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艷 臨沂市河東區統計局
關于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研究
張淑艷 臨沂市河東區統計局
中央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堅持問題導向抓落實,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有效實施了一些兼顧當前和長遠的政策措施。今年以來面對新常態環境、“三期疊加”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中央宏觀調控思路發生深刻變化,表現在五個方面,本文將詳細的探討這幾個方面的表現。
宏觀經濟政策 研究 改革 協調
今年以來,面對新常態環境、“三期疊加”形勢和經濟下行壓力,中央宏觀調控思路發生深刻變化,表現在五個方面:
實施區間管理,定向調控,精準發力,有效實施了一些兼顧當前和長遠的政策措施。既利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以簡政放權、放寬準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以市場力量倒逼企業轉型升級。又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圍繞穩增長、強實體、控風險,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大定向調控力度。針對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和實體融資成本過高,人民銀行先后4次降息、3次降準,累計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1個百分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5個百分點,累計釋放流動性超過1.2萬億;政策組合使股市恢復了融資功能,上市企業資產負債表得到改善。針對地方政府負債率高和財政政策有效性下降的問題,開展了存量債務置換,出臺融資平臺在建項目的續貸政策,積極推進政府企業合作模式(PPP),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立足轉調方向,兼顧穩增長,對小微企業、“三農”、“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精準施策。針對量大面廣、吸納就業強的小微企業,先后召開8次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降費免稅、信貸支持等政策。“三農”經濟方面,高層5天內連發4份文件,從支持多種形勢適度規模經營、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規范農機購置補貼等方面入手,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在“互聯網+”領域,瞄準創業、就業、創新、升級等方面,重點鎖定能夠形成新產業模式的,協同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普惠金融、公共服務、高效物流、便捷交通、綠色生態、人工智能等11個領域給予扶持。在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上,從四個方面提出降低準入門檻、合理降稅減負、建立投融資機制等29條措施。“中國制造2025”也圍繞提高創新能力、推進兩化融合、加強質量品牌、推進綠色制造等九項戰略任務重點,提出八方面戰略支撐與保障。同時,國家發改委推出的重大工程包中,也有大部分屬于促轉調項目。
把改造傳統引擎、培植新的增長動力作為適應新常態的關鍵,積極培育“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與“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在改造傳統引擎方面,目前我國公共設施的存量僅為西歐國家的38%,北美國家的23%,服務業水平比同等發展中國家還要低10個百分點,而城鎮化率則比發達國家低20多個百分點。所以,把將棚戶區改造、中西部鐵路建設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明確為改造傳統引擎的“三大支柱”,推出系列政策措施。這“三大支柱”既是支撐投資的新增長點,也是老百姓翹首以盼的民生需求。在打造創新創業引擎方面,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能夠增加就業,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也有利于提升關鍵技術競爭力,促進大企業適應國際競爭;為此,國務院圍繞為“雙創”清障搭臺,推出扶持引導、鼓勵返鄉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強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這些舉措,有利于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有利于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利于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
中央把改革放在重中之重位置,成立習總書記任組長、3常委任副組長的超規格領導小組,圍繞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堅持問題導向抓落實,不斷釋放改革紅利。改革紅利主要來自4個方面:一是基本經濟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系,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制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二是人口和戶籍制度改革,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三是金融體系改革,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四是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革,改善土地供給,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同時,對地方政府怠政、懶政進行問責,加強督導檢查和簡政放權,財政支出進度加快,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增強。
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支持力度,完善差別化的區域發展政策。加強中西部重點開發區建設,深化泛珠等區域合作。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這三大跨行政區域的發展戰略幾乎覆蓋中國所有省份,內通外聯,體現了我國經濟發展由東向西、由南向北的拓展趨勢。長江經濟帶、絲綢之路經濟帶等跨區域經濟區,將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串聯起來,在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的同時,東部沿海地區也可以騰出空間發展新興產業,有利于推動產業和經濟的梯度發展,資源要素在更寬范圍內優化配置,將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最大的回旋余地。
[1]崔保春.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初探[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S2).
[2]林瀟.電子貨幣對貨幣流通速度影響的理論分析[J].學術評論,2012(02).
[3]簡澤.企業間的生產率差異、資源再配置與制造業部門的生產率[J].管理世界,2011(05).
[4]方松海.王為農.黃漢權.增加農民收入與擴大農村消費研究[J].管理世界,2011(05).
[5]韓巍.金英姬.宏觀經濟均衡狀態函數及宏觀經濟過程方向性[J].商業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