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丹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523000)
淺析紅色資源開發在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中的運用
黃雪丹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523000)
高校是青年成長的搖籃,大學生是社會發展中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大學生的素質直接影響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黨團教育活動必須與時俱進,應加強對紅色資源進行開發運用,以此為基礎實現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發展,以便促進大學生的人格健全以及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夯實大學生黨團員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革命類紀念館是保存我黨紅色歷史文化資源的重要機構,應主動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合力對紅色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深入發掘本館主題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價值,踐行文化責任,把紀念館的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與高校黨團教育有機結合,在最大程度上提升紀念館的黨性教育意義,實現紀念館自身教育功能的可持續發展,并帶動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的創新開展。
紅色資源;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開展;資源運用
紅色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在開展革命實踐過程中形成的各大革命精神及其載體。一般而言,其主要分為精神、物質兩大類別,諸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各類革命文物等。作為保存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機構,紀念館在運行的過程中實現了對相關革命精神的保存與延續。近年來,紀念館為了強化自身宣傳教育職能的發展,加強了對紅色資源的開發運用,積極配合各地高校開展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主動承擔大學生素質教育責任,以促進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本文著重分析紅色資源的開發價值,并就紀念館如何科學的開發該項資源進行論述,探討該類資源與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的結合措施,希望由此促進相關教育活動質量、效益的提升。
作為紅色資源的保存與傳遞機構,紀念館在運行的過程中具有文物收藏、研究、教育等功能。近年來,各地紀念館紛紛加強與高校合作開發紅色資源,以此為基礎帶動大學生黨團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確保學生的思想得到進一步升華,引導其樹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價值觀。關于紀念館紅色資源開發在大學生黨團教育工作中的價值,筆者進行了相關總結,具體如下。
高校生涯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當今各種信息渠道魚龍混雜,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容易受到國內外敵對形勢的影響和沖擊,故而導致其思想出現動搖,不利于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修養。在這樣的狀況下,紀念館加強與高校進行合作,發掘紅色資源開展黨團教育工作,能促使大學生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
由于紅色資源來源于革命實踐,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實踐性,故而其被運用在黨團教育作業的過程中,往往能夠在最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責任感、使命感、自豪感的提升,并進一步實現其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定,引導其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具有較為漫長的革命歷程,其革命足跡遍及大江南北。正由于我黨革命活動范圍廣、時間長、典型案例多,故而紀念館在開發紅色資源的過程中,能夠為大學生黨團教育工作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而各類資源中所蘊含的紅色革命精神更能為大學生黨團教育提供豐富的精神財富。
《博物館條例》第三十五條明確指出:“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應當會同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鼓勵學校結合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組織學生到博物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紀念館可以通過與高校共建思政教育或實踐教學基地,聯合開展思政教育第二課堂,通過長期的共建合作,踐行弘揚紅色歷史的文化責任,將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高校中。
相關的教育實踐顯示:紀念館與高校共建基地,合理開發運用紅色資源,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大學生黨團教育形式的創新開展。與高校所擁有的紅色資源相比,紀念館的資源更加生動直觀,教科書中的歷史文字可以通過紀念館的文物藏品和展覽展版生動再現。
紀念館與高校有效結合,能夠為大學黨團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多種多樣的形式,通過視覺、觸覺、聽覺等各種渠道把紅色文化零距離傳授給大學生,極大豐富了當地高校的黨團教育形式。
隨著紀念館紅色教育功能的合理化開發、利用,以館校結合為基礎開展大學生黨團教育工作,往往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大學生黨團員在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活動的引導下,能夠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增強對紅色歷史的正確認識,感知紅色歷史的正能量,直觀促進其自身精神的升華,進一步強化教育效果。
由于紅色資源具有較強的教育意義,紀念館應該加強對該項資源的合理化開發運用,深入發掘紅色資源的文化內涵和時代價值,并加強與高校的合作,主動參與高校黨團教育工作的開展。但事實上,由于理念、技術的落后,導致該類資源在運用的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阻礙了各項效益的取得。
紀念館在運行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加強了對紅色資源的開發、運用,并積極與高等院校合作,但在紅色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往往因為理念的缺失而導致開發模式較為單一。
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許多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結合當地高校黨團教育的實際需求提供獨特的“定制服務”。許多紀念館在參與高校黨團教育活動中千篇一律,理念滯后,照本宣科,與學生缺乏互動,與高校缺乏互補,更談不上因人施教。有些紀念館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往往忽視了對紅色資源和高校教育資源的有機整合,導致紅色資源的教育功效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使高校黨團員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只是被動獲得較為零碎的紅色知識,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為了保障大學生黨團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許多高校在教育的過程中,主動加強了與紀念館的合作,想通過實現紅色資源的合理化運用,確保其能夠有效的融入到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促進黨團教育理論教學效果的提升。但事實上,由于紀念館與高校分屬于不同的行業系統,在理論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多注重于對收藏研究功能的開發,忽視了教育實踐實用性的開發,從而導致高校教師在黨團教學活動中無法直接引導學生對紅色文化資源進行直觀了解,高校無法有效引入紀念館紅色教育資源并靈活運用于教學實踐活動中,不利于大學生對于紅色革命理念的直觀了解,降低了課程教學的意義。
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政府部門不斷加強對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抗戰類紀念館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工作,從而為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目前我國高校中部分人也存在著紅色資源過時的論斷,高校黨團教育流于形式,忽視了對教育內容的深入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念館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如果僅僅注重對于革命舊址、革命文物等有形資源的開發,卻忽視了對紅色經典案例的深度剖析與宣傳解讀,不對紅色資源內在思想、價值進行深度提煉,必將在與高校黨團教育合作的過程中,降低教育效益的實現,不利于激發廣大高校青年愛國、愛黨的熱情,不利于高校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紅色資源開發在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紅色資源優勢的發揮,也直接影響到了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的成效。因此,解決這些問題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艱巨的任務。
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和建設歷史中留下的寶貴財富,而高校黨團青年則是當前社會上最具活力,最具創造性地群體,青年強則國家強。在這樣的背景下,紀念館作為保存和弘揚紅色歷史文化的重要機構,應該充分拓展自身教育功能,在與高校進行黨團教育合作的過程中,采取有力措施,積極開發運用紅色文化資源,激發廣大高校青年愛國、愛黨、愛鄉的熱情,強化高校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
為了使紅色資源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紀念館應該對特色的紅色資源進一步優化整合,做好保護、開發工作。
紀念館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資源包括革命文物藏品、歷史故事、抗戰遺址、館舍設備、人才等等,紀念館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并對具有特殊教育價值的資源進行挖掘和合理利用,充分激發紅色資源的生命力,實現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在參與高校黨團教育的過程中,紀念館工作人員應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紅色資源進行整合分類,依據黨團教育活動的特點需求進行資源的開發運用,有的放矢,增強教育的精準性。
一方面,紀念館在紅色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同高校的長期合作,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而實現高校黨團教育活動的創新發展,以此為基礎增強紅色資源對大學生的吸引力。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在資源開發的過程中需要樹立起“大思政”觀念,與高校的思政部門一起研究完善黨團教育機制,以此為基礎派出文史研究人員作為客座教師,直接參與高校黨團教育的生動開展。
另一方面,紀念館需確保紅色資源的開發成果與大學生黨團教育課程有效對接。事實上,紅色資源在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中的開發、運用,往往具有較為獨特的價值。因此,為了進一步發揮該項資源的功效,紀念館需要確保紅色資源在合理化運用的過程中,能夠被廣泛地運用在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的實踐教學過程中。事實上,實地實踐教學與課程教學相比較而言,具有較強的優越性,學生在紀念館里參加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往往能夠感同身受,進一步領悟紅色資源的內涵,并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黨團教育活動的效益得到提升。
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紀念館應與高校達成共識,加強互動策劃,在實踐過程中激活紅色資源與高校教育資源的有機結合,并以此為基礎為高校的黨團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靈活的教學形式。
紀念館在保障紅色資源在大學生黨團教育工作中的合理化運用過程中,需要加強對于紅色資源的進一步發掘,對各類實踐活動進行科學、全面的評估。
基于大學生思維能力的水平以及其創新思維的發展,其在接受黨團教育的過程中,往往排斥抽象的說教模式。在這樣的狀況下,傳統的灌輸教育模式在運行的過程中無法實現黨團教育活動效益。
因此,紀念館需要開發多樣化的紅色資源,努力將實踐教育、鄉土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構建平臺、創新模式,開展集知識性、趣味性、體驗性于一體的體驗式黨團教育,寓教于樂,增強大學生的主動參與度。諸如此類活動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紀念館的工作人員應加強對時代思潮發展趨勢與大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研究,將其與紅色歷史環境進行科學的比較與融合,揚長避短,通過剖析宣傳紅色歷史典范,引導學生實現自我價值與時代價值的有機結合,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從而實現紅色資源教育功能的有效開發。
最后,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在進行紅色教育資源的開發運用過程中,需要針對高校黨團學生的特性和日常生活實際,努力使紅色教育資源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更形象、更生動,從而使廣大高校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熏染,激發他們愛國、愛黨的熱情,培育他們誠信友愛、團結奮進的品質,從而加強對大學黨團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本文主要分析了紅色資源開發的意義,并就該資源在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中運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進行論述。隨著紀念館紅色資源的進一步開發運用并深入參與到高校的黨團教育活動中,必將對大學生的人格健全以及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促使大學生黨團員理想信念更堅定,我國大學生黨團教育工作必將獲得長足的發展。
[1]于東,李林.紅色資源開發在大學生黨團教育活動中的運用探研[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15-18+56.
[2]胡振宇,陳華.價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江西紅色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開發利用的思考[J].老區建設,2013,(16):50-51.
[3]郭代習.紅色旅游資源開發與當代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J].黨史文苑,2013(10):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