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挺中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532200)
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建設的思考
呂挺中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532200)
民族音樂是我國流傳至今的文化瑰寶,將其與高校音樂教學相結合,建立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不僅能夠繼承、發揚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宣傳傳統特色,同時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通過實踐活動、課程教學等諸多方式,宣傳、推廣我國廣西地區的民族音樂。文章主要以廣西崇左地區民族音樂為例,對該地區民族音樂與高校音樂教學體系的融合進行了分析,有利于實現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
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建設
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各民族的先民們用他們的智慧給我們留下許多燦爛的文化,在這些燦爛的文化寶庫中,民族音樂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以我校所處的崇左市為例,轄區內居住著壯、漢、瑤、苗等20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的民族音樂文化各具特色,這些傳統的民族音樂象征著悠久的發展歷史,將帶有區域性特質的民歌、民間器樂等音樂形式融合到民族高校“民族音樂特色學科”聲樂課、原生態表演課、器樂演奏課、合唱課課程建設中,一方面有利于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播,另一方面則有利于深入探究廣西崇左地區的音樂文化,進而實現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長遠發展。
1.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建設方向
(1)培養更為專業且全面的音樂人才
在高校音樂課程中融合民族音樂,強化民族高校音樂類專業聲樂課、原生態表演課、器樂演奏課、合唱課等多種課程的民族性,通過民族音樂的灌輸,培養更專業、素質更高、音樂了解更為全面的民族音樂人才。
(2)突出高校辦學特色
在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合民族音樂,有利于凸顯高校辦學的區域性特色,從而真正貫徹落實高校傳承、發揚民族藝術的責任和義務。與此同時,對廣西崇左地區民族音樂進行充分利用,也突出了我校“為民族地區和少數民族服務”的特色辦學宗旨,從中讓廣大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音樂中蘊含的情感、文化常識、生活等,而這也為民族高校音樂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發展契機。
(3)培養學生審美價值觀
高校音樂教學中融合地區性民族音樂,可以讓學生在了解大眾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深層次的提升自己的審美價值觀,通過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彰顯不同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在此基礎上對學生維持本土特色文化的多元化觀念進行培養。
2.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建設優勢
(1)有利于深入挖掘民族音樂特色
民族音樂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傳承的瑰寶,但是受外來文化入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文化已經瀕臨消亡,而高校教學這一途徑在宣傳民族音樂文化方面卻體現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學校通過實踐課程等形式灌輸民族音樂文化,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也能夠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民族音樂。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教學的方式,例如多媒體、網絡平臺等,讓學生利用現代化設備深入了解廣西崇左地區民族音樂的特色,從而體會民族音樂中蘊含的文化底蘊以及民族特色,從而實現民族音樂文化的廣泛傳播。
(2)有利于繼承傳統民族音樂
當前階段我國音樂市場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這對我國傳統民族音樂文化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廣西崇左地區的民族音樂也遭遇到生存發展的困難,隨著流行音樂的充斥,現在的年輕人對于民族音樂知之甚少,將其與高校音樂學科進行融合,進行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建設,可以讓學生對民族音樂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進而實現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揚。
建設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有利于將與民族音樂資源相關的各個類型團體資源和個人資源進行整合,服務于民族高校音樂專業的課程建設。如將地方文化館以及文體局等相關部門現有的民族音樂資源融入到音樂課堂或課外活動,豐富與完善教學內容和形式。同時為高校音樂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供科學、合理的改革方案,突出高校音樂學學科建設的地域性及特色,在實現高校辦學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廣西崇左地區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1.各方合作問題
在高校中創建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建設,需要各個主體的結合,如民族高校、關系民間音樂資源各類團體以及各類“土專家”,這三方合作方式的選擇與合作時不同的分工、各自所承擔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噬待解決的問題。基于此,高校中相關人員在進行該項工作時,需要對這三方進行分別了解,使民族高校、關系民間音樂資源各類團體、各類“土專家”能夠達到精誠合作。
2.各類民族音樂針對性應用問題
民族不同,所體現的音樂特色、民間樂器也不盡相同,所以這也就為具體的應用帶來了疑問,哪一門課程建設需要運用哪些有效的教學、科研與創作手段,才能體現最好的效果,是民族音樂特色課程體系建設噬待解決的重點問題。
1.強化民族音樂與地方音樂的融合,構建科學、可行的課程體系
目前,許多高師音樂專業中相關課程的設置與全國其他高等藝術院校相同,依然維持著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在課程內容中主要以西方音樂體系為主,本地音樂并沒有占據有利地位,在課程設置方面仍然體現推崇西方文化的特性。例如,管弦器樂、聲樂的基本樂理以及視唱練耳等課程,沒有體現地方民族特色,教師只是著眼于西方音樂文化,維持著西方音樂思維,忽略了民族音樂資源的開發利用。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也沒有得到改革和革新,一直禁錮在其本身的領域內循規蹈矩,所培養的音樂專業學生也是以傳統模式為主,在社會中無法體現優勢。基于此,高師在音樂課程設置時,有必要增加世界各地音樂與本地區民族音樂相結合的課程,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并創建極具特色的音樂教學課程。這樣才能夠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落實。現階段,我校音樂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大膽的將民族音樂資源與高校音樂教育資源進行結合,并且獲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據學校所在地區的音樂資源,從學校的現實情況出發,以音樂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為龍頭,通過對本地民族音樂資源進行充分的整合與運用,優化課程結構,開設《壯族山歌演唱》、《天琴彈唱》《廣西民族民間舞蹈》等諸多民族音樂課程,以此將我校民族音樂課程缺陷進行了彌補。與此同時,對于民族音樂技巧與技能課程的設置,也在原來的基礎上實現了非常大的突破,增強“專業實踐模塊”的內容,開設如專業主修、合唱與指揮實踐、民族器樂演奏實踐、民族民間音樂實踐、音樂舞蹈團隊訓練、舞臺表演等大量實踐課程,同時強化專業五項技能考核(彈、唱、跳、自彈自唱、合唱指揮)力度,提高了學生在專業上的學習、練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們的各項專業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對學生在即將踏上畢業實習崗位前的各項技能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在聲樂教學方面,也借鑒了本地少數民族音樂中所特有的聲樂元素,豐富聲樂課堂教學內容和演唱方法,并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演唱地方山歌的能力,從而實現地方高師聲樂教學地方性和民族性。
2.充分利用民族音樂資源,創辦極具特色的音樂實踐教學課程
我國有5000年的發展歷史,在這一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各個少數民族同胞也積累了豐富的地方音樂文化,這些音樂文化中反映了各民族的生活與歷史。民族音樂形成于本地,并且流行于本地,更加代表了本地,是我國多元民族文化中非常絢爛的一筆珍貴的財富,同時也是革新地方高校民族特色音樂教學課程體系的重要音樂資源。當前階段,在我校民族音樂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填鴨式、灌輸式等傳統的教學方法,這對于民族音樂的融合十分不利。所以,需要對這一傳統的教育理念進行創新,一方面,對師生之間關系進行創新。換而言之即改變教師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師生之間互相感染的情感、認知和價值觀,以此突出民族音樂教學活動的創造性。在這一創造性的狀態下,全面發揮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確保師生之間可以構成主體交互模式的教學體系,在原來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融合民族特色音樂,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積極性,并且全力繼承和發揚地方音樂。
以我校為例,我校是一所地處邊疆的地方民族高師院校,學校周邊有非常好的民族音樂環境,以及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這些豐富的音樂資源對學校民族特色音樂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各個類型課程的音樂實踐有著重要的作用。對于音樂課程而言,實踐的重要性要遠遠高于教材中的音樂理論。近年來我校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也逐漸創建了與本校民族特色音樂教學相符的模式,大膽運用了“請進來”與“走出去”的理念。其中,“請進來”即將民族藝人聘請至學校中,將越來越多的民族音樂進入到課堂中,讓學生對當地的民族音樂有更加深入的認知。通過民族音樂資源營造更為專業、積極的音樂學習環境,如此一來便可以突破原來音樂教學中的說教模式,同時也能夠在民間藝術家身上學習到地方音樂文化。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以直觀的聽覺、視覺體驗,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民族音樂文化。此外,“走出去”即將課堂轉移到民間,學生以社會為課堂,體會當地勞動人民在生活與生產過程中積累的音樂,并且探索這些音樂中蘊含的內涵,讓學生在原生態的音樂環境下體會民族音樂的魅力。以此便可以將以往只在琴房練習聲樂的模式,形成課堂與實踐相結合的全新教學模式,也為我校營造了極具特色的音樂教學氛圍。此外,崇左地區所獨有的民族音樂,例如大新縣壯族高腔山歌“詩雷”以音調高亢、響亮及和諧的二重唱法區分于其他民歌,在廣西山歌中獨樹一幟;而天等的山歌曲調婉轉柔韌,旋律優美動聽。各地的民歌都獨自形成了帶有各自風格的藝術特征,是民族音樂的藝術至寶,擁有非常高的價值。為了能夠讓學生有一個深刻的認知,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到各個民族聚居區進行采風,深入生活,了解該民族的生活習俗,將少數民族流傳下來的民間音樂進行加工,建立一個資料庫,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介紹,以此實現我國民族音樂的繼承。
3.充分利用民族音樂優勢,創辦帶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教材
我國在高校藝術教育方面,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文件,要求各個類型、級別的學校務必要對傳統民族藝術教學進行重視,開發帶有民族特色的藝術教育內容。高師音樂教學中引入民族音樂資源義不容辭,在實際音樂教育過程中,務必要將地方性音樂藝術融入到高師的音樂教學中,深入發掘民族音樂中的優秀內容,探討全新的教學模式,使民族地區高校特色音樂教學得以可持續發展,并且推動高校中學生音樂素質的提升。現如今,我國諸多出版社中都已經出版了住多版本的音樂教材,并且得到了推廣與使用。面對當前市場中的音樂教材發展現狀,高校在選擇音樂教材方面也成為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目前我校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民族音樂資源,嘗試編寫校本音樂教材。如聲樂教學輔助教材——《壯族民歌100首》《崇左音樂藝術集萃?音樂作品集》,將崇左地區當地優秀的民歌進行總結,比如《萬點星光亮了天》《我村就在花山腳》《黃豆芝麻樣樣栽》等。或者是帶有現代意義的創新型民歌,如《花山迎客歌》《醉在邊關美女村》《聽花山》等。將這些民族特色民歌收集起來,編制成冊,對學生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內心的民族文化觀念,也能夠更好的實現崇左地區民族文化的傳播。同時通過這種自創音樂教材的方式,對于廣西崇左本地學生而言,也可以激發其內心對于自己家鄉傳統文化的無限熱愛之情,進一步培養民族意識與熱愛家鄉情懷。另外也可以對教材編寫方式進行創新,如在教材的每一頁都設置與教學內容相符合的圖片,如廣西各個地區與民族的生活習慣、風土人情等圖片,提高教材的觀賞性,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將少數民族音樂與高校音樂教學內容相結合,一方面有利于實現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另一方面則能夠使學生深入認識廣西地區少數民族的音樂文化,不僅增長了見識,也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發揚開拓了渠道。
[1]佟鑫.《中國民族音樂》課程教學改革的地域化探索——以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為例[J]. 黃河之聲,2017,07:32-33.
[2]孫婷.壯族音樂課程進入地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構建[J]. 大眾文藝,2017,03:235-236.
[3]劉瑩.沈陽音樂學院舉辦遼寧省音樂與舞蹈學一流特色學科建設立項暨民族聲樂教學實踐音樂會[J]. 音樂生活,2017,03:40+2.
[4]冉啟端.布依族“八音坐唱”音樂文化融入民族地區高校課程探討——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為例[J].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06:119-121.
[5]吳瑕.關于地方高校音樂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考[J]. 當代音樂,2016,12:19-20.
[6]吳凡.多重視域下的中國傳統音樂影像民族志之探索與實踐——以麗江洞經音樂再研究為例[J]. 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6,03:21-32.
[7]彭玉屏.芻議將本土音樂融入音樂學專業課程的改革實踐 以吉首大學張家界學院為例[J]. 藝術教育,2016,10:228-229.
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民族音樂特色學科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4JGA248)研究成果。
呂挺中,男,壯族,廣西寧明人,廣西民族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研究、少數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