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娜 (浙江音樂學院 310000
淺談二胡曲《古巷深處》
——作品背后的音樂文化內涵
何 娜 (浙江音樂學院 310000
《古巷深處》是李博禪先生創作于2013年的一首二胡曲。該作品是取材于老北京人民的真實生活場景,抒發北京胡同人文情懷的二胡作品。作品表現了上百年老北京古巷胡同的典型文化特征。音容音情中,體會著朝陽時分古巷深處的朝氣勃勃,日落時分的炊煙渺渺。隨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迭,古巷胡同里的傳統文化依舊在其深處,生生不息。作曲家通過老北京典型代表的吆喝聲“磨剪子、鏹菜刀”的語言素材為音樂創作動機,在二胡酷似人聲的音色模仿這句吆喝聲中拉開帷幕,運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同時挖掘二胡這件樂器高超的演奏技法與完美的音樂表現力,最后作品結束在模仿這句“磨剪子、鏹菜刀”的吆喝聲上,首尾呼應。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特色展現的惟妙惟肖。
本人在北京求學10年,生活學習的中央音樂學院就在西二環邊上,一出學院東門,就是胡同,地鐵兩站地就能到北京的中心天安門故宮。所以在演奏這首《古巷深處》作品時經常深受感動,深感好的音樂正是因為其內含深厚的文化底蘊,表達人們內心深處的人文情懷,打動人心。本文由演奏作品有感而發,淺談二胡曲《古巷深處》之作品背后蘊含的“老北京胡同文化內涵”與對胡同文化現狀的反思。并由二胡這件樂器產生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一些感想。
北京是重要的政治文化活動中心,更是優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帶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京味文化代表就是這些保存在北京老城區的“胡同”。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活化石, 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記載著北京的歷史變遷,人文情懷,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然而,隨著城市化發展,外來文化沖擊。中國很多傳統文化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包括 “胡同文化”。這種破壞不僅是表象上代表性景觀的破壞,更是北京胡同背后包含著的傳統文化以及老北京人的人文情懷遭到了強烈的沖擊。如何增強北京胡同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如何更好地推廣發展北京胡同傳統文化,如何在多元化共生的全球對話背景下給世界以何種影響,這些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北京胡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 ,具有永恒的價值意義。與“胡同文化”一樣,中國民族器樂也正是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胡作為我國民族拉弦樂器家族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不可言喻的重要地位。在近代,二胡的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以劉天華、周少梅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以振興國樂為己任,對二胡在演奏技巧、樂器制作、樂曲創作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使二胡從民間戲曲伴奏樂器進入高雅藝術院校成為獨奏樂器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成為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族代表樂器。但是,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樂器制作的工藝問題,作曲家創作的技法音樂性及可聽性問題,以及演奏家對作品的理解與詮釋偏差等一系列問題。首先,從樂器上而言,做二胡的師傅由原來的工匠到了現代化機器的流水線生產,一切追求利益最大化,商業化,商家急功近利。有些二胡制作者的運用各種手段方式讓自己變成“二胡制作大師”,在市面上招搖撞騙,徒有虛名。器樂的做工精良直接影響到樂器的發音音高的準確性,干凈程度,演奏樂器的音色的質感等一系列問題,一把好琴對于演奏者而言就猶如士兵打仗手上的武器一般,裝備越精良,越容易打勝仗。所以傳統的器樂制作手藝正面臨失去傳承的問題,我們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只有將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傳承發揚,再此基礎上進行創新研究發展,我國的民族樂器才能得到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作為中國的文化品牌,走向世界,贏得世界的尊重。其次,在器樂作品方面,隨著器樂的發展與推廣,演奏的人越來越多,二胡的技術的得到不斷的提高與突破,那么演奏者對作品就有了更高的追求。近代,出現了許多的演奏者委約作曲家創作的委約新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有的很成功,一直流傳推廣至今,而有些正好相反,一些崇尚現代風的作曲家為了追求現代的作曲技法,寫的不知所云,整首作品就像在打譜軟件上碼音而成,觀其作品譜面,各種奇怪的演奏手法,音與音之間毫無關系,純無調性作品,甚至以發出一些奇怪的噪音為妙,實在無音樂可聽性可言。而李博禪先生創作的《古巷深處》這首作品,既有現代的豐富作曲技法,又保留了傳統和聲與可聽性的旋律美感,達到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最后,從演奏者的角度而言,演奏的技法是實現藝術突破與不斷超越的重要部分。任何一門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對創新的追求,關門守舊是沒有前途的。就二胡而言,技法是技術、速度、音韻、內涵等多方面的統稱。如科學的按弦、換弦、換把、揉弦、運弓及多變的音色等等。而這一百年來,二胡技法的發展著實驚人,高難度演奏技術層出不窮,除藝術風格、地域風味和流派特點的豐富,一大批借鑒其它藝術門類技法的曲目也已廣為流傳。演奏者不僅需具備極高的演奏技術技巧,還必需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與音樂修養,能理解作曲家表達的思想內涵與更深藝術境界,方能將作品演繹的天人合一,打動人心。
在倡導和諧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新時期,我們傳承和弘揚民族的優秀音樂文化尤為重要。在傳承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把“樂器”、“器樂作品”、“演奏者”三大要素緊密結合在一起,正確認識民族音樂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價值意義。對創建和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養,鍛鑄民族精神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李潁伯,王燕美.對北京歷史文化保護區發展前景的思考[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2
[2] 邱健.胡同北京特有的文化景觀[J].文化交流,1999
[3]劉純.通過傳統音樂現狀看待中國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J].黃河之聲,2010,10.
[4]竇坤,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 報,2010,05.
[5]席強.民族樂劇《又見國樂》: 向傳統經典致敬[J].中國文化 報,2015(14).
[6]童齡.對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國文化意識建構的思考[J].科教 導刊(上旬刊),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