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華 (新疆師范大學 830017)
海德格爾的“語言”與老子“道”的異同
王麗華 (新疆師范大學 830017)
海德格爾的語言與老子的道存在一定的交融,也存在不同之處。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真正的源始,語言是存在的家,他更多從道自身的特性出發,去分析道、世界萬物、人之間的關系;老子則更為關注大道及其特性,主張天人合一,認為自然界自有不變的規律,不可人為改之。老子認為道不可被言說,而海德格爾的道則與語言相統一。
道;老子;海德格爾;語言
海德格爾是20世紀德國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是春秋時期我國偉大的哲學家,兩位先賢各居世界東西,但關于哲學思想卻有著神秘的關聯。學界有人說海德格爾的思想有兩大源泉,一是古希臘思想,二是老子思想。此說法正確與否一時難下定論,但海德格爾的“語言”與老子“道”的辯證關系卻可通過分析得到。
在海德格爾的觀念中,科學是有際可循的,所以它要從“有”出發去細細探究,而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是用規律性的、總結性的、有指導意義的“無”來把握實際存在的一切,“無”居于一切境界的最高層,“無”中生有,把握了“無”,才能看到事物最本質的東西,為存在的事物及規律進行抽絲剝繭。
海德格爾將存在與存在者進行分別對待,對存在提出諸多提問。要是把存在者看為“有”,那存在作為相對的概念就帶上了虛無的概念。因此,海德格爾思想的主題就是“存在作為虛無”。因為有了存在者的存在,“虛無虛無化”才有了可能。在這樣的思維導向中,海德格爾思想的規則可以總結為“無”,在“虛無虛無化”的意義中,虛無本身又成了存在。
老子的思想也是以“無”為出發點,他認為道為大道,道法自然,道無法為語言,語言也無法表達道,這就是道虛無的本性。道的存在即道的自身只有自身方可表達,當道被語言表達時,就不再為道,這就是“道隱無名,道不自言”。將“無”定義為道之本。“無”可以存在于邏輯之外,不追逐理性,而將最原始、最純粹、最初的直觀印象作為起點。在這種“超越”的意識中,無生有,有又生萬物。
原初的世界才是海德格爾和老子探尋的方向,一切并不是以“是什么”作為最終的問號,被具體描述的對象和客體并不在他們探究的范疇之內,最終,大道之運行只囿于其本身,自然純粹,無章可循。
海德格爾認為,人對世界的原始體驗是最親近、最直接的,是后生的對象性思維將我們與這個世界的具體拉遠,他一生所探尋追問,就是要重構、恢復原初世界與我們之間的親近。在這種終極境遇中,大道以最質樸的方式運行,道逐漸顯現,生成自然,這是一種“寂靜的力量”。在老子的觀念中,這就是萬物存在的“大道”,是一種摧枯拉朽、重整河山的原始力量,一切都遵循著本性而生成展開。
老子的思維中,道有其勢,但不囿于具體的形名。“嬰孩”至為柔弱,卻充滿生機,“水”至為柔弱,卻匯集百川。水之道,就是道之道,道勢尊低而不就高,所以才能自高而低,順勢而下。終極境遇也是一個臨界點,過滿則溢,所以最微弱的“小”、“弱”、“柔”反而蘊含大力量,有大道勢。
老子道中存在言說之意,但又不是單純的言說。在老子看來,虛靜的道是萬物之母,道為無,無生有,有生天地。道的顯現需要依賴有,有的顯現需要依賴天地萬物。道包含天地間的所有事物,更包括語言。
在老子看來,道應是自然的道路而非語言的道路,語言只是連通思想與自然的工具。老子不認為語言是道的主題,自覺語言關從未形成。老子認為道無法直接訴諸與人,必須通過有和無的相互作用顯現于天地之間。天地與道相連接,生活在天地之間的人,應順應天地發展的規律,進而逐步接近大道。圣人是天地間和道最為接近的人,他們知曉天地之間的規則,并效仿天地的發展規律,利用此規律逐步接近大道,指導社會與精神生活。思想是自然的顯現,那么思想也就是自然的思想,并不是思想本身。因此,老子用語言將思想、自然、語言三者之間的關系表述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海德格爾與老子不同,在其生涯后期,他認為純粹的語言為道的主題。從現在來看,海德格爾的語言與老子的言說是一種互補的關系,在道的大世界里,老子未曾觸及的東西,海德格爾進行了細致的解說。海德格爾認為語言是存在之本,只有語言能表達思想,顯現自然,并表達語言本身,純粹的語言是人們思想的依據。因此,人作為世界萬物的一個微小組成部分,應尊重語言本身,首先學會傾聽語言自身的表白,而后再去言說。海德格爾認為,詩的語言是最純粹的語言,讓語言走向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讓無走向有的生成過程。
兩位大哲學家的思想存在差異的同時,又相互統一,如兩人對人類生存的關切。老子論道、海德格爾的語言歸根到底都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追問,他們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深度的智慧審視人類文明,挖掘文明背后的危機,探尋解決危機的方法,幫助人類以詩的方式返回本真狀態,得到最為自然最為純粹的生活。生活于20世紀的海德格爾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巨大變革,他認為技術扼殺了人的靈性,使人失去了對生存本真的認識,人陷入生存危機,思想上變得迷茫,行動上變得盲目,最終無家可歸。而本真狀態的人應是何種樣子?海德格爾認為,應是充滿詩意,與天、地、神相互交融。
老子的《道德經》未直接談論人性問題,但每一句卻都在談論人性與人的生存。老子主張道法自然,主張一切回歸其本性本真。老子主張“小國寡民”、“見素抱樸”的自然無為思想,不是讓人類退回到原始狀態,只是強調一種遵循自然的生存境界。同樣,海德格爾對技術時代的批判也不是拒絕現代文明,而是提醒人們文明的進程應以保護自然為前提。
總的來說,海德格爾的思想或者說語言,與老子的思想或者說道存在深刻的融合匯通,在相同之中又存在一定差異,這差異源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源于二位哲學偉人在漫長求道求真知道路上選擇的研究方式不同。但不論是海德格爾的語言,還是老子的道,都是對人類生存的真誠關切,蘊含著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陳鼓應.道德經?老子注譯及評價[M].中華書局,1984.
[2]海德格爾.海德格爾全集(德文版)第1卷[M].克羅斯特曼出版社,1975:437 .
[3]海德格爾.什么召喚思想[M].尼邁耶出版社,1984:61.
[4]海德格爾.通往語言的途中[M].內斯克出版社,1993年:198.
[5]孫周興.說不可說之神秘——海德格爾后期思想研究[M].上海三聯書店,1991.
[6]那薇.道家與海德格爾相互詮釋——在心物一體中人成其人成其物[M].商務印書館,2004.
[7]彭富春.無之無化——論海德格爾思想道路的核心問題[M].上海三聯書店,2000.
[8]張廷國.“道”與“邏各斯”: 中西哲學對話的可能性[J].中國社會科學,2004(1) .
[9]王樹人.中國象思維與西方概念思維之比較[J].學術研究,2004(10).
[10]王弼.老子注[M].中華書局,1954.
王麗華(1982.12- )女,漢族,山東臨沂人,新疆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哲學、新疆少數民族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