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哈爾濱石油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 150010)
張 瑜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 150010)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的憂傷之情
王 楠 (哈爾濱石油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 150010)
張 瑜 (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 150010)
在19世紀,拉赫瑪尼諾夫的極致作品《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誕生了,它詮釋了人們內心集聚的憂郁之情。《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一共分為三個樂章,每個樂章都深入地融合了俄羅斯的浪漫氣氛,把人們憂郁的情感進行升華,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憂傷之情
2016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拉赫瑪尼諾夫鋼琴作品演奏分析—以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為例》,青年項目,項目編號2016C020
拉赫瑪尼諾夫這位高級的音樂大咖,他的偉大作品《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將俄羅斯的音樂風格和自身的浪漫情懷及個人的情感遭遇相互融合,再加上拉赫瑪尼諾夫的高超鋼琴彈奏技能,使得此曲成為音樂鋼琴史上最難的一部音樂巨作,它生動地將人類的悲傷情感詮釋出來,演奏地淋漓盡致,無可挑剔,受到世人的膜拜和喜愛。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的最佳鋼琴彈奏作品之一,它的彈奏風格與情懷是受到了俄羅斯的民族風情與當時的浪漫氛圍的影響。《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融合了不同的音樂元素和不同的彈奏方式,通過鋼琴高低音符的彈奏,將人類的憂傷情感表現地生動形象。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將俄羅斯這個民族的特征表現得深刻和形象,俄羅斯處于維度較高的北寒帶地區,那里終年凍土,日照時間少,黑夜時間較長,部分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暗淡無光,充滿了憂傷。拉赫瑪尼諾夫結合了俄羅斯這一民族特點,通過鋼琴來演奏出來,使人們通過聽《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將內心的憂郁情感充分地表現出來,釋放自己的內心壓抑的悲傷情緒。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根據作者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發展和豐富而來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更加富有情感和活力,通過拉赫瑪尼諾夫深淺音符的交錯彈奏,再結合拉赫瑪尼諾夫自己內心世界的情感淵源和所見所聞,將這些情感和經歷融入到美妙的琴樂中,賦予了此曲神圣和戲劇化的色彩。
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由三個樂章組成。每個樂章都能將人們內心的憂傷情感充分地表達出來。整首樂曲逐級深入,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將人們的憂郁情感激發出來。
1.《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第一個樂章對表達的憂郁情懷起到基礎作用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總共分為三個樂章。其中第一個樂章在《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起到基礎作用,拉赫瑪尼諾夫在第一個樂章中將協奏曲的主線引入協奏曲中,人們通過第一個樂章的彈奏,逐漸的將自己的心扉打開,融入到協奏曲中。拉赫瑪尼諾夫通過對鋼琴按鍵高低起伏的彈奏,融合了不同的彈奏技能和不同的彈奏風格,渾然天成的將人們的憂傷情感激發出來,引起共鳴。《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主線主要體現在協奏曲的第一個樂章中,拉赫瑪尼諾夫將鋼琴協奏曲的每個音符彈奏得非常生動流暢,整體性高,使得此曲的彈奏效果更佳突出和有影響力。
拉赫瑪尼諾夫通過采用十六分的音節將《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主線進行明示,頻繁的轉換鋼琴的調性,從B大調轉換到d小調,從d小調演奏到B大調,聲調高低不定,加之輔助樂隊的完美配合,使得《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一個樂章部分的憂傷的主線完美地得到詮釋。拉赫瑪尼諾夫激情澎湃的相互交織著自己的左右手,在鋼琴上忘我的彈奏著,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聆聽他的演奏。與此同時,拉赫瑪尼諾夫為了更加突出《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悠長的節奏和旋律,拉赫瑪尼諾夫采用右手演奏和敲打琴鍵,運用演奏出來的低沉的聲部為此曲的憂傷之情起到烘托的作用。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以憂郁的情感為主線,它的第一個樂章將主線引入,為第二個樂章和第三個樂章表達人們憂郁之情作用的升華提供了鋪墊,達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2.分析《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二個樂章和第三個樂章如何呈現人們的憂郁的情感
拉赫瑪尼諾夫在《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二個樂章中,對于人們的憂郁情懷進行了進一步的詮釋和展現,逐層遞進的發揮。《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中的第一個樂章是引入作者憂郁的主線,充分表現作者內心的獨白和作者情感的波瀾起伏。《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二個樂章則是在第一個樂章的基礎上,將憂郁的音符演奏出來,躍然紙上。《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二個樂章從和弦樂開始彈奏,采用雙簧管這一樂器的自身特點,將不斷變化的音符彈奏出來,使得整個彈奏的鋼琴樂隊慢慢地漸入佳境,充分地將此曲中的憂郁之情表現出來。
在《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二個樂章部分,《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隊通過巧妙的配合將琴音發出不同聲調,高低起伏,體現了個人內心那種張皇失措,緊張無助的情感。拉赫瑪尼諾夫在第二個樂章的高聲調部分將三種不同的音節連貫起來,之后將音調轉回到d小調上面,通過對聲調的來回轉換和反復彈奏,形象地將人們內心的憂郁之情進行剖白,赤裸裸地將憂郁的感情展現出來。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是結尾曲,拉赫瑪尼諾夫利用快進的演奏風格,將鋼琴的每個琴鍵充分調動起來,每個鋼琴音符仿佛都在歡呼雀躍,激動無比。第三個樂章通過渾厚的和弦樂配合著鋼琴的d小調,賦予了曲子強大的生命活力,通過連續反復地彈奏,能夠激發人們去釋放內心的壓抑和憂郁的情感。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第三樂章部分中,拉赫瑪尼諾夫利用A大調將演奏節奏放緩,在涉及到憂郁情感的部分進行高調的呈現,預示著人們終將沖出自己給自己設置的桎梏情感枷鎖,戰勝自己內心的黑暗,迎來內心的光明。
《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是拉赫瑪尼諾夫的經典巨作,結合俄羅斯的民族特點和生活情境,將人們的憂傷感情進行充分地詮釋和表達。在《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三個樂章中,每個樂章都各有其特色,但都始終圍繞著憂傷的中心思想去演奏和展現,將憂郁的情感渲染得淋漓盡致,源遠流長。《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鋼琴節奏波瀾起伏,如同人類內心世界憂郁之情的情感歷程,與此同時,它也是作家拉赫瑪尼諾夫自己內心情感世界的悲與喜的體驗,通過對鋼琴琴鍵的不斷彈撥,抒發內心的憂傷之情,也表現了拉赫瑪尼諾夫希望人們沖破內心厚重的陰霾,將自己從中解放出來,實現自我的價值。
[1]戴靜.《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CP.30)的演奏要點分析》.《藝術探索》,2015(3).
[2]張浩.《拉赫瑪尼諾夫鋼琴音樂風格探究》.《戲文》,2015(2).
[3]姜洋.拉赫瑪尼諾夫《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初探[D].沈陽音樂學院,2015.
王楠(1982-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哈爾濱石油學院藝術學院音樂系,副院長,研究方向:鋼琴演奏。
張瑜(1983- ),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碩士,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公共藝術系,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