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煒 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
淺析甘肅省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黃煒 蘭州財經大學長青學院
通過 “三農”會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次進入公眾視野。甘肅省在相當程度上仍然是農業省區,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小、基礎薄弱、種植結構不合理、產業化進程較慢等因素,導致農業發展的短板十分突出,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為緊迫。
甘肅 農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甘肅省全省總土地面積居全國第7位,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6.93%,可開發利用的荒地資源充足,擁有可觀的后備土地資源。擁有藥材種類居全國第二位,藥材品種超過9500多種,主要經營的藥材有450種,是全國主要的藥材產區。天然草場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秦嶺、祁連山,高寒陰濕,屬于高寒牧區。
近年來,優質糧食、蘋果、馬鈴薯、玉米、高原夏菜、中草藥、油橄欖、葡萄、百合等特色優勢產業持續壯大;糧食生產連續豐收,總產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肉蛋奶總產突破歷史新高,農產品供給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全省農業逐漸形成了多個農業集中區域,以高原夏菜為核心的沿黃河農業產業帶;以節水現代農業為核心的河西走廊農產品產區;以糧食種植為主、瓜果蔬菜種植為輔的隴東農產品產區;以旱作高效種植農業、特色雜糧種植為主的中部旱作農業區;以山地特色農業和經濟作物種植為主的隴南及天水山地特色農業區和以高原乳品、特色養殖業為主的甘南高寒牧區。
1.品種較為落后,中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農業種植結構不合理。糧食種植和飼料種植結構失衡,口糧存在結構性短缺問題,由于季節因素存在蔬菜供應的季節性短缺。種植品種較為落后,一方面產量低于國內先進水平,另一方面低端農產品比重較大,而中高端農產品比重低。種植數量較大的玉米、馬鈴薯等農產品經常出現低價難賣的情況。
2.農業生產呈現小、散、弱的格局。甘肅省農業生產在不少地區還是以傳統的一家一戶種植經營為主。經營規模較小,地塊分散,不能形成規模。合作社數量較多,但多數合作社規模不大,經營分散,不能體現大規模種植帶來的優勢,機械利用率不高。一家一戶的種植經營方式,農業從業人員水平較低,又帶來了農藥、化肥的投入比例不合理,增加了生產投入成本;地塊分散,經營分散,無法使用大型綜合機械進行耕種,農機購買的反復投入,小規模使用,又進一步增加了耕種成本,導致農產品投入成本、用工成本、營銷成本居高不下。
3.對外宣傳不力,農產品銷售半徑有限。甘肅特色農產品經過多年培育,已形成了不少區域性特色商品。但由于對外宣傳力度不大,銷售方式落后,再加上對產品質量監管不嚴導致品質下滑的情況出現,導致很多產品的影響力僅局限在省內,特色農產品的滯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同時,隨著領省農業結構的調整,運輸條件的改善,互聯網在農產品銷售領域的廣泛使用,目前的區域性特色商品的市場競爭會愈發激烈。
1.優化種植結構,淘汰落后品種。優化糧食種植結構。在保障口糧供應的前提下,依托科技,因地制宜的優化調整全省糧食種植結構。通過種植結構性變化,減少1600米海拔以上小麥條銹病核心區、干旱山區和高海拔旱作區的糧食種植,改為種植高收益的經濟型農作物。優化糧食專業化生產,引導適合地區適度增加優質小麥、加工型馬鈴薯、蔬菜型玉米和優質雜糧的種植面積,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糧食生產體系。
優化特色農產品結構。圍繞甘肅省目前的優勢農產品,加大投資,做好產業化發展。升級改造老舊的溫室和塑料大棚,鼓勵非耕地種植蔬菜,加快高原夏菜的發展;以蘋果、葡萄、紅棗、枸杞、皇冠梨等特色水果為對象,逐步擴大種植面積,淘汰老舊品種,將重點放在建立大規模的優質林果基地,進一步提高優質水果的供應能力;以加強優質馬鈴薯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為核心,大力發展優質主食馬鈴薯、加工型馬鈴薯,做強馬鈴薯產業;在傳統隴藥優勢的基礎上,推廣優良品種,促進中草藥種植產業化、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生產,推進隴藥產業做大做強;以武威玉米育種制種基地為基礎,培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玉米良種,加大優質品種保護,規范良種種植。
淘汰落后品種,加快品種升級換代速度。針對馬鈴薯、玉米、蘋果、中草藥等優勢品種,加大育種力度,分析市場需求,選育具有競爭力的新品種,引進、馴化、推廣優質林果品種,加快品種升級換代速度。
2.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農業生產產業化,體現規模經濟,有效降低農業生產成本。適度發展規模經營,鼓勵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強生產資料投入的技術化,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嚴格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優化農藥、肥料的投入結構,鼓勵使用有機肥、促進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降低農業投入成本。持續降低農業用工成本。大力推進發展多功能大中型農業機械,推進農業生產機械化,鼓勵社會化農機服務組織發展,開拓社會化農機服務組織的服務范圍。加快種植智能化、自動化、機械化發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3.提升農業技術水平。通過品牌化戰略培育農產品品牌。將培育重點放在甘肅省特色農產品,針對優質糧食、蘋果、馬鈴薯、玉米、高原夏菜、中草藥、油橄欖、葡萄、百合等在國內以初步形成知名度的現狀,鼓勵各類經營實體創建品牌,加快農產品品牌體系的建立。同時,推進多渠道產銷對接,大力發展農業電子商務,引導特色農產品入駐電商品臺,鼓勵各類經營實體開設網店,推進線上線下共同發展。有條件的地區打造農產品綜合物流體系,形成加工、集散、展銷、物流一體的大型農產品園區。
[1]劉艷軍.供給側結構改革下我國農業產業升級實施模式研究[J].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16(2):29—31.
[2]許瑞泉.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路徑[J].甘肅社會科學,2016(6):179.
[3]劉志民等.以農業產業化促進“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情況的調研報告[J].甘肅農業,2016(23、24):5-7.
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甘肅省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