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樂珠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海洋工程系
多元化的教育課程與教學方法
陳樂珠 汕尾職業技術學院海洋工程系
知識,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為進一步推動高職院教育教學研究,本文結合學校的基本現狀,并在學習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多元化、與時俱進的教學方法。
思考 改革 多元化
課程改革與教學方法,是現代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計劃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為進一步推動學院教育教學研究,促進課程與教學方法改革,把教、學、做一體化落實到實處,提高學院人才培養質量,教育程課與教學方法的改革,對當前學院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基于當前形勢,省高考分為理文科后,理工生學生比例逐漸減少,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數量在下降的問題,更多的是理工科不好讀的問題。文科生大部分不用動用腦筋,單憑背背就能考個好成績,而理工科學生學習,憑靠的是基于理論的學習基礎上,以不變應付萬變的學習方法進行解答問題。然而也就是因為這兩個特殊的文類,導致了部分專業爆滿,部分專業冷門的情況。
上大學,大部分人的想法是為了更好的就業。如果由于容易學與不易學這些原因去進行選擇專業的話,很容易讓學生走偏方向,最后,也會導致大部分學生上了大學畢業后,就如失業般,找不到工作。為此,筆者認為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需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理工科也可以兼收文科類學生。筆者剛從事教育不久,但是,從同事之間得知一些當今就業的信息與就業需求,針對于電子類的學生,電子類屬于工科類,高考招生時是理科學生是最適合的。然而,由于公司在銷售方面,需要招的是有電子專業基礎的學生,因此,可以針對該需求,制訂該專業方面的經濟類的課程,并且可兼招部門文科學生。另外,有些電子類的公司,采購方面也需要有電子類的專業知識,比如購買什么型號的芯片,或者是貼片,等等,由于型號的不同,同樣功能的芯片在外觀上甚至在管腳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高等職業教育課程必需多元化。
大學生與中小學生不一樣,大學生已俱備一定的獨立能力與學生能力,應充分發揮大學生的特征,讓大學生充分發揮其自主獨立性,投其所好,在大學這個大舞臺上盡情發揮自己的興趣及愛好。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自己喜歡的教師,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前不久,通過網絡看到過一篇報道,稱華農90后某英語老師,學生出勤率創大學新高,如果學生喜歡像這樣的英語老師,課不逃了,覺不睡了,一口氣背十頁單詞,還怕考四六級嗎?
什么樣的學生,適合什么樣的教學方法,與其說因材施教,不如說是因“生”施教。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學過程中學習能力必有所不同,基礎所不同,教學深度必然不同。但是,不管是怎樣的情況,針對教學方法的改革來說,作者認為需做到以下幾點:
“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這個問題,應該是從小學教學中就經常碰到的問題,對于高等職業學校來說,這也避免不了的一個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在進行理論課教授的過程中,會經常介紹一些專業名詞、定理等,對于文科生的思想慣性是,詞意、定理等一定要記住,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們僅僅是重復別人的思想,時間一久,很容易忘掉以前所學的所有知識。當在課堂上提問學生某個定理的內容是,讓人聽到的僅僅是一些生硬擠出來的、笨拙的、背誦下來的句子和詞組。它們的意思是什么,似乎學生并沒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義。讓學生學會思考、觀察、推論,這才能真正體現出一大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教給學生一定范圍的知識,還要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
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書中不斷地提到“勞動”的意義,他的學生就是在“創造性勞動的氣氛中生活的”,“勞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尤其重要,它“發展了智慧,教會了學生合乎邏輯地思考,使學生能夠深入到那些不能夠直接被觀察到的某些事實和現象之間的依存關系中去”。在勞動中,學生對遇到的問題進行思考,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和比對,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的知識,再對其進行歸納概括,形成自己的思想,真正掌握所學的知識。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書中提到,參加“勞動”的興趣會變得愈發濃厚,形成了一種智力與“勞動”相互促進的發展模式,這便是我們常說“踐用所知,以踐促學”的過程。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鐘健雄.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及其對高校公選課教學的啟示[J],2012(8).
[3]孫式武.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對新教師成長的啟示[J].淄博師專黨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