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利敏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學生自媒體行為德育實效評估的原則和路徑探析
宋利敏 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自媒體實際上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隨著網絡和手機的普及,每個人都能夠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成為自媒體。然而,這些工具的引入僅僅是一個開始,其背后的運作實際則是對個人極大的挑戰。在高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宗旨下,老師除了要能準確的分析學生的行為、心理以及價值取向,還應該具有應對學生多種表達形式的能力,學生的自媒體行為就是這樣,為老師的德育實效評估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高職學生 自媒體行為 評估 原則 路徑
結合《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達7.31億,且其中18到26歲的青少年人為主要用戶群體。自媒體這一概念在近些年被頻繁的提及,不論是媒體報道中對自媒體現象的揭示,還是人們隨處可見的自媒體形式平臺,它們都真真切切的告訴人們,自媒體隊伍正在不斷擴大,自媒體元素逐步充斥人們的信息生活,連身邊再普通不過的人都可能在通過自媒體改變你的觀念、行為甚至價值取向。這樣的潮流不僅迅速覆蓋城市鄉村,而且其主導群體的平均年齡在逐步降低。敢想敢為的年青一代漸漸掌握媒體的主動權,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大多數的90后甚至00后已經開始走上各樣的工作崗位,通過他們個性化加工的信息已經大批量的呈現在公眾面前;另一方面,他們更加精通于自媒體行為的運作,比如基本的微博、論壇、微信公眾號,以及近期非常流行的直播平臺,這些應用軟件的使用讓信息的分享簡化成為一次圖標的點擊,傳播速度之快也讓更多的人們舍棄了傳統紙媒以及視訊節目。
自媒體的產生對記者以及新聞行業是有一定影響的,自媒體平臺上所呈現的可以是直截了當的現場視頻,文案簡單,并且附有評論區,方便人們傳播即時信息以及交流時間的看法。而紙媒以及視頻媒介需要專業記者到場、文案整理編輯等等程序。盡管自媒體平臺良莠不齊,但是其時效性、普遍性上的優勢不容置疑。對于在校的高職院校學生來說,他們對自媒體的熱情證明他們對現今的社會事件是關注的,并且能夠意識到自身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因此,院校的教師首先應該對自媒體行為端正態度,不要一味的認為學生“不務正業”,他們的一次信息發布、一次轉發往往能夠迅速的讓某些非正義行為曝光在公眾面前,這種信息技術發展的產物在人們的合理利用下是能夠在現實生活中發揮積極效果的。
在高職階段,德育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們需要學習實用型本領,以便在完成學業后在社會眾多角色中獲得一席之地。在如今,“匠人精神”要求學生以及教師不僅應該熟練掌握知識技能,迅速適應工作崗位需求,還應該在本職工作中學會潛心研究和探索,掌握扎實的基本功,并力求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獲得技巧和靈感,從而為該領域創造更大的價值。高職院校的學生從受教育之初便一直在思想品德培養的軌道之中,但是德育與其他學科教育、專業教育不同,課堂講授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實踐才是其發揮育人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樣的,對學生自媒體行為的德育實效評估也應該從其行為的具體操作、實際影響等方面進行評估,才能夠獲得最準確的評估結果。目前,部分院校中對學生的德育測評手段仍然非常簡單粗暴甚至落后,他們僅憑文字感想等就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妄下定論,不僅有悖于德育方初衷,甚至還會打消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他們的思維引導產生負面影響。因此,不論學生的德育活動形式如何變化和拓展,教師還是應該把握好德育的基準,切勿不顧實際情況,對學生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類似自媒體的行為在學生中間還有很多,它們大多新穎、出挑,甚至具有一定的開拓精神,教師在這樣的實際情況面前應該持有比較積極的態度,及時的對學生熱衷的新事物進行了解,從而避免師生之間形成代溝,以及這些所謂代溝干擾教師對學生的正確評估。新形勢下,教師需要做的不僅僅繼續完善和精細化現有的德育評估手段,他們還可以嘗試走到學生中間去體驗自媒體所給予大眾的信息體驗,隨手關注某一微信公眾平臺、或者點開直播等等,這些極為便捷的參與方式適用于所有網絡用戶,同樣適用于學校的教師。雖然看似并不正式和嚴肅,但它的確可以稱得上自媒體環境下師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教師如果想要獲取最真實的學生德育評估原始數據,不妨拋開身份的界定,去嘗試了解學生們所運營的自媒體平臺,以一個大眾的身份針對學生作品給出客觀評論。
盡管自媒體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但其中信息發布的真實性有待考證、內容抄襲問題嚴重、評論區的攻擊和質疑也屢見不鮮。以最常見的微信公眾平臺為例,人們可以通過微信關注公共號稱為某一平臺的粉絲,定期收到其文案推送,平臺還能夠鏈接出投票、抽獎、購物等等功能。高職院校的大學生通過這種途徑能夠構建自己的粉絲圈子,其主題可能是包括攝影、旅游、烘焙等在內的業余愛好,可能是專業性較強的作品分享,也可能是針對時下社會熱點問題。總之,其內容以及形式都包羅萬象,有好有壞,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自我甄別能力。教師在對學生的自媒體行為進行評價的過程中同樣需要進行仔細的辨別,包括其運作模式、粉絲人群、發布信息的來源等等。自媒體行為只是新時代下一個典型的代表,更多新興的行為以及棘手的現象都會出現在學生的在校生活中,高職院校的教師還應該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從學生角度入手,幫助他們實現思想品德方面的完善和升華。
自媒體行為在如今的社會生活中十分普遍,從事自媒體行為的人群也逐漸擴大。有農民通過自媒體批量銷售自家果園的農產品,有人通過自媒體分享自己的生活妙招或者烹飪菜品,有人通過自媒體發表自己對于時事的感想。這樣充滿自由和分享的網絡世界相較于之前有了更多包容,同樣也彰顯了大多數人在生活中自信、向上的生活態度。對于學生群體來說,他們除了需要找到自我表達的出口,還能夠通過自媒體廣交朋友、豐富課余生活,甚至為自己日后創業打下基礎。所以校方以及教師應當理解和包容這種現象,畢竟不同的時代環境會催生不同的產物,況且有很大一部分校園自媒體向外界傳達的正能量,他們并沒有影響校園秩序以及正常的校園生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估時可以將學生在自媒體行為中發揮的作用以及具體的表現納入德育評估要素中,另外,其行為的社會影響、社會價值以及責任體現也可以考慮進來。畢竟這種自媒體行為不是一勞永逸的,它需要持續更新維護,并進行適當的粉絲管理,所以,教師想要對這種多變性較強的學生行為進行評估要比普通的評估下更大的功夫。
想要適應高職學生中新興的事物,教師需要“知己知彼”,實際上他們同大多數人一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自媒體行為包圍,只是如果這一行為的主體變成學生,教師便需要從更加專業審慎的角度去認識和評價自媒體行為。學生的德育工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重點之一,自媒體行為在學生群體中興起,教師也應該盡早的發揮引導作用,從而幫助學生在法律道德允許的范圍內開展此類活動。一部分院校不提倡的學生自媒體行為的原因在于他們缺乏管控,與院校學風有沖突,但實際上像校園官微、貼吧這種自媒體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學校乃至區域的一面旗幟,他們能夠在學生的運營下與社會機構開展公益活動、能夠結合院校需求進行招生宣傳。他們發布的文案內容新穎,組織的活動往往緊抓社會熱點,這個群體自身又具有極大的熱情和朝氣,所以他們所代表的自媒體會迸發出超乎想象的活力。院校以及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自媒體行為進行細致的分析評價,還需要準確的引導和支持,才能讓高職院校的自媒體行為朝著正確的方向蓬勃發展。
人們應該接受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吸納互聯網信息影響的現實,同樣的在進行在校學生德育評估的過程中,校方以及教師也應該考慮到部分學生自媒體行為的性質、效果以及社會影響。他們之所以會產生自媒體行為,一方面是將信息網絡作為工具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滿足自身需求,另一方面也是關于新事物的難能可貴的嘗試。對待這種情況,高職院校以及教師應當客觀、理智的評判其利弊,充分的了解和研究,防止盲目武斷的做法激化矛盾。同時,教師還可以借此機會全面的了解學生獲取信息的手段、思考問題的習慣等等,從而在德育實效評估工作中做出更加準確合理的改進。
[1]喬霞.基于微信自媒體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研究與實踐[J].輕工科技.2017(3):154-155
[2]劉煉,鄧紅彬.自媒體時代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創新研究[J]文教資料.2017(3):165-166
[3]吳婷.構建大學生自媒體主體責任意識路徑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7(11):31-32
宋利敏(1979-),女,湖南常德人,文學碩士,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注:本文系湘教通〔2017〕199號:“2016湖南省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提名獎資助課題,課題名稱:高職學生自媒體行為的引導策略研究(編號:16FDY2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