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潔 (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 221006)
電視調解類欄目中法律的重要性
高 潔 (徐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 221006)
新時期,限娛令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的頒布實施,催生了電視調解類欄目,這類欄目由于貼近觀眾生活,同時具有一定的戲劇化沖突,所以吸引了大批觀眾,成為了當前各大媒體的新寵。雖然收視率方面有一定的提升,也為觀眾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電視調解類欄目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不容小覷的。尤其是缺乏法律依據、侵犯嘉賓隱私權等問題,這些需要加以解決,就需要認清法律的重要性。本人所在的欄目《彭城和事佬》自2013年開辦以來,先后獲得了全國城市臺十大品牌欄目、全省司法行政工作創新成果一等獎、徐州市五一文明班組等榮譽稱號。本文將結合筆者工作經驗展開論述。
電視調解欄目;法律;隱私;合法權益
新時期,電視調解類節目成批出現,其背后有著一定的原因,也面臨著一定的困境,為此,本文將從調解類節目出現的原因以及電視調解類節目面臨的法律困境入手,對電視調解類欄目中的法律展開一定的思考,以資借鑒。
(一)社會轉型時期公眾產生的全新精神訴求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轉型時期,在這一時期當中,社會公眾先前所遵循的價值觀念以及行為范式均發生了顯著地變化,相當一部分公眾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感到無所適應,因而其產生了全新的精神訴求,正是在社會轉型這一背景之下,調解類電視節目的出現實現了對這部分社會公眾精神訴求的對應性滿足與迎合。此時出現在電視中的關注民生的、與百姓家常里短息息相關的調解類節目,如江西衛視《金牌調解》、北京電視臺科教頻道《第三調解室》,為當事人解決家庭、情感或者經濟類問題,滿足了他們傾訴與宣泄的欲望。調解即使不能立刻幫當事人解決問題,也能緩解委屈心理,使其能夠走出迷津。同時,電視觀眾亦能夠通過此類電視節目實現對情感的排遣,因此可以說,調解類電視節目的問世迎合了現今時代相當一部分觀眾的情感宣泄訴求。
(二)社會轉型時期加劇了各類社會糾紛的出現
在社會轉型過程之中,各種新舊價值觀念之間必須出現激烈的碰撞,社會公眾所習慣的原有道德范式亦發生了不同以往的改變,隨之而來的,便是各種社會糾紛與矛盾的紛紛浮出水面。如兩性之間的婚外情、離婚產生的財產和子女撫養權問題隨之而來;房地產產業發展,一家兄弟為了房產分配產生爭執;朋友之間的借債問題常常不僅涉及法律更與人情有關,由此引發的矛盾糾紛也越來越多。面對前述社會糾紛與矛盾的出現,如若訴諸于法律,則將直接導致司法機關的司法效率受到影響,同時,中國民眾歷來存在一種恥訟心理,這也影響到公眾選擇法庭作為權利救濟途徑。在這種情況下,調解這種兼顧了人情與法理的矛盾糾紛解決方式,成為多數糾紛矛盾雙方當事人的不二之選,通過將調解的過程直接搬至熒屏之上,則使社會公眾直觀地了解到矛盾糾紛的產生原因,以及如何借助調解的方式,實現對當事人之間矛盾和糾紛的有效化解。
(一)隱私保護問題
1.對傳統心態所帶來的直接沖擊
盡管調解類節目的問世,乃是基于對現代觀眾精神訴求的滿足,不過作為電視臺欄目組而言,其關注的重心在于一檔欄目本身的收視率,因此,一檔電視欄目的制作過程中,必然摻雜了主創團隊追求欄目收視率的考量。為了提高收視率,不排除有節目組花錢說服當事人上電視暴露個人隱私,甚至很有可能請人制造事件。
對于矛盾與糾紛的當事雙方而言,如何在攝像機前將矛盾與糾紛產生的來龍去脈向鏡頭前的觀眾交代清楚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當事雙方之間所產生的矛盾與糾紛往往會成為他人口中的談資,然而在參與節目錄制過程之中,當事雙方卻不得不將此種隱私展示為電視觀眾,這種行為不但對于當事雙方而言會心存顧慮,而且極有可能隨著節目的播出,給雙方帶來無法預料的結果。
2.媒介僭越問題
從國內多數調解類節目的制作情況來看,主創團隊為了將當事雙方的矛盾與糾紛的全貌展示為電視機前的觀眾,往往會依托隱性采訪的方式實現對節目進程地推動。有的當事人不愿出鏡,節目方讓當事人打電話給對方,但電話內容在未告知的情況下通過媒體向大眾公開,這就是侵犯他人隱私的行為。某臺有一期涉及婚外戀的節目,講述的是一個男人有婚外情,記者采用偷拍的方式將當事人的言行偷拍并播放出來。盡管從道德層面來看,社會輿論對婚外情持批判和否定態度,不過作為節目主創團隊而言,其并非裁判者,因此其為了提升節目收視率而進行的偷拍、偷錄等行為毫無疑問地侵犯了當事雙方的隱私權,如若在對拍攝內容進行后期處理時,未能對拍攝內容進行合理地處理,則將導致當事人的隱私進一步外泄,從而給當事人造成二次傷害。
(1)未能使調解組織介入其中,造成調解效力低下
已于2011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調解法》規定:企事業單位如有調解需要,須設立人民調解委員會。然而,從國內大部分調解節目的制作情況來看,其均未能取得司法機關的授權,因而此種調解程序、調解方式實則同法律的規定相去甚遠,尤其讓人感到難以想象的是,相當一部分調解類節目所邀請的擔任調解人員的嘉賓,本身的法律知識基本處于空白,因而無論是其所使用的語言、對當事人雙方所進行的說服,完全是一種空洞的道德說教,觀眾在收看這些節目時,具備法律素養的觀眾會嗤之以鼻,不具備法律素養的觀眾則會產生誤解。
(2)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權利
從現階段國內各個地方臺制作的調解類節目來看,因為節目主創團隊自身法律意識匱乏以及盲目地受節目收視率水平的驅動,因而慣常會出現侵犯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情形。
如部分電視臺制作的新聞調解類節目,往往會無意之間侵犯公眾的隱私權,如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將偷拍、偷錄的圖像進行播放等。調解類電視節目往往是受一方當事人的委托,媒體基于公平公正的原則必然要求采訪另一方當事人,而當另一方當事人明確表示不愿或不接受調解時,當事人不知情的隱蔽采訪、電話采訪就被濫用。調解類電視節目的很多題材牽涉到隱私,特別是情感調解節目。此類節目將收視率作為一切追求,因而罔顧其它而為節目收視率的提升而費盡心機。
(3)主持人法律素養低下、調解手段生硬
從國內電視臺播出的一些調解類節目來看,多數主持人自身的法律素養低下、調解手段過于生硬,而且根本不清楚調解的原則在于調解主持人必須秉承中立立場,而是動輒將自身置于道德制高點,對當事人進行指責,從而無益于當事人雙方矛盾與糾紛的修復,甚至會造成矛盾的激化。
1.注重節目法制內涵與知識內涵
為使調解類節目能夠實現良性發展,節目主創團隊必須注重提升節目的法制內涵與知識內涵。要通過節目引導觀眾對公共問題的思考而不拘泥于矛盾糾紛本身,要使觀眾獲得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基本道德的收獲,讓生活更加美好、社會更加和諧。為此,主創團隊必須在節目中實現對當事人以及觀眾的普法宣傳和教育,盡可能地通過個案展示實現對當事人與觀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遵從。調解類電視節目可請律師、心理咨詢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作為后援團隨時參與到節目中,以增加節目的知識性和權威性。
2.注重將節目納入于大調解格局之中
人民調解制度是化解人民群眾矛盾與糾紛的有效方式,通過人民調解制度的運行,將確保社會的安定與團結。
從徐州市在建設大調解格局的情況來看,該市在所有的街道辦事處、鄉鎮政府均設立了人民調解庭。目前,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正以人民調解為基礎,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互相配合、互相銜接,逐步構建大調解的工作格局。因此,作為調解類節目而言,要積極尋求將節目納入到大調解格局的方式,以便提升節目的品質,確保節目的播出能夠實現對觀眾的普法教育。同時,節目組應當邀請專業的調解人員作為嘉賓參與節目的錄制,以便確保節目的專業性。
作為調解類節目的主創團隊而言,要克服和防止過多追求收視率和經濟利益的傾向,把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營建和諧良好的社會風尚放在首位,把人民群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福祉時刻放在心里。以便確保制作的節目能夠真正為我國的法制建設提供助推力。
隨著法制的完善以及電視調解類節目自身的不斷發展創新,也隨著學界和實務界對電視調解類節目認識的加深以及人民群眾思想觀念的進一步轉變,調解類節目要積極提升節目的法律專業性,以便使觀眾通過對節目的收視獲得法律意識的進步。
[1]趙建平.調解類電視節目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2]石群.社會轉型背景下我國調解類電視節目研究[D].湖南大學,2014.
[3]劉連振.我國調解類電視節目的失范與修正[D].浙江傳媒學院,2015.
[4]丁穎.情感調解類電視談話節目的品牌化經營策略研究[D].蘭州大學,2014.
[5]武慧.我國調解類電視情感談話節目的發展瓶頸與對策研究[D].山西大學,2013.
[6]楊博.淺析電視調解類節目背景現狀及發展趨勢[D].河南大學,2013.
[7]謝婷婷.論我國電視調解類節目的類型及發展[D].南昌大學,2013.
[8]姜亞楠.調解類真人秀談話節目的說服傳播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