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山 西南財經大學
探究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
陳玉山 西南財經大學
社會整體利益是社會全體成員利益的統一,它是社會成員自身利益能夠得到保障的根本前提。隨著當前社會的發展,法律體系不斷地完善,我國經濟法學理論不斷地創新,逐漸形成了要求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根本目標。本文從社會整體利益的內涵入手,簡述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途徑。
經濟法 社會整體利益 維護措施
經濟法作為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內的一部法律,其最終價值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并以此作為立法依據和立法宗旨。經濟法是保障社會成員自身利益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社會整體利益受到侵犯勢必會影響每個成員的自身利益。因此,要通過法律約束及合理的國家干預充分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
社會整體利益是指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簡單地個人利益的總和。社會整體利益是社會整體滿足其自身發展要求的現實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社會環境下會有不一樣的表達形式,一般來說表現為對公共秩序安全的要求、對經濟快速發展的要求、對公共資源合理分配的要求、對公共道德的維護。
在研究社會整體利益的時候,有不少的人會將其與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放在一個等同的位置,甚至是混為一談,這其實都是錯誤的。社會整體利益不僅不是國家利益與集體利益,也與個人利益有著本質的區別。個體利益的最大化是維護整體利益的前提與保障,維護整體利益也就是促進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表現。
在20世紀以后,社會整體利益作為法律體系的一項基本原則,成為國家和個人行為的準則,并且成為司法仲裁判決時的重要依據。社會整體利益也就逐漸奠定其在社會管理思想中的地位,并成為社會發展的基礎[1]。
1.作為立法的宗旨和目標。在制定經濟法律時,為了更好地實現宏觀調控的目標與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要求,我們國家將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作為所有法律的最終目的,并將其詳細寫入法律條文,作為立法的宗旨和目標,這是最為重要的維護手段。
以法律條文的形式對于社會的整體利益進行明確的表示,說明了法律保護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我國的法律是通過實現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即使在一些法律條文里面沒有明確使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字眼,但是也通過了具體的措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人們的行為方式,起到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作用。例如,在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經常會用到“加強宏觀調控”、“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等,這些都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表現。在制定經濟法時,要將社會整體利益作為管理的最終目標,始終樹立維護和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觀念。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進步發展,與經濟相關的法律制度也在不斷地完善中,這對穩定經濟秩序有著重要的作用。
2.通過社會調節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我國的經濟法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目標的法律,這一點不同于其他的規范性法律,其中大多數的條文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發展的需求,能夠直接影響到人們生活和工作。經濟法一般會通過加強社會宏觀的管理與調節來維護社會的整體利益。在經濟法確定的過程中將社會整體利益作為其調控的最終目標,因此,經濟法是以社會整體利益實現的重要保障,通過宏觀調整和微觀控制兩種方式在實際的工作中實現對市場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
經濟法就是在國家宏觀調整與微觀控制兩種方式的同時作用下產生的,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經濟法能夠通過宏觀調整和微觀控制兩種方式,對社會整體利益進行保護。例如,在發生了自然災害而導致大片地區糧食減產造成糧荒的時候,此時國家就可以通過經濟法實現經濟環境的宏觀調控,通過采取政府收購、打擊惡意囤糧、社會補貼等方式實現災區糧價的穩定與平衡,并且保證糧食能夠源源不斷地運送到災區,滿足人們基本生活需求。在災難過去之后,政府通過宏觀調控,制定適合災區發展的經濟計劃,加強對災區的投資力度,促進災區的建設與發展。這樣一來,政府通過經濟法完成了災區的救災和重建工作,保護了社會整體的利益。
3.通過個體協調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我國設立經濟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進行國家的干預,最終有效地解決我國經濟市場混亂的情況,有力地維護社會整體的經濟利益。經濟法的最終目標是在保證社會整體利益實現的同時也要促使社會中每個個體利益都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在平時的生活中,個人利益難免于社會整體利益產生沖突,所以,經濟法在維護和保障社會整體利益時要注意公平問題,不能為實現社會整體利益而不顧或損害他人的利益。
經濟法的建立是為了確保整個社會群體得到整體利益的保護。我國的經濟法在應用過程中,要切實的考慮到社會整體與個人的利益沖突,在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同時還要盡可能地維護個人利益不受侵害。經濟法通過對社會整體利益的宏觀調控,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通過微觀控制對個人利益進行合理的調控,減少每個個體之間的利益沖突,保證能夠實現個人利益平衡,這樣才能保障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2]。
4.通過法律處罰來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經濟法的責任制度是值當民眾或者其他的團體人員有與經濟法相互違背的行為,損害社會整體的經濟利益時,需要承擔一定的判定后果,經濟法的責任制度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利益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限制作用。所以,經濟法需要建立有效的經濟責任制度,最終被國家所重視和推廣。而國家為了體現經濟法的責任制度往往是通過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兩個兩面來對群眾進行約束,起到保護社會效益的目的。
綜上所述,經濟法對于社會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為了促使我國的經濟的健康發展,并與國際的經濟發展相互協調,需要我們不斷加強立法工作,建立健全社會發展所需的各種法律,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社會上不穩定的因素,保證社會整體的利益和個人利益的和諧統一,最終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1]馬倢.論經濟法與社會整體利益維護[J].法制博覽,2015,(35):145-146.
[2]王菁.探討經濟法下社會整體利益維護分析[J].全國商情,2016,(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