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妮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差點+VP”與“差點沒+VP”
陳雅妮 (淮北師范大學文學院 235000)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有明顯區別,由于沒有形態變化,所以漢語中很多意思的表達都要借助語序和虛詞。“差點+VP”與“差點沒+VP”是漢語中特殊的兩個句式,雖然形式不同,但所蘊含的意義卻相似,本文著重研究兩個句式的不同之處。
差點;差點沒;差異
漢語是典型的孤立語,它與印歐語系的諸多語言存在明顯差異——無形態變化,因此,漢語只能通過形態變化以外的其他方式來達到某些特定目的。比如英語通過詞尾變化表示時態,而漢語只能借助虛詞“著、了、過”表示事情發生的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漢字或詞語逐漸被虛化,失去原來的實際意義,而只表達特定的語法意義。例如:“差點摔倒了。”與“差點沒摔倒。”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完全相同,否定詞“沒”在這里并沒有起到否定的作用。本文將具體分析這種語言現象,并從語言離散性、構式語法、語用等方面闡述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比較幾個句子:
差點摔倒——差點沒摔倒(都表示實際并沒摔倒)
差點遲到——差點沒遲到(都表示實際并沒遲到)
差點考滿分(實際沒有滿分)
差點沒考滿分(實際考了滿分)
由以上幾個例子可以看出:“差點+VP”與“差點沒+VP”表示的意義有時相同,有時并不相同。當兩種句式表達的意義完全相同時,我們稱“差點沒+VP”式的否定為羨余否定。羨余否定特指句式中存在否定詞,但是這個否定詞并不表示實際的否定意義。這種現象形成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幾個方面:
在任何兩個語言單位之間不存在量的連續性的遞增或遞減關系的這樣一種性質,可以稱為語言的離散性。比如:
我覺得漢語很有意思。
I like Chinese.
兩個句子都有一個個詞的片段組成,在第一個句子里,“我,覺得,漢,語,有,意思”每個語素都是一個獨立的單位,彼此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漢”可以和“語”組成“漢語”,也可以與“字”組成“漢字”,與“人”組成“漢人”,同理,“語”也可以組成“話語”、“英語”等詞。所以一個句子里的各個詞語只是臨時組合在一起表示相應的意義,彼此間并沒有固定的、天然的聯系。從這個原理出發,我們可以分析“差點沒摔倒”這個句子中的否定詞“沒”,“沒”本身是一個含有否定含義的詞,與“有”組合形成“沒有”表示“無”的意思,與“人”組合成“沒人”表示“某地不存在人”的意思,可是“沒”與“有”、“人”本身并沒有天然的、直接的聯系,它們只是為了表達需要而臨時組合在一起,并不能由此得出它與任何語言單位組合都表示否定意義的結論。因此“沒”在句子“差點沒摔倒”中并不一定表示否定意義,它與句子中的其他單位是彼此獨立的,不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因此也就不能說“差點摔倒”與“差點沒摔倒”的含義是相反的。
目前,構式語法所指的“構式”以Goldberg的定義最流行:
C is a construction which is a form-meaning pair 〈Fi,Si〉 such that some aspects of Fi or some aspects of Si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C’s components parts or from other previously established constructions. (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Fi, Si〉,且形式Fi的某些方面或意義Si的某些方面不能從C的構成成分或從其他已有的構式中得到嚴格意義上的預測,C便是一個構式。)(Goldberg1995:4)
這個定義體現了兩個關鍵點:一是構式是形式和意義的配對;二是從構成成分不能預測整個構式的意義。后來Goldberg在1995年定義的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定義,內容有所變化,她說:“任何格式,只要其形式或功能的某一方面不能通過其構成成分或其他已確認存在的構式預知,就被確認為一個構式。”(Goldberg 2006:5)目前這一修訂的定義是“構式”概念的最新的構式主義闡釋。
基于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得出羨余否定是一個構式的結論,因為它表表達的意義不能由它的構成成分推斷出來,也不能通過與其他否定形式的類比推斷出來。比如:
我們沒吃飯。
昨天沒上英語課。
他沒參加會議。
這幾個帶“沒”的句子都表示否定意義,但是不能由此得出“差點沒摔倒”也表示否定的結論。
所以,羨余否定是一個單獨的構式,不能用一般否定句的角度分析它的內在含義。
語言的存在是為了給人們提供一種交流信息和表達思想的方式,因此語言學不僅要研究語言本身的結構規律,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語言與人們需要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是怎樣為了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而緩慢改變的現象。
在表達同一個意思的時候,不同個體、不同時間可能在說話時附帶的情感或想要強調的程度各不相同。在這種情況下,同一個意義就衍生出了很多種表達方式,如陳述句、感嘆句、反問句等,英語中也有相應的強調句型。例如:
今天很冷。
今天很冷啊!
今天很冷,不是嗎?
I love you.
I do love you.
以上幾個中文句子和兩個英文句子各自表達的意義完全相同,只是強調程度各有差異。這就是在不同說話情境中,由于不同語用需要而形成的形式各異的表達方式,羨余否定就是這種語用需要的產物。
差點摔倒。(普通陳述)
差點沒摔倒。(強調)
羨余否定中的“沒”字并不是否定標志,它在這里只表示一種強調的意味,所以這樣得出來的表達“未摔倒”意義的兩種句式沒有實際差別,只是強調程度的不同。
所以“差點+VP”與“差點沒+VP”不是肯定與否定的差別,而是對同一個事實強調程度的不同。
[1]陳一.試論專職的動詞前加詞[J].中國語文,1989(01).
[2]陳一.再論專職的名、動詞前加成分[J].漢語學習,1997(04).
[3]陳昌來,占云芬. “多少”的詞匯化、虛化及其主觀量[J].漢語學報,2009(03).
[4]史冬青. 論漢語動詞的介詞化因素[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 (4).
[5]何洪峰. 動詞介詞化的句法語義機制[J]. 語文研究,2004(01).
[6]胡彩敏.“擱”的新用法——介詞[J]. 漢語學習,2007 (01).
[7]張鑫. 漢語動詞的介詞化研究[J]. 讀書文摘.
陳雅妮(1992.03- ),女,漢,安徽宿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