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雁 馬 麗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537000)
高校合唱團團隊精神的培養策略
李 雁 馬 麗 (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 537000)
要想在高校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合唱團,不僅要提高成員們自身的演唱技巧,更應該從團隊精神的培養這個方面來打造。本文通過制定團隊的奮斗目標、提升成員的專業素質、規范合唱團的紀律和加強指導老師的自身建設這幾個方面入手來分析如何培養合唱團中的團隊精神。以科學可行的培養策略入手來建設高校合唱團,帶動整個團隊健康、有序、全面地發展。
團隊精神;培養策略;合唱團;訓練
本論文系2016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16JGA307),階段性成果。
合唱本身就是一種團隊活動,是將所有的參與者聚在一起,將個體的力量聚為集體的力量,追求一種共性美的聲樂表演形式。合唱有聲部的劃分,至少劃分為兩個聲部,一些大型的作品需要用到四個、五個甚至更多的聲部。合唱聲部的劃分是有邏輯性和科學性的,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求聲部間音量、音高的均衡,高音、中音和低音相互配合協調,各聲部之間存在一種內在的融洽關系,這就是合唱藝術所追求的共性。想要團隊中的共性得到最大化的發展,首先要培養隊員們的團隊意識,其次是提高隊員們的個人素質和指導老師的自身建設,最終實現合唱藝術的協調之美。
在古希臘的詞匯中,“Chorus”指的是合唱,其表達的意思為“異口同聲”,這說明合唱是需要在團隊精神的引導下,成員之間相互配合、協作后才能完成的一種演唱藝術。合唱中的“合”之美體現在合唱本身創造出的優美旋律線條、多變的節奏組合、樂器與人聲的相容、指揮與隊員的協作,上述因素重組在一起,從協作中體現和諧的美感。“合唱藝術注重的是和諧、協調和統一,它通過合唱團成員的整體演唱,給聽眾帶來多聲部、多層次、多內容和多形態的藝術感受”。合唱起源于歐洲,是宗教儀式中的一種詠唱形式,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后,不少傳教士為了實現“普度眾生”的理想,陸續來到了中國宣揚教義,隨后在各個地方組建了教會和教堂,合唱就是他們傳播宗教思想和信仰的一種集體詠唱的形式。“國內外很多學者對這種集體詠唱的表演方式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其中我國著名的歌唱家田玉斌教授通過表演形式的不同將合唱進行了分類,分為室內合唱形式、歌劇合唱演唱形式、民歌合唱演唱形式、流行歌曲合唱演唱形式和原生態合唱演唱形式六種”。而在歐美的合唱體系中,以演唱的方式為劃分的原則,將這一藝術細分為20多種,每種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屬性和特點。常見的劃分方式有以下幾種,有按特定的人聲劃分、有按表演的規模劃分、按伴奏形式劃分和按音樂的風格劃分。如果按人聲來劃分,可分為同聲合唱和混聲合唱;按表演規模劃分為大合唱、小合唱和室內樂合唱;按伴奏形式分為有伴奏合唱和無伴奏合唱;按音樂風格劃分為流行合唱、爵士合唱、民歌合唱、宗教合唱和無調性合唱等。合唱藝術的“合”之美與它的表演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在訓練時,每種表演方式對協作能力的訓練和團隊精神培養的要求也是不一致的。合唱是一種高雅的演唱藝術,合唱展現的是所有成員在列隊、肢體語言和聲音上的統一,要求大家具備合作與配合的意識,有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從訓練中相互溝通和進行情感的交流。
在演唱藝術中,獨唱體現的是“個性”,而合唱恰恰體現的是“共性”的展示。這種“共性”體現的是演唱過程中的和聲效果。合唱團演唱的質量高低取決于和聲效果的的好壞,和聲是由各個聲部同時發聲而產生的音響效果,每個聲部的聲響又由多個成員同時發聲構成。所以這里就出現了個體和群體的合作問題。當各種聲音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必須體現出“統一”的效果。一個合唱團的好壞就看團中的個體和群體的合作關系而決定。要達到一個和諧的整體,要求成員之間學會相互合作。而同一聲部的成員之間不僅要注意自己的演唱狀態,同時還要注意自己和他人的配合關系,注意這個群體音準、節奏、音量和力度的統一與和諧,這樣演繹出來的音響效果才是悅耳動聽的。
合唱中的和諧美,這種美能讓成員、指揮、觀眾在思想和心靈上產生共鳴,這需要在平日的訓練過程中,讓成員體會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將眾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合唱本身能制造出的強大凝聚力,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法國詩人舒巴特曾說過:“人的喉嚨是創作的第一個最純、最超越的樂器”。人聲有著其他器樂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合唱中人聲的運用能讓成員們體驗到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的重要性。合唱因其特殊的表演方式讓它成為了培養團隊精神最佳的陣地;它的訓練宗旨“通力合作、訓練有素”體現了團隊精神培養的高度;合作意識體現了培養團隊精神的基礎思想;合唱隊伍通過團隊精神的塑造能讓這種教育模式在寓教于樂中健康、良性地發展。
合唱團的訓練本身屬于一種集體性的活動,在訓練中學生能夠受到音樂的熏陶,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在這種集體性的活動中是受到紀律制約的,參與者不允許出現隨意性。在這個團隊中只有“我們”,學生首先必須削弱“我”在隊伍中的地位,需要很好地協調“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其次要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聽從指揮。
(一)制定一個適合團隊發展的奮斗目標
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目標,這個目標能夠引導團隊朝著一個明確的、充滿希望的方向前進。有了目標就會有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共同向同一個目標邁進,從而開發成員們的潛能、激發斗志,讓成員們能沉下心來刻苦學習,提高訓練的效率。指導老師在制定目標時要有可行性、有吸引力,而且需要得到所有成員的認可,從而成為他們努力的動力。目標的制定分為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比如近期的目標,在某個比賽中獲得相應的名次,在某個活動中排演有新意的作品,開辦一場合唱專場音樂會;而長遠目標則規劃為,在全市、全省、全國打造一個合唱的品牌。如田曉寶教授組建的“tiankong合唱團”就是我們合唱隊伍中的品牌團體。如果一個團體沒有奮斗的目標,它將會成為一盤散沙,甚至能否維持下去都會成為一個問題。
(二)提高成員的專業素質,使其在訓練中學會相互傾聽、相互配合
在合唱中的個人專業素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音準和節奏的把握、對音樂的審美認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合作與協作的意識。合唱是追求高度統一的、一種集體性的演唱藝術,“共性”的完成程度是衡量一個合唱團隊綜合藝術水準的重要指標,通過有效、科學的共性訓練,讓成員們擁有統一的發聲方法、統一的音色、統一的呼吸、節奏上達到協調一致等,在多次的訓練中逐步提升成員的專業素質。上述這些“共性”的訓練就要求學生們在訓練中要學會相互傾聽、配合,在演唱的過程中展示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合唱的訓練實際上是加強“個體”與“群體”的協作,兩者在交往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共處”需要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磨合。只有每個成員懂得共處,才能高質量的完成一部合唱作品的表演,從而達到高度地統一。相互傾聽,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差距,發現自己和其他成員的問題,并進行糾正和解決;相互配合,發揮成員們各自的特點,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從而體現出“共處”的作用。讓學生在這個群體中學會寬容與包容,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互助意識,懂得發揮團隊的力量去完成一件事情,進而體現團隊精神的重要性。合唱的團隊精神培養應落實在每一位成員的身上,因為這是一門集體的藝術,是眾多的的合唱隊員相互協作的集體表演形式。
(三)規范合唱團的紀律,通過互助來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紀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證。有力度的、完善的紀律制度可以制約成員們的行為規范,維護團隊健康、有序地發展,提高訓練的質量,提升成員們的專業素質。完善的紀律制度包括:第一,嚴格的考勤制度。隊員不能輕易遲到、早退或者使曠課等,必須對每個隊員的考勤嚴格把關;第二,對訓練過程中的紀律從嚴管理。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求隊員全心全意地投入,比如訓練時不能玩手機、吃東西、聊天等。有的指導老師在團隊建設的過程中過分表現了自身的親和力和人情味,認為只要跟成員們成為無話不說的朋友,團隊建設就能變好。事實證明,團隊建設需要的是嚴明的、完善的紀律制度去約束每個成員的行為規范,紀律是勝利和團隊精神建設的保障,只有做到令行禁止,團隊才能戰無不勝,否則只會成為烏龍。
記得曾經有人對合唱是這樣描述的:“合唱就像一塊錦緞,每位合唱隊員的聲音就是構成錦緞的絲,光有縱向不行,光有橫向也不行,只有當絲絲縷縷和諧統一交織在一起時,這塊錦緞才會完整美觀”。合唱因其群體藝術的特殊性決定了在這個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全身心地參與到訓練和表演中,在這個過程中,除了發揮自身的演唱水平之外,還要學會協作互助。如果一個人出現了差錯,將會影響整個作品的完整性,這充分地證明了在合唱團中個體之間互助意識的重要性。通過合唱的訓練培養學生之間的協作能力,發揮團隊精神的魅力,發揮團隊力量的優勢,讓整個團隊健康地發展下去。
(四)合唱團中藝術指導老師的自身建設
合唱團中的藝術指導老師是整個團隊的核心、是中堅力量,團隊中一切事務的執行都與指導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分不開的。團隊工作的執行力度也與指導老師的辦事風格和效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優秀的合唱團必須有一個好的藝術指導老師,這個團隊對藝術指導老師自身的專業修養、教學方法和人格魅力有很高的要求,所以作為團隊的藝術指導老師,必須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建設,這對整個團隊健康、持續地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提高合唱團中藝術指導老師的自身建設,需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藝術指導老師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自身的言行舉止。一個人的素質高低,從個人的行為準則中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來。如要培養一個高素質的合唱隊伍,首先身為指導老師的我們必須將自己培養成一個有規則意識的老師。如果在團隊中連老師都不遵守紀律和規則,是不可能要求團隊的成員遵守。在合唱團中,最容易破壞規則的往往是制定規則和紀律的人,特別是指導老師本人。因此合唱團中藝術指導老師的行為準則對整個團隊的成敗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二,藝術指導老師需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更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合唱團中藝術指導老師的專業素質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指揮技法、讀譜能力、音樂記憶能力、聽辯能力、示范能力、作品分析能力和音樂審美修養等等。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合唱作品和新穎的合唱表演方式不斷涌出,因此對指導老師的專業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為了迎合時代的需要,老師必須不斷地提高和完善自身的各項專業素質。與此同時,指導教師在長期的排練中應不斷總結排練的方法和教學理念,及時發現訓練中出現的問題,并用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給予解決,做到理論和實踐、感性和理性的有機結合。
第三,藝術指導老師人格魅力的展現。藝術指導老師是合唱團中的核心和中堅的力量。一個有人格魅力的、有威望的指導老師必定能塑造一支優秀的合唱團隊。指導老師在合唱團中有著絕對的領導權,他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團隊中樹立威望和威信,這種魅力能夠影響到整個團隊凝聚力的形成和奮斗意識的增進。在訓練的過程中,指導老師需要挑選出有責任心的、專業素質過硬的成員作為各個聲部的負責人,由負責人帶領本組的其他成員完成該聲部的演唱任務;同時負責人還可成為老師和學生間溝通的橋梁,積極地配合老師提升成員間的凝聚力,有益于增強團隊的合作氣氛,使團隊成員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舒曼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事情要比合唱偉大,因為他們在一起完成任何個人都無法獨立完成的事情”從舒曼對合唱的理解我們可知,合唱藝術是博大而精深的,要想將這樣一種高層次的藝術形式演繹得天衣無縫,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合唱以和諧、合作和高度地統一為其最高的審美取向,要想在高校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合唱團,不僅要提高合唱團成員們自身的演唱技巧,更應該從隊員們團隊精神的培養這個方面來打造。在合唱團中,無論是指導老師還是團里的成員,他們的一舉一動、情感的表達、各聲部的演唱體現的都是一個團隊、一個整體、一種具有向心力,所以說合唱本身具有高度的凝聚了,也是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最佳陣地。
[1]田曉寶,文思隆,石一冰,等.合唱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王晨.田曉寶合唱指揮教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
[3]王個松.合唱排練中的共性問題探究[J].美與時代(下).2016.(02):73-75.
[4]初冠楠.高曌.以合促和--淺談通過合唱藝術魅力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J].北方音樂.2014(16):91-92.
[5]張濤.試論合唱藝術對團隊精神的培養[J].通俗歌曲.2015(05):76.
[6]王帥紅.合唱團團隊建設的培養[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07):61-62.
李雁(1969.1.),女,漢族,(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副教授,本科,從事合唱指揮和地方民族音樂研究。
馬麗(1984.2.),女,漢族,(玉林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講師,博士,從事藝術史論和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