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夢瑩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100000)
中國電視紀錄片解說的研究動力
邢夢瑩 (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 100000)
研究中國電視紀錄片的范疇很多,包括紀錄片的聲音、畫面、攝影、主題等等,包括對于研究紀錄片解說的內容也不乏,但是研究紀錄片的解說的內在動力,才始終是推動解說研究發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就主要探討其中的幾大研究動因。
電視紀錄片;解說;研究
中國電視紀錄片自電視誕生之日1958年起到當前的2016年,已有近六十年的歷史,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中國電視紀錄片在紀錄中國政治、歷史、社會、自然、科學、環境、人物等領域做出了巨大的“紀錄”性貢獻。紀錄片以其獨有的真實性創作特點,紀錄著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向外部世界展現其客觀純粹性,但是其中并未將主觀意識包含在內。究其原因是由于編導者在截取、編輯和運思客觀現實攝錄時從各個角度將自身的主體意識融入其中。格里爾遜指出紀錄片在處理真實生活場面時應體現出一定的創造性,這就需要運用一系列手段來對真實生活進行藝術性加工。紀錄片既有再現的性質,也有表現的性質。所以每一部紀錄片均有獨特的主題和目的。盡管每部紀錄片在表現形式上并不會完全相同,有些是通過解說來顯露主題,有些則是利用一些畫面信息來給觀眾啟發。但每一部紀錄片都是帶有一定的主題和目的而創作存在的。
在紀錄片創作主題過程中,解說的引入發揮著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意義。從信息論和傳播學的角度看,電視不同于報紙,在編碼與傳播過程中,只有視覺符號;也不同于廣播,只有聽覺符號,它具有視聽兩種符號并舉的特點與優勢,具有可視性和可聽性。畫面圖像是電視紀錄片的基礎,電視畫面有其自身的語言,它除了一副副單個畫面符號具有本身的作用外,“重要的是按照一定的組合規律、經過一定的組接技巧來表現更為豐富的思想”。畫面圖像具有直觀性和形象感,能訴諸觀眾以事物發展、變化、運動的視覺形象。解說大多是為了圖像才產生的,通常情況下,解說需要畫面的支撐。這里需要清楚一點,解說并非簡單直白地對畫面圖像進行描述,而是在某些特定情節或情境中,對畫面內容進行補充、豐富、或渲染、點題以增加畫面的內涵和意義,與畫面配合共同表達一個主題。因此,解說對于聲畫和諧、主題再創作等方面上具有無形而顯性的功能。
在最近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對電視紀錄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且對其賞析需求也逐漸提高,對紀錄片的聲音審美也具有了一定的鑒賞能力。在工作的閑暇之余,觀賞幾部高質量的電視紀錄片已然成為了最積極健康、且具有思想性的選擇。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還有中國共產黨的新聞價值觀要求,很多優秀的電視紀錄片的內容都是具備人文關懷和體現真、善、美的,這對于人們認知世界的思維和角度,都是十分有益的。而很多意識層面的內容,是不僅僅靠紀錄片本身所傳遞的,它需要紀錄片解說的配合,將這些內容準確、升華的傳播出去。因此,對于電視紀錄片解說來講,它的質量是不容忽視的,對它的研究也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過去電視紀錄片解說發展時期當中,涌現出了很多優秀的解說人才,他們為每一時期的解說事業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為每一時期的觀眾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這種印象為人們形成共同的時代記憶提供了 基礎。這些優秀的解說人才在生活中很多都是主持人、朗誦藝術家、語言藝術家等。他們通過聲音的塑造,語言的揣摩將有聲語言創作進行的有聲有色,對內容的描繪也是淋漓盡致,為觀眾心目中的紀錄片形象構建出一個又一個生動而富有魅力的場景。
很多觀眾對時代的回憶恰恰就是依托于對解說者聲音的追溯。例如一些觀眾對八十年代的回憶往往就會通過《話說長江》中陳鐸、虹云的有聲語言作品中尋求時代的溫度、色彩與感情。有聲語言的創作是不可逆的,一旦產生就會永久保留,將歲月的烙印深深打入聲音作品當中,將時代的氣息與風貌保留下可貴的素材。還有,在社會化時期,著名朗誦藝術家肖玉和李立宏解說的電視紀錄片《江南》,其中那溫婉、穩重、令人產生無限美好遐想的解說聲音為那個時代的人們保留了心中永久的溫情。又例如在當下的商業化時期,李立宏為《舌尖上的中國》的解說也為這個時代的觀眾們創作出了一種獨有的聲音記憶。解說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懷,對美食背后的人文性所特有的關懷,是這個時代觀眾的共同記憶。
這種共同的記憶在未來還會繼續出現,但歷史就是歷史,它所走過的歷程都會真實的紀錄下來,紀錄解說本身同樣也是在紀錄這個時代。
紀錄片解說最大的一個價值還有一個就是審美價值,為每一時期的觀眾都提供了一個審美的喚起與習慣的培養。
審美是人與社會、自然、世界形成一種情感的、無功利的、形象的關系狀態,這是人類認知世界的特殊方式。審美是人類感知、認識、理解和評判主觀與客觀、理智與情感的重要手段。“審”是一個動詞,必須由主體實施,而“美”則是實施“審”的客體,有“美”的客觀存在才能引發人們“審”的行動。審美現象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為基礎的,是審美關系中的現象。美是屬于人的美,審美現象是屬于人的現象。
審美的特點是直覺性、情感性和愉悅性。這些特點在紀錄片解說欣賞的過程中都能夠得到充分的體會。尤其是情感性,作品的價值對于觀眾而言,更多的是通過情感來體會和反應出來的。所有的紀錄片解說,觀眾對它的認知和把握也都是通過對它直觀的情感的體驗才能產生內心的情感共鳴和審美認知。在那些優秀的、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解說而言,觀眾對它的認知就是“美,聲音美,表達美,聽起來讓人產生美好的想象,內心的情感或舒緩或激昂等等”,總之就是能讓人內心愉悅,有審美體驗,這就夠了,因為觀眾并不會多去考慮解說的技巧、聲音的運用、節奏的變化等等。所以紀錄片解說對于觀眾的審美層次的提高,認知與培養是潛移默化的過程,每一時期的審美感受與效果也都是不盡相同的。
中國電視紀錄片在傳播層面上講是代表著國家形象的,反應了一個國家的精神風貌,思想深度,文化環境,百姓思考等等,它是向世界介紹中國,表達中國的一個窗口,向外部世界講述中國自己的故事,也是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渠道。既然是講述中國故事,那么在紀錄片當中就需要對解說的作用加以深化,有聲語言的表達和創作的更好發揮,才能更好的將紀錄片解說發展的有未來。
因此,對于紀錄片解說而言,它不僅僅是將紀錄片詮釋清楚,表達到位,還需要具有國家意識,能夠在解說當中體現出大國風范。這就需要在紀錄片解說時具有更高層次的認知與理解。
[1]于永強. 電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解說的“節奏”美[J]. 視聽,2015(10):70-71.
邢夢瑩,女,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