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婧綺 (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225000)
歷史傳記題材的影視改編研究
——以《女醫?明妃傳》為例
楊婧綺 (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 225000)
好的電視劇離不開好的劇本,因此文學改編對于影視呈現起著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古裝劇的市場異常火熱,越來越多的歷史人物被搬上電視熒幕。編劇們天馬行空,大刀闊斧地對歷史記載進行藝術加工。在改編的過程勢必會融入創作者們對于這些歷史人物的主觀理解,有些歷史人物出現了模糊化、淡化的現象,甚至以一種完全相悖于歷史真相的熒幕戲劇呈獻,這種做法有違歷史的真實性與客觀性,觀眾錯將戲劇中的歷史當成了真實歷史,不利于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本文擬以歷史傳記連續劇《女醫?明妃傳》為例,探討歷史劇改編過程中的利與弊。
歷史傳記;改編;《女醫?明妃傳》
本文系江蘇省普通高校學術學位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歷史題材古裝劇對當代青少年歷史觀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KYLX16_1377)、揚州大學校大學生學術科技創新基金“歷史題材古裝劇對當代青少年歷史觀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x20160183)的研究成果。
《女醫?明妃傳》作為一部歷史傳記題材古裝劇,以明朝女醫談允賢的故事為敘事主體,播出期間雙臺收視率均達到同時段第一,網絡討論量超過40億。然后叫座的背后卻并不如想象中的叫好,編劇將三個原本并無多大關系的歷史人物生硬的湊在一起,雖然打著歷史科普的名號,卻出現了毫無歷史串聯感敘事邏輯、情節過于言情等問題。《女醫?明妃傳》所出現的問題,正是大部分歷史傳記題材改編成影視劇的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是否忠實于史實(僅僅是一堆史料,也無法構成藝術作品。)而在于如何表現歷史,編導者是以何種歷史觀、審美觀去再現或重構歷史的,并向觀眾展示了一種什么樣的審美文化。”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豐富的史料給影視創作者們提供了多樣的素材,現代人對揭開歷史神秘面紗的好奇心、對古代名人的探究欲也間接地帶動了古裝劇市場。古裝劇市場的火熱也帶動了歷史題材需求量的增多。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有事跡必有史記,創作者選擇有創作空間和市場前景的歷史人物進行藝術加工。例如早期的帝王劇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到近年來的《甄嬛傳》《女醫?明妃傳》一般的古代女子傳記式成長史,通過比較可知,帝王將相劇的歷史跨度較長,著重于在平穩的敘事中再現歷史記載中某位君主的生平,后者則大多從某一時間點切入,注重于主角本身的轉變。敘事對象由帝王轉向平民,由借鑒轉為自我創作,這本是影視劇創作中素材多樣性的體現。然而這種多樣性在影視劇快速發展的今天僅僅只是帶來了作品,卻不是優秀的作品。越來越多的歷史傳記題材古裝劇在改編后剩下的只是一個相似的歷史人物名字,本就記載無多的內容被冠以“藝術至上”的原則糅雜進大量與歷史不相符的原創情節。誠然,絕對真實的歷史是永遠都不會存在的,但影視創作者并不應該以此為準則而罔顧既定的歷史大背景。
《女醫?明妃傳》中,女主角談允賢生于公元1461年,后為明朝醫官,著有《女醫雜言》一書,兩位男主角明代宗朱祈鈺亡于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亡于1464年,兩者和談允賢之間均存在巨大的生死、年齡差異,無論如何也不會產生感情糾葛。再者,該劇后期談允賢因家族原因恢復本姓杭,嫁與代宗為杭妃,代宗雖確有一杭妃且后來成為孝肅杭皇后,但杭皇后先于代宗去世,且和談允賢的生平完全沒有交叉。同時,代宗原配汪皇后,在劇中也被寫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明史?后妃列傳》中有記載“后有賢德,嘗念京師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如此生搬硬套為了戲劇效果刻意將兩個不同的人混淆成同一個人,刻意制造反面人物,實在有違歷史傳記題材改編初衷。
我國大部分歷史古裝劇,尤其傳記題材,男性視角追求“傳奇”性,講究個人英雄主義;女性視角則追求“偏愛”性,側重表現愛情。因此,大部分以女性為敘事主體的歷史古裝劇,多以纏綿悱惻的愛情作為賣點,如果與之發生感情的一方又是身份地位尊貴的皇親貴族,那么這段愛情的感人程度又可以更上一層樓。這與編劇的自我意識相關,女性編劇在創作女性視角的劇本時,或多或少會有一種代入感,會試圖以宏大的人物定位來凸顯整個故事的與眾不同。
《女醫?明妃傳》也沒有避免這樣的俗套,普通人家的小姐和兩代帝王之間的愛情故事,夾雜著一代女醫的成長,故事的背景如果不是明朝,換成任何一個朝代似乎都說得通。這就失去了歷史傳記改編本身的獨特性,每一段歷史故事、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應當是獨一無二的。有學者指出:“考慮作為古裝愛情劇的定位,該劇也在避免過度堆砌史實、人物來沖淡劇情的平實性,以降低觀眾群體的認知難度。”然而即使是以提高認知度為出發點,也不應該將歷史完全模糊化,純粹只當做大眾傳媒的消遣。
“電視歷史劇是歷史科學和電視劇藝術審美融合所產生的獨特藝術樣式。”由此可見,只有藝術審美而忽略歷史的科學性,拋棄既定的歷史觀是不能構成一部完整的電視歷史劇的。在影視劇日漸快餐化的當代社會,創作者追求利益最大化,迎合目標收視群體,從而導致了歷史傳記題材改編成影視劇,出現了一種戲說化、言情化的現象。因為受眾樂于接受談情說愛的劇情,《女醫?明妃傳》的編劇便讓毫不相干的歷史人物產生感情糾葛以此來滿足受眾的幻想,因為故事過于單薄,就依賴明星和大制作大場面的特效來吸引受眾的關注,這些都不該是歷史傳記類影視劇創作的初衷。
創作者以歷史人物作為創作的出發點,首先應當明確意識到大眾傳媒的價值導向,進而創作出具有正確歷史觀或是改編角度值得深思的作品。正是因為太過于急功近利,而弱化了影視劇本身的傳播價值,讓一部分受眾的審美先于科學歷史觀成為主導,才會讓中國影視劇市場頻頻出現諸如《女醫?明妃傳》之類擔著歷史劇名號卻毫無歷史敘事邏輯的熱播劇。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類歷史劇,有既定的收視群體和超高的收視率,并不擔心無人買賬,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更加的隨心所欲,而這些隨隨便便就蓋章“歷史”傳達出來的錯誤歷史觀,既是對受眾的不負責,也是對整個影視劇市場的罔顧。誠然,藝術創作的過程勢必會弱化歷史的真實性。但是改編的中心仍應以歷史真實作為出發點。
歷史如長河,有取之不盡且耐人尋味的創作素材,創作者在利用這些歷史素材進行改編再創作的同時,應當平衡好歷史真實與藝術審美之間的關系,把握好度,利用影視劇作為大眾傳媒的手段,自覺擔負起歷史觀的傳播導向作用,讓更多淹沒在歷史中卻不為人知的故事、人物,以其最真實的面貌讓大眾熟知、銘記。
[1]金丹元.電視與審美——電視審美文化新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232.
[2]薛志清.淺析古裝劇《大漢情緣之云中歌》的歷史表達方式[J].當代電視,2016(02):31.
[3]王昕.論中國電視歷史劇的本體特征[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6(02):81
作者信息:
楊婧綺,女,江蘇揚州人,1992年5月生,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戲劇與影視學方向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