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琨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中國環境會計現狀及發展研究
袁智琨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加快了我國城市化建設進程,但環境問題的頻發,引起了我國政府及人民群眾的廣泛關注。在環保意識的不斷深入下,使得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機遇與挑戰,改革與創新成為了必然的發展趨勢。因此,本文簡要介紹了我國發展環境會計的意義,并著重探討了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現狀及其策略,進而為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中國 環境會計
環境會計又可稱作綠色會計,是會計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自然環境學、經濟學以及會計學等相關內容的融合下產生的一門新興的會計學科,旨在借助各種計量手段整理出會計給自然環境資源帶來的收益和損失等相關信息,進而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但由于我國政策、技術、人力等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國目前的環境會計發展尚不成熟,因此,采取有效策略促進環境會計的發展是我國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發展環境會計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和必然趨勢,主要體現在宏觀國民經濟以及微觀企業環境核算兩個方面,不僅為相關環境與經濟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提供了依據,還有利于對各項環境經濟活動的開展進行合理控制[1]。由于環境會計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發揮其核算、計量等功能時,有利于全面推動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進而有效解決實際的環境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隨著環境問題關注度與重視度的加深,使之不斷融入到經濟領域中。在此形勢下,我國逐漸加強了對環境會計的相關建設,致力于促進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也為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其中也存在許多的不足急需改進。具體如下:
近年來,我國各地區都加大了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但在實際的生活中,環保意識并未深入到每一位公民的日常行為中,導致亂扔垃圾等現象成為常態。加之企業是個盈利性質的組織就使得部分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而忽視了環保的要求與重要性,進而做出一些破壞環境的行為,極不利于環境會計的應用與發展。
為提升環保的效率與水平,我國相繼出臺了許多相關的法律法規,但在環境會計方面的法律法規缺乏一定的細化準則,尚待完善。在企業開展經濟活動時,通常都是依據我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進行的,不具有直接指導性,進而嚴重降低了環境會計的有效性。這就使得有些企業在經濟與環境效益的權衡比較下常選擇發展經濟,降低了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制約著環境會計的發展。
環境會計是會計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任務就是對企業環境活動方面的信息進行分析、核算、整理與披露。目前我國對環境會計的重視度雖日益提升,但尚缺乏具有我國企業發展特色的環境會計體系,對環境會計的相關工作也缺乏明確的制度和標準指導,使得常存在環境信息不完整的現象。
如今,我國政府部門特別重視環境會計的審計,并設置了相應的審計部門。但這些審計部門在實際的工作中無法涉及到所有企業的環境經濟活動,缺乏足夠的監督力度,進而極大地降低了環境會計的信度和效度。
現今,我國雖實施了與環境信息披露相關的規范,但總體上來看,其披露環境較為隨意。對企業來說其所做出的環境信息披露都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并在強制性的制度和法律要求下產生的,常借助會計報表的形式進行披露,明顯存在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的問題。據了解,當前我國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在數量上逐漸增加,但在質量上卻無法得到提升,且不同行業的環境信息披露存在較大的差異,使得我國的環境信息披露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2]。
環境會計的知識是多門學科和理念的綜合體,對相關人員的專業素養要求較高。在開展實際的環境會計活動時,需要會計和環境技術等人員的共同參與和合作。但由于我國目前相關人員的專業度總體較低,對環境會計的知識技能不足,進而制約著環境會計的發展。
在開展環境會計工作時,相關工作人員不僅需要加強對環境會計本身的認識,更要結合我國的經濟發展現狀以及實際的環境建設需求等深化對其發展態勢的認識,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進而為全面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極大地促進我國各種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進而合理控制和降低環境破壞所帶來的成本費用。
在推行環境會計的同時,我國還需不斷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建設,加強對自然環境會計體系的法律保障,進而為提升環境會計效用提供明確的指導方向。因此,首先要結合我國國情和企業的發展現狀等,制定統一的環境會計標準以及完善的環境會計準則,進而為各項環境會計工作的開展提供法律保障,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局面。其次,還應制定相應的法律責任機制,清晰明確企業的環境會計職責,用法律法規提升環境會計在企業中的地位,促使環境會計朝著規范化、統一化的方向發展。此外,我國相關部門還應加強法律法規的實施力度,避免形式化主義,進而真正發揮環境會計的最大效用。
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企業的經營價值和成本效益等,是實施環境會計的一項基本條件。因此,在開展環境會計工作時,我國需不斷優化環境信息披露的環境,制定完善的環境信息披露的制度,采取多種有效的披露和計量方式,如貨幣計量、財務報告等形式,進而促進環境會計的推廣。同時,明確有效的制度還可促使各行各業在進行經濟活動時主動從環境角度出發,逐漸實現經濟與環境的統一發展,進而使其及時向政府及社會公眾等披露真實可靠的環境信息,不斷強化環境信息披露的功能。
環保不是一個人或某個企業的責任,而是我國全體人民的社會責任。因此,在我國環境問題日益尖銳的今天,需從政府、企業和人民群眾三個層面出發,形成全方位的環保意識。首先需要政府和企業在進行經濟活動時考慮具體的生態環境現狀,并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進而形成以生態環境帶動經濟發展的格局。同時,應避免各種污染環境的現象發生,如工業廢水等,進而發揮榜樣和帶動作用,促使我國人民群眾養成保護環境的意識,并在日常生活中約束自身的行為,以共同提升我國的環境質量。
核算是企業會計業務中的一項核心職能,因此,為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我國政府和企業都應構建高效的經濟核算體系。首先,需從財務部門、審計部門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的管理部門的實際工作出發,優化環境信息的傳導機制,加強部門間的聯系與溝通,進而在確保環境信息真實準確的同時,推動環境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其次,需要完善環境會計工作所需的技術、設備等建設,從而提升其工作效率。最后,還應打造專業度較高的核算隊伍,充分發揮核算職能的作用,進而形成高效的經濟核算體系。
為確保環境會計工作質量的提升,就需要相關審計部門發揮其監督職能在法律法規的指導下,不斷加強對環境會計的監督力度。為此,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為審計部門開展監督工作提供堅實保障,進而提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其次,需要加強社會公眾的監督力度,進而為環境會計的實施營造一個有利的發展環境。
由于我國的環境會計研究與發展起步較晚,因此,還需結合本國國情并借鑒先進的理論經驗加大對其的研究力度,進而全面推行環境會計的實行。同時,還需加強對環境會計人員的專業培訓,進而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為促進我國的環境會計發展作貢獻[3]。
目前,我國的經濟已進入了發展新常態,推動著環境會計的改革與發展。而環境問題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國應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并結合我國基本國情,正確認識環境會計發展中的不足,并采取有效策略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環境會計體系,以有效提升環境會計的效用價值,進而實現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促進經濟、社會、生態三方效益的共同發展。
[1]杜海婷.淺析我國環境會計的發展現狀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17,(02):180-181.
[2]周亞榮,張麗芳,董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現狀與啟示[J].財會通訊,2016,(34):28-31.
[3]蘆雨萌,李忠元.我國環境會計現狀及其發展探索[J].經營管理者,2015,(17):6-7.
[4]張玲.出口貿易結構升級與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研究[J],特區經濟,2017(4)
袁智琨(1989-),男,河北省臨漳縣人,漢族,會計初級職稱,本科學歷,研究方向:會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