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碧瑜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050000)
近五年來我國古代音樂史學史研究現狀
王碧瑜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050000)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至少五千年的文明史。而在這些流傳下來的文化中,音樂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代音樂史學就是針對我國古代歷史上曾經存在的音樂文化進行專門的歷史研究。學科涵蓋范圍廣,受時間、地理等方面的影響,存在一定的研究難度。近年來音樂史學領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致力于發現學科新的知識領域。作者在2015年9月30日在知網搜索關鍵字:古代音樂史、古代音樂史學等,參考權威期刊上刊登的學術文章,在此列舉我國近五年來的古代音樂史學史研究現狀。該文僅為略述。本文將在六個方面對學科進行概括總結。
音樂文獻學的研究范圍較為廣泛。涵蓋了音樂文獻的介紹、注釋和研究等等。《論音樂文獻學的學科性質》1作者宋顯彪,文章就音樂文獻學的學科屬性、學科性質等方面進行分析,得出音樂文獻學屬于人文科學的結論。《論音樂實物史料的甄別與使用》2作者邵曉潔,文章首先劃分了音樂實物史料的類別,并闡述了其存在的特殊性,又從其他角度闡述了音樂實物史料的局限性,和分析了音樂實物史料如何進行甄別和使用,最后結合《中國音樂文物大系》的相關情況進行了進一步的闡述。以上兩篇文章均是對音樂文獻學大學科進行相關的理論分析。《鐘律書考辯》3作者余作勝,文章開頭先對《鐘律書》做了簡單的介紹,考究其來源,并將《律歷志》和《鐘律書》進行總結比較,又將之外的《鐘律書》進行總結概括。《全唐詩中的曲項琵琶史料考論》4作者孫瑋志,文章首先對唐詩中反映的曲項琵琶的樣貌進行總結,然后列舉了曲項琵琶的制作材質包括紫檀、桐木、金屬和玉石四種。第三部分列舉了唐人彈琵琶的姿勢和左右手技法,并列舉了唐朝時期流行的琵琶曲。最后一個部分重點介紹了唐朝較為著名的六位琵琶演奏家。《明清時期音樂文獻發展述要》5作者鄭俊輝,將明清時期的音樂文獻按照不同的分類來進行概括總結,包含范圍較廣、列述較為詳細。
在古代音樂史料記載中,樂律學占了很大的比重,包括樂調、宮調、生律法等等方面,涵蓋范圍較廣,因此涌現了大批學者對其進行關注分析。《試論中國古代樂律學史的分期》6作者陳其射,將我國古代的樂律學史分為聽音造律期、聽算度律期、變革活躍期以及整理高峰期四個連續的發展階段,并對每個階段進行分析總結。《律呂新書編撰始末考》7作者鄭俊暉,文章介紹了《律呂新書》如何開始編撰、編修和進行修訂的。內容詳細,引用大量歷史材料。《六宮十一調宮調結構分析》8作者孫穎,運用表格的方式詳細介紹了六宮十一調的結構及其與十七調的差別。《唐代旋宮轉調形式的流變》9作者鄭榮達,文章首先介紹了唐朝時期八十四調和六十調,然后介紹了俗樂二十八調體系,最后對旋宮轉調體系的屬性和調位的變遷進行分析。《五度圈中律位構成的音列及其所包含“宮”的數量》10作者杜亞雄,文章介紹了五度圈的構成、來源、特點以及類別。《燕樂二十八調“七宮”構成的樂學邏輯》11作者楊善武一文明確了“七宮”的構成,以及其邏輯和意義。《也談“奏黃鐘,歌大呂”》12作者陳克秀,文章首先整理了《周禮》中對“奏黃鐘,歌大呂”的記載和朱載堉的觀點,然后介紹了《周禮》中的大司樂和祭祀用律。最后列舉了天文、歷法背景中的“奏黃鐘,歌大呂”。《也談諸宮調的宮調》13作者于韻菲,文章首先闡述了我國學者對諸宮調宮調的不同理解,包括五種學說,其次論述其理論體系中的含義,最后詳細介紹諸宮調的宮調特征。以上七篇文章中均含有大量表格、圖例,令文章閱讀起來更加直觀,更具權威性。
我國古代歷史時間較長,樂譜的形式也多種多樣。《五知齋琴譜琴歌初探》14作者李麗斯、王安潮,文章圍繞清代琴譜集《五知齋琴譜》進行分析,首先列述了其歷史沿革,其次介紹了其中六首琴歌的版本,并用表格加以分析其段落特點。然后根據其定弦、解題、歌詞、減字譜等方面對其進行琴歌譜本分析。《從敦煌樂譜及其他唐樂古譜譯解看唐俗樂調的若干問題》15作者李宏鋒,作者結合音樂理論,研究敦煌樂譜中“角調”、唐宋二十八調的特征,以及對其進行音樂形式的分析。《工尺譜字原始》16作者張振濤,文章首先對工尺譜中的譜字和數字進行分析,然后對笙的制作工序以及管笛的命名進行介紹。《工尺譜記譜系統從固定到可動的演變》17作者李玫,文章闡述了十個工尺譜字與十二律呂固定對應理論的文獻材料,詳細介紹七個譜字向可動唱名轉化,最后說明小工調系統七調與傳統樂調的繼承關系。文章采用大量表格及圖釋,數據準確。《南音記譜史探衍》18作者李寄萍,文章從唐宋元時期開始追溯南音的記譜歷史,記載了明清兩朝大量的記譜,包括詳細的譜例及介紹。《宋代唱賺愿成雙譜新譯》19作者楊善武,文章首先就《愿成雙》譜字的音高及其相關符號進行詳盡的介紹和翻譯,然后分析其套曲的結構和分曲的性質,以及闡述譯譜的依據以及思路方法,著重整理每首曲子的解譯和唱詞的選配,最后對樂譜進行整合和處理。《中國古代減字譜再認識》20作者吳志武,文章認為減字譜不光是古琴所采用的記譜法,并非琴曲專用,在明清時期的樂譜中,也運用在其他的樂器記譜中,接而介紹了古琴、瑟、蕭、塤的減字譜。《姜夔之惜紅衣的譯譜及音樂分析》21作者幺幼力、張紅梅,該文詳細分析了《惜紅衣》中的宮調問題以及“五”與“緊五”問題,最后就其音樂進行系統的分析論述。
隨著音樂考古文物的不斷出土,考古學作為新興學科也開始不斷的在我國發展起來。《音樂考古與音樂史》22一書,作者方建軍,該書收錄了作者2006年至2009年間撰寫的論文并加以分類,包括通論、出土樂器研究、海外古樂器研究、樂律學史研究、音樂思想史研究等五輯。該作者在2012年再次發表文章《音樂考古學的六個課題》23,文章主要就出土樂器測音研究、出土樂器復原研究、流散古樂器研究、古樂器辨偽研究、有關出土文獻研究、民族志類比研究六大方面進行系統論述。
除了對音樂考古學學科的研究之外,也有針對研究考古樂器的論文著作。《編磬在漢代的轉型與沒落》24作者朱國偉,文章介紹了漢代磬形制的初步變革以及后期編磬的轉型。《達瑪溝三弦琵琶定弦研究》25作者張寅,文章首先介紹了曲頸琵琶、五弦琵琶的定弦研究,然后推算達瑪溝三弦琵琶的定弦原則以及律高的確定原則。
音樂圖像學是我國音樂學界的一門新興學科,研究著作較于其他學科種類來說數量較少。《中國古代音樂圖像》26,由姜永興編著,書中涵蓋從夏朝開始的400多種圖像資料,清晰的勾勒出中國不同歷時期音樂文化發展的概貌。《悄然崛起的中國音樂圖像學》27作者李榮有,文章主要列舉了我國近15年來在圖像學學科領域的學術成果以及學術會議、課題成果等等。
經過上文的總結概括可以看出,目前文獻、史料、古譜方面仍是如今中國音樂史學研究的側重點,隨著考古手段的不斷提高,將會有更多的音樂考古史料出現,從而出現更多的學科研究方向。
注釋:
1.宋顯彪.論音樂文獻學的學科性質 [J].黃鐘,2010(1):29-32.
2.邵曉潔.論音樂實物史料的甄別與使用 [J].中國音樂,2010(3):23-28.
3.余作勝.《鐘律書》考辯 [J].中國音樂,2014(4):27-31.
4.孫瑋志.《全唐詩》中的曲項琵琶史料考論 [J].交響,2014(9):47-51.
5.鄭俊輝.明清時期音樂文獻發展述要 [J].交響,2013(12):70-75.
6.陳其射.試論中國古代樂律學史的分期 [J].音樂研究,2015(1):61-72.
7.鄭俊暉.《律呂新書》編撰始末考 [J].音樂研究,2012(1):15-25.
8.孫穎.六宮十一調宮調結構分析 [J].音樂研究,2012(11):86-89.
9.鄭榮達.唐代旋宮轉調形式的流變 [J].中國音樂,2011(4):6-14.
10.杜亞雄.五度圈中律位構成的音列及其所包含”宮”的數量 [J].黃鐘,2014(2):45-53.
11.楊善武.燕樂二十八調”七宮”構成的樂學邏輯 [J].中國音樂,2012(2):25-27.
12.陳克秀.也談”奏黃鐘,歌大呂” [J].中國音樂學,2011(2):12-22.
13.于韻菲.也談諸宮調的宮調 [J].音樂研究,2014(7):17-29.
14.李麗斯、王安潮.《五知齋琴譜》琴歌初探 [J].黃鐘,2014(3):78-86.
15.李宏鋒.從敦煌樂譜及其他唐樂古譜譯解看唐俗樂調的若干問題 [J].交響,2013(12):27-40.
16.張振.工尺譜字原始 [J].中國音樂學,2013(4):68-82.
17.李玫.工尺譜記譜系統從固定到可動的演變 [J].中國音樂學,2012(1):101-112.
18.李寄萍.南音記譜史探衍 [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13(1):44-57.
19.楊善武.宋代唱賺《愿成雙》譜新譯 [J].中國音樂學,2011(1):15-27.
20.吳志武.中國古代減字譜再認識 [J].音樂研究,2011(3):56-62.
21.幺幼力、張紅梅.姜夔之《惜紅衣》的譯譜及音樂分析 [J].中國音樂,2011(4):103-106.
22.方建軍.音樂考古與音樂史 [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1年8月.
23.方建軍.音樂考古學的六個課題 [J].音樂研究,2012(9):20-26.
24.朱國偉.編磬在漢代的轉型與沒落 [J].黃鐘,2014(4):3-10.
25.張寅.達瑪溝三弦琵琶定弦研究 [J].音樂研究,2013(3):73-84.
26.姜永興.中國古代音樂圖像 [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2年4月.
27.李榮有.悄然崛起的中國音樂圖像學 [J].人民音樂,2013(6):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