亂蕭條,所以相應的文化也大多是戰爭悲劇題材的,其中《蘭陵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戲劇之一。
在西方世界,悲劇這一理念不僅僅代表的是戲劇意義層面上的悲劇,事實上在西方悲劇作品中大多廣泛的所指是古希臘的悲劇,古希臘悲劇同時也是整個悲劇體系中的源頭,但是經過社會形態的不斷演變,古希臘戲劇悲劇的表現形式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開始走向了衰落。 后來西方文藝界一直嘗試讓古希臘悲劇戲劇復生,經過不斷的研究嘗試對西方古代文化進行復興,但是近代社會能夠稱得上悲劇大家的也只有莎士比亞一個人了,古希臘三大悲劇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雖然古希臘悲劇漸漸消亡了,但是悲劇的色彩在之后西方戲劇中仍然有很多的體現,在亞里士多德的對于悲劇戲劇的理解下,認為悲劇創作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創作標準。在之后兩千多年的戲劇發展史上,西方悲劇戲劇在西方文藝界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結構體系了。
在中國戲劇剛剛起步時只要強調的是意境烘托,為了反映一種精神層面的追求,通過細致描繪人物環境背景來襯托出人物的特點精神。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就在這一方面很有體現,其中梁山伯器宇不凡、文采飛揚,祝英臺愛恨分明、忠于愛情。所以在古代人們心中梁山伯和祝英臺就成為了男性女性中最好的形象,相對比他們的凄慘的愛情使人們形成對比,印象深刻。
然而對于西方在悲劇的表現手法上有很大的不同之處,在內容的結構上,西方的結構是一個相互交錯的網絡式結構,希望從整個背景下能夠真實完整的反映一個社會時期的風貌,所以在西方戲劇的編排上不僅僅是為了描述一個悲劇故事,也是為了體現時代下的真實悲劇呼應。比如莎士比亞所作的最著名的悲劇《哈姆雷特》中,這個悲劇的思路不是常人所能想到的,哈姆雷特的父王被他的叔叔殺死,而他的母親嫁給了他的叔叔,哈姆雷特還誤殺了大臣,奧菲利亞跳河自殺等這一系列的悲劇中還體現著復雜矛盾的內心糾結與掙扎。所以從《哈姆雷特》的人物悲劇心理中可以看出,西方悲劇是從多個層面的線索出發的,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黑暗面、殘酷的社會現狀以及人文主義的光芒。
在西方世界悲劇中主要想表達的要是對重要的偉大人物的模仿,不論是在古代還是在近代文藝復興時期,甚至是在現如今的影視文藝作品中都能有所體現,比如《復仇者聯盟》、《猩猿崛起》這一類電影作品中,影片的主角通常是承擔了拯救世界或保護整個部族的重大責任,最后為了實現拯救世界的偉大任務而勇敢獻身,當然結局同樣也符合了悲劇的特點,這體現了人性的光輝這一偉大形象。像這樣的影視作品放大了主角的英雄光輝形象,這就是由于西方悠久的戲劇歷史所影響的。在西方的悲劇框架中,往往描述的主人公本應享受高貴安逸的生活,是整個家族周圍所有人的希望,但是由于各種不幸的遭遇導致人物最終步步走入懸崖,最終家族衰亡。例如古希臘的悲劇中的俄狄浦斯王、赫拉克勒斯等許多悲劇戲劇,他們的自身的人物設置本來能很偉大光輝,但是由于種種挫折的影響,導致遭遇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事情,給觀者帶來強大的對比感。在中國悲劇戲劇的發展進程中,對于人物的設置往往是一個沒有地位、保守凌辱、善良賢惠的婦女人物。她們面對中國封建的傳統思想沒有反抗的能力,被世道所把控,沒有自己的能力只能依靠著別人,這樣的軟弱形象,極容易引發人們心中的正義感以及對人物的憐憫之心。
在中西方悲劇的結局上也有許多根本上的差異,在西方悲劇中往往是很干凈徹底的悲劇,人物會為了實現自己一直夢寐以求的理想會使勁所有的力量,以達到更加凄慘壯烈的悲劇烘托效應,大多數都最終會失去性命。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中一對情竇初開的戀人,遭到周圍人的反對,為了一段不被祝福的愛情,兩個年輕的生命雙雙消散,他們原本可以為了在一起而逃離一切遠走高飛,但是他們為了永遠在一起,選擇死在了一起。在對比中國相似題材的愛情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在題材和劇情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從開始描述兩個有情人在書院情竇初開,相互傾心,但是由于門第不同,家人的阻攔,他們也奮力抵抗過但是都沒有顯著的作用。兩個人最終別逼為愛自殺,但是與羅密歐與朱麗葉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死后幻化成蝴蝶,雙雙飛遠,給觀者一個內心的安慰。所以中國悲劇在描述悲劇效果的同時,寫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引導了社會中正義的思想發展。
由此看出,雖然中西方悲劇有很多差異,但是以悲為美是中西方戲劇學家在創作悲劇戲劇時所能達到的審美共識。中西方悲劇的不同其實就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導致的,是當下的社會意識形態所決定的,經濟影響文化,因此才產生了中西悲劇的差異性。
[1]李瑞環.跨文化戲劇視野下解讀中西方文化死亡觀——比較昆劇《血手記》和莎劇《麥克白》[J].戲劇之家,2016(14):16-17.
[2]王菁.岳飛與哀格蒙特——中西方文學悲劇英雄形象比較[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