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石秋 張 宇 (三江學院藝術學院 210000)
加強大學生環保低碳意識與實踐
——看生態保護《沙霧凈》創意藝術
顧石秋 張 宇 (三江學院藝術學院 210000)
在經、文、科、教飛速發展的同時,社會也面臨能源消耗過大、資源浪費嚴重、環境遭受污染等問題。轉型發展、低碳生活及綠色藝術已成為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低碳”已開始融入了整個社會、行業之中。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主力軍,加強大學生環保低碳意識與實踐交流,促進可持續發展的藝術研究對于大學生及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環保;低碳;沙霧凈;資源浪費
2016年江蘇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省級一般項目成果之一,項目名稱:加強大學生環保低碳意識與實踐—看生態保護《沙霧凈》創意藝術,項目編號:201611122026Y
2015年度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實踐成果,項目名稱:江蘇視覺傳達行業低碳藝術設計的理念與實踐研究,項目批準號:2015SJD233
近年來,我國正面臨著生態環境十分嚴峻的形勢。當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能源消耗、資源浪費等問題也逐漸加劇。關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兩會聚焦熱點。環境問題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是人類生存與發展之根本。大學生作為一個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必須響應國家戰略指引,盡可能的發揮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積極推行生態保護《沙霧凈》創新計劃。這個行動需要成員們動手做起,親力親為,一齊使勁,突破創新,變廢為寶,創新計劃。旨在以一顆虔誠的心喚醒社會共同加強環保意識,加快實現藍天常在的夢想。
項目名稱“沙霧凈”的源于經典名著《西游記》中的人物名字“沙悟凈”。他在小說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個“守護”師徒的形象,恰好符合團隊保護環境的宗旨,同時借“沙霧”的諧音。《沙霧凈》行動即為針對危害環境的沙塵、霧霾等現象將其重新“凈化”,凈化一方面是凈化環境,更主要的是凈化人們的心靈,讓人們知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為了更好的進行這個項目,團隊成員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同時它也是“綠色生活,低碳藝術”的創新創業項目的延續及“江蘇視覺傳達行業低碳藝術設計的理念與實踐研究”中老師帶領學生共同對低碳環保藝術的實踐研究,團隊有著相當的實踐與學術經驗,發表過數篇相關內容的學術論文,也曾在早期獲得過教學成果一等獎,優秀創新創業項目成果等多個獎項。為了更好的完成每次任務,所有的成員都在不懈的努力著。
這期的《沙霧凈》藝術行動是《“綠色生活,低碳藝術”》延續與升級,是繼上一課題研究與再創新。團隊成員都對環保有著新鮮的見解和思維,在老師的指導下與實踐的摸索中,大家都在不斷的成長。但是由于時間的限制,地域的限制,經費的限制,還沒有更全面更深透熟悉環境現狀、環保問題。必然會對作品的創作產生一定影響。
成員們對課題進行調研,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極其缺乏,對為什么要低碳生活,低碳藝術等問題了解甚少。或是自身原因亦或是外部原因。
1.自身環保素養不夠,環保低碳知識匱乏;
2.缺乏參與相關的生態環保宣傳及低碳藝術行動;
3.高校沒有開設低碳環保的相關課程與引導;
4.自身缺乏傳播綠色生活、低碳藝術的意識與習慣;
5.社會上低碳環保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
我們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環境問題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大家作為其中一員,需要“自我做起、共同參與、突破創新”。用行動喚醒社會共同加強環保意識與低碳生活,加快實現藍天常在的夢想。
簡單意義上的環境保護,就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類生活、生產、建設使自然環境惡化,進而尋求控制、治理、避免或減少各類因素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并努力改善環境、美化并保護環境,使它更好的適應人類生活和工作需要。換言之環境保護則是運用科學的環境保護方法,盡可能避免污染和破壞環境,控制環境污染,減少資源浪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讓社會的發展可持續化。
低碳藝術既是一種藝術方式,同時更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藝術創作。低碳藝術要求人們樹立全新的藝術觀,減少碳排放,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低碳藝術是促進藝術的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重點。低碳藝術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可持續發展的老問題,這個問題是一個值得深思的。
“沙霧凈”生態保護研究,把環保理念融入到藝術、生活與創作中,使大家更直觀的感受到環保的魅力和樂趣。這次藝術創意的交流是對社會的各界愛好環保的人士是一種思想交流及理念的推廣。
本次實踐研究以低碳環保為原則。使用盡可能少的資源來呈現出不一樣的的低碳環保創意。通過精心設計,大膽的構思;在政府和學校的支持下,大家順利的開展著自己的創作。實踐主要分三塊。第一是運用自身優勢,通過創意的手繪,制作環保的主題藝術品;第二是通過制作一些可以融入生活中的創意小物件來折射出環保理念;第三是安排實地的低碳創作,最直接最有效的宣傳低碳保護。
第一,“微塵涂鴉”系列。通過吸塵器收集不同的對環境有害的沙塵灰塵。如車身灰塵,將有害的灰塵變成一幅幅獨特、驚奇的畫面。
第二,“霧霾戒指”系列。跟同類首飾最大的區別是戒面鑲入的不是珠寶翠玉,而是專門為生產戒指而收集的霧霾塵埃微粒。在公園里安置霧霾吸收器來收集空氣中的塵埃,嵌入霧霾戒指。戒指中使用的是專門收集的細塵顆粒,人們每佩戴一枚“霧霾戒指”,就意味著捐贈給社會1000立方米的純凈天空。
第三,“垃圾車升級”系列。讓破舊、不起眼的垃圾車經“神筆”涂鴉美化,成為城市一個天然流動的藝術展覽。倡導人們不再隨手丟垃圾,保護生態環境。
第四,“白色污染”系列。運用廢棄的塑料袋、包裝袋進行藝術改造,使這些對環境有害的塑料制品變成別出心裁的藝術品。減少它們對環境的污染。賦予塑料新的使用價值和藝術感染力,同時減輕垃圾填埋的壓力。
第五,“枯樹殘墻”系列。通過作畫讓干枯的樹木與破舊的墻壁重新煥發光彩,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讓城市多一些藝術細胞。從而倡導人們保護綠色植物。
第六,“傳統手工藝的環保低碳創新創業”系列。通過手工制作與繪畫。將中國傳統瓷器文化和環保元素與形象相結合,形式新穎而富有創意的產品。
第七,“環保服飾創意宣傳”系列。將創作的環保系列畫作,以手繪形式繪制在衣服,包包,飾品上,美觀的同時又能時刻提醒大家注重環保,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第八,“超輕粘土環保材料動物形象制作和環保針織圍巾衣帽”系列創作。用廢舊衣物制作的圍巾,或畫或制,使簡單便靚麗,使廢舊便新鮮,呼吁人們對舊物品的二次利用。變廢為寶,重獲新生。
為了喚醒在校大學生的環保意識,讓更多的人參與環境保護,低碳藝術中。大家用心制作著自己的每一份作品,作品不大卻凝聚了她們的期望與祝愿。一路走來,從開始大家無從下手,到學會收集數據、知道實地調研;通過實踐的一次一次調整與再研究,他們只為更好的實現自己最初的宗旨,希望能為可持續發展低碳藝術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