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斌
宿州市埇橋區委黨校,安徽 宿州 234000
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問題剖析及優化之道
段 斌
宿州市埇橋區委黨校,安徽 宿州 234000
地方政府位于政府工作的第一線,直接負責各種社會矛盾的調解和處理,地方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關系到我國依法治國建設方略的成敗。近年來,隨著國家民主法制建設工作的深入開展,各級行政人員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日益增強,有力推動了國家法治建設的進程,但在一些地方政府機構,以權壓法、違法行政的現象仍然十分普遍,嚴重破壞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诖耍疚姆治隽艘婪ㄐ姓暮x,探討了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現狀,并提出了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優化之道,希望為推進法治國家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優化對策
依法行政是建設法治強國的基石,也是國家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層級制下政令傳遞的衰減性,加之我國幅員遼闊,地方政府體量龐大,導致中央政府的政令決策在貫徹落實過程中面臨層層阻力,進而造成地方政府無論在法制觀念還是行政行為上都明顯弱于中央政府。[1]長此以往,必將造成地方政府失信于民,給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開展造成巨大障礙。因此,加強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問題剖析,不斷完善和提高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依據法律法規相關規定取得和行使行政權力,并對其行為后果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依法行政是一種政治理念,更是一種法律制度,其核心思想就在于“依法”,實現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必須做到以下方面:一是行政行為法律化。即政府的行政行為必須嚴格遵循法律規定,這是推行依法行政的基礎。二是行政行為理性化。行政工作千頭萬緒,法律不可能為政府所有行政活動提供盡善盡美的指導,因此,合法的行政行為不一定是合理的,政府除了保證行政行為的合法性之外,還必須制定一套專門的行政行為規范,對法律框架以外的行政行為進行指導,促進行政行為的理性化。三是行政行為自律化。行政機關及公務人員必須強化責任意識,杜絕權力尋租、濫用職權等現象,在行使行政權力的過程中做到既不失職,又不越權。
(一)取得的成就
隨著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各級地方政府的權力運行已基本進入法制化軌道,在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上取得顯著成就,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各級地方政府行政機構依據法律政策相關規定,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臺了一系列地方性法律法規,這類地方法規的頒布對調解地方經濟社會矛盾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并使得地方行政機構越來越注重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問題,極大地推動了社會法治進程。其次,各地方政府行政機構相繼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學法活動,有效提高了行政人員的法律素養和依法行政意識,各級行政人員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自覺性越來越強,許多地方政府還專門開設了市長熱線、電子政務等群眾監督渠道,有效規范了行政機構執法行為。再次,各級地方政府普遍建立起了集體討論、專家論證、社會聽證等重大事項民主決策制度,形成了領導決策、專家論證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行政決策機制,對防止行政決策失誤起到了重要作用。[2]
(二)存在的問題
1.法律政策混淆
現階段,不僅廣大行政相對人對于法律和政策的關系缺乏科學認識,許多基層行政人員也混淆了兩者的界限。在一項關于法律和政策關系的調查研究中,筆者設置了以下一道問題:你認為法律和政策有區別嗎?A.兩者基本相似,但法律較抽象,政策更實際;B.沒有區別;C.有區別,具體區別不十分清楚。
在筆者采集的公民答卷中,有42%的公民選擇A項,35%的公民選擇B項,23%的公民選擇C項;同樣的一道問題,有46%的公務員選擇A項,11%的公務員選擇B項,43%的公務員選擇C項??梢姡珓杖藛T對法律和政策的概念認識雖然比普通公民要強一些,但依然存在相互混淆的情況。特別是在縣鄉級政府,公務人員普遍視政策為不可碰觸的“紅線”,而認為法律是可以暫緩執行的,這就無形中使得政策的地位處在了法律之上,甚至使法律淪為了政策的附庸,這些公務人員在處理政府事務或調解社會矛盾時,往往是政策先行,而忽視了法律的引導、規范作用。長此以往,就會損害法律的威嚴,對法治文化的培養和依法行政的推行帶來巨大影響。
2.行政管理機制不完善
科學完善的行政管理機制是政府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礎,盡管《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等文件的出臺,為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提供了總體指導和依據,但具體到如何開展依法行政工作等細節問題上,目前尚未提出明確的組織形式及計劃安排,并且缺少與依法行政相配套的問責機制與考核機制,導致各地方政府對于依法行政工作的開展充滿隨意性、自發性。在實際走訪調查中,發現一些地方政府的依法行政組織力量相當薄弱,不僅沒有設置相應的法制機構,而且缺乏專業化的法制工作人員,不能為行政執法部門的行政行為提供必要的法律指導和援助。此外,一些地方基層干部只重視經濟建設、環境保護、社會維穩等“硬指標”,而將依法行政視為一項“軟任務”,只是簡單地召開幾場座談會,或下發幾本法律宣傳冊來應付了事,未能做到狠抓落實,導致依法行政推行效果大打折扣。
3.存在違法行政現象
部分地方政府行政人員把執法作為一種特權,混淆權力和法律的關系,出現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等違法行政現象。在行政執法過程中,一些行政人員對行政對象作威作福,甚至徇私枉法,濫用收費、罰款等方式獲取私利,嚴重損害了地方政府的社會形象。[3]此外,隨著公務員隊伍的老齡化,加之國家對人員編制的限制,許多行政執法機構聘用了一些臨時的編外人員進行行政執法活動,這些編外人員的執法素質參差不齊,依法行政觀念淡薄,導致暴力執法、暴力抗法等鬧劇不斷上演,嚴重動搖了群眾對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信心。
4.行政監督體系缺失
我國的行政監督體系由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兩大部分組成,具體包括司法監督、黨組織監督、權力機關監督、部門內部監督、新聞監督、群眾監督等。然而,現有行政監督體系的監督力量并不均衡,其中上級黨組織的監督效力最為明顯,而其他幾種方式的監督效果極為有限。在實際走訪調查中,一些地方政府行政部門的執法人員毫不忌諱地表示,盡管他們理論上接受人民法院、同級人大、新聞輿論等多個方面的共同監督,但真正具有威懾效力的還是上級監督,究其原因,上級監督直接影響其政績考核,進而影響其仕途發展。[4]此外,地方群眾也普遍表示,“領導過問”是目前最能提高辦事效率的一種方式,即便社會輿論監督的最終目的也只是為了引起相關黨政機關領導的重視。
(一)完善行政立法
建立健全以人為本的現代性法律體系是全面推行依法行政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盡管我國已基本建立起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但具體到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層面,可供行政執法參考的法律法規仍較為不足,如對于行政權力的權限界定、行政職能的履行程序等都缺乏系統、明確的規定,成為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最大困擾。[5]對此,首先應加快行政立法進程,以行政權力配置改革為切入點,將傳統的行政分權模式變為法律分權模式,強調法律在行政權力配置中的主導作用,同時著重解決地方政府“不知如何依法行政”的問題,在科學界定地方政府法定職能的前提下,出臺專門的行政行為法和行政程序法,明確地方政府履行職能的法定程序。其次,要保證行政立法質量,消除法律法規起草過程中的部門利益干擾,切忌盲目強調立法數量而忽視了立法的質量,在涉及具體的行政程序法律條文時不得出現模糊性用語,切實保證行政法律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再次,科學處理政策和法律之間的關系,打破當前法律政策相混淆、重政策輕法律的不利局面。雖然在社會變革時期,通過政策治理國家比法律具有更強的靈活性,但隨著我國法治條件的不斷成熟,依法治國的穩定性優勢開始顯現,因此,要盡快解決地方政府行政立法中的政策與法律矛盾,逐漸實現從重政策到重法律的過渡和轉變。
(二)嚴格行政執法
行政執法是地方政府最直接、最主要的行政管理活動,也是當前依法行政的薄弱環節。嚴格行政執法,首先要合理量化執法依據,確保執法有據可循、有據可依,尤其是在涉及行政罰款問題時,應對處罰金額進行系統論證,科學確定處罰的標準和幅度,與此同時,盡快制定并完善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防止出現執法手段不一、執法寬嚴不一等濫用行政自由裁量權的現象。其次,建立健全執法責任追究制度,根據職權法定、權責統一的基本原則,對不同執法部門的權限加以明確界定,對于造成行政錯案的,應按照情節輕重對相關人員進行一定的行政處罰,并將行政處罰所涉及的執法文書、證據材料等歸檔立案。[6]再次,應建立執法評議考核制度,以簽訂行政執法責任書的方式,對地方政府行政機構的執法責任進行層層分解落實,具體到每一個執法崗位和執法人員,然后以季度、年度為周期對各級行政執法部門及執法人員的執法情況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作為相關人員評優、晉升的重要依據。
(三)加強行政監督
一是發揮內部監督作用。地方政府應進一步強化專門行政監督,要求各行政部門自覺接受并主動配合監察、審計等機關的監督檢查活動,而監察、審計等機關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也要積極的和檢察機關密切合作,爭取形成監督合力。各級行政機關也要加強內部執法監督建設,盡快出臺相關制度條例對執法監督的原則、范圍等事項加以明確,徹底消除監督盲區,確保行政機關的一切執法活動都在行政監督的有效覆蓋之下。二是強化外部監督力量。人大、政協、司法、輿論等外部監督是內部監督的重要補充,在杜絕違法行政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7]因此,地方政府必須積極配合人大、政協、司法等機構的監督調查工作,在出臺地方行政規章時嚴格按相關要求向人大常委提交備案,并積極邀請各民主黨派進行監督把關。與此同時,暢通社會監督渠道,針對群眾反映、媒體曝光的問題進行徹底追查,并為參與監督舉報的公民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和保護,營造全社會共同監督行政執法的良好氛圍。三是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地方政府應定期通過電視、報紙、網站、政務微博等渠道對外發布信息,將行政工作流程公諸于眾,使地方政府行政權力始終運行在陽光之下,接受社會的廣泛監督。
(四)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
首先,要完善公務人員準入制度,尤其是明確執法人員選拔任用標準,嚴把執法隊伍準入關,優先將一些學歷素質較高且具備扎實法律基礎的人員充實到執法隊伍之中,從源頭上提升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8]其次,對現有執法隊伍進行清理整頓,對于不符合要求的執法人員及時清退或調離崗位,嚴禁不具備行政執法資格的臨時工、合同工等參與行政執法活動。再次,加強法制教育培訓,對新入職人員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崗前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方能參與執法工作,對于國家最新頒布的依法行政政策法規,應及時組織相關人員進行學習培訓,同時結合執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討論,切實增強執法人員運用法律手段處理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依法行政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強國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一環。當前我國地方政府在推行依法行政工作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對此,應從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監督等方面進行不斷改革和完善,為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規范運行創造有利條件和良好環境,促進依法治國宏偉目標的早日實現。
[1]朱曉明.地方政府依法行政的動力機制研究[J].行政論壇,2013,20(2):81-85.
[2]曲崇明.錦標賽體制下地方政府行政行為合法性的重構——法治生態的視角[J].江西社會科學,2014(9):170-175.
[3]習近平.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 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J].人民檢察,2013(5):1.
[4]賈海薇,周志忍.論政府自我革命的理論依據、變革路徑與設計原則——基于依法行政的視角[J].行政論壇,2016,23(5):43-47.
[5]張亮.依法行政的政策動力及其規范解釋——基于“五水共治”政策的分析[J].社會科學家,2016(8):109-113.
[6]易鳳蘭.縣級政府依法行政的動力解構[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86-90.
[7]孫洪敏.將依法行政納入政府績效管理[J].南京社會科學,2015(1):13-21.
[8]吳俊明.論我國公務員依法行政能力的構成與提升[J].法學雜志,2013,34(6):45-52.
D926
:A
:2095-4379-(2017)26-0115-03
段斌(1964-),安徽宿州人,宿州市埇橋區委黨校,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法學、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