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勤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利局
湘西州水生態文明建設對策研究
李志勤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利局
黨的十八大把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布局,開啟了“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新時代。湘西自治州州委、州政府積極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四個湘西”“五大建設”“兩個率先”的發展思路,吹響了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號角。
水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水生態系統特有的運動發展規律,在改造水生態系統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水生態系統、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水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
水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包括水資源、水生態、水景觀、水工程和水管理五大體系建設,即如何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利用、進行水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的先進科學技術、水資源利用與保護的法律法規以及水生態文化積淀等方面的內容。它鏈接了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和保護等各方面以及有關規劃、建設和管理的各環節,要求經濟社會與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協調發展。
湘西自治州位于湘、鄂、渝、貴四省交界之地,為云貴高原向江南丘陵之過渡山區,屬洞庭湖水系沅水、澧水流域范圍(發源地之一)。全州水資源總量充沛但時空分布不均,資源豐厚但開發利用不足,基礎薄弱,水患災害嚴重,亟須治理。一是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但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降雨量年際、年內變化幅度大。最高年份降雨高達1844mm,最省年份只有965mm;從年內看,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2.18%。二是水能總量大,但開發利用難。三是水利基礎設施薄弱,水患災害嚴重,亟須治理。經過幾代水利人的努力,我州目前水利化程度雖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與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用水不斷增長的要求還相差很大。
從涉水項目的建設來看,目前州內水利建設項目從設計階段起就很少考慮項目所在地周圍的生態環境、人文景觀等因素,缺乏水景觀打造和水文化建設理念。“水多”、“水少”、“水臟”、“水景觀與水文化缺失”等水生態問題普遍存在。
從水資源管理體系看,地方性法規體系不夠健全,執法力度疲軟。一是鄉鎮水管員及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等到縣水行政執法人員發現違法水事案件時,為時晚矣,拆除成本巨大。二是直接向水域排放生活、生產污水,造成水體污染。三是法律措施體系建設不夠健全。例如河道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河道管理條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就嚴重影響行洪的建設工程的處理意見不一致,《條例》第十九條規定只是要求責令拆除,并不處罰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五條除要求責令拆除外,還要求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這就導致在平時的執法過程中,處罰者選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作為適用法律,而被處罰者選擇《條例》作為適用法律,容易造成分歧,引發不必要的爭端;四是行政干預多,執法阻力大。
(一)加強涉水工程的規劃設計,水生態文明建設從科學規劃開始。水生態文明是新時期美麗湘西建設的新課題,必須立足本州實際,做好涉水工程的規劃設計,加強規劃設計的統籌、協調及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把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融入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保護與水害防治的各方面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的各個環節。
(二)統籌安排水利工程,建設健康美麗的河、庫水生態系統。目前由水利部門實施的水利項目有小流域治理、四水治理、病險庫整治、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山洪溝整治、小農水項目等工程。因此水利項目的建設要統籌規劃,水保部門負責項目區坡面治理、水利科負責項目區內水肚子工程即水庫、山塘的整治、中小河流及山洪溝則負責項目區內河道及溝道等水腸子工程的治理等,盡量集中在同一流域范圍,各部門各負其責、各司其職、各記其功。
(三)加強水生態系統文明的制度建設。目前州內出現的水生態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經濟社會發展驅動下對水資源的低效利用、高污染排放造成的。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嚴格規費管理、水資源論證、水量分配、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進一步優化水資源配置,促進水資源節約保護。一是要建立和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責任與目標考核制,將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二是要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的工作機制,形成共同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合力。第三要加強與國土、規劃部門合作,防止河灘地被用于房地產開發、廠礦企業建設等。
(四)進一步加強水生態文化體系的建設和傳承。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水不僅是生命之源,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元素,水文化的實質是一個區域人民的優良傳統和品德在水事活動中的體現,其根本理念是以人為本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在人文景觀方面一是以《邊城》為背景,挖掘花垣河及酉水河吊腳樓等的居住文化、纖夫拉纖等的漕運文化以及展示湘西人特有的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二是以峒河沿岸水車為背景,挖掘水車、渡槽等的農田灌溉文化,展示湘西人戰勝自然的聰明才智;三是以鳳凰沱江為背景,挖掘剿匪、抗匪等戰爭文化,充分展示湘西人不屈不撓,敢于抗爭的戰斗精神。在自然景觀建設方面,一是以州內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為契機,加強種類資源整合,加大水利風景區的建設,把治水文化、工程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深度挖掘,巧妙組合,突出水利風景區玩水親水特色和自然生態特色;二是水利工程本身的建設要注重與周圍生態環境相協調,加大環保材料的運用,切實防止河道渠道化現象的產生。
(五)加大宣傳教育,注重示范引領,讓水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為。水生態文明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要求水利工程建設達到防汛抗旱保安瀾的基本目的,還要求在水利工程建設中水文化品位得到提升、水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和修復、水景觀得到美化等。因此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建立全社會各相關部門協調合作的和諧機制,動員社會聯手共建,形成合力。一是要大力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通過新聞報刊、電視廣播、網絡媒體、宣傳畫報、公益廣告、監督執法,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開展“綠色水利”、“綠色水土保持”進機關、進學校、進工地、進農村、進企業、進社區(“六進”)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培養民眾在生產生活中的水道德觀念,促使公眾在生產生活中形成愛水、惜水、親水、護水的共識。二是要充分發揮鳳凰縣水生態文明城市的典型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