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北京 100083
淺析我國專家輔助人的角色定位
常 征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北京 100083
在我國的刑事審判中有一類人十分的突出和明顯,但是他們的角色定位卻是十分的模糊,他們就是“專家輔助人”。專家輔助人這一概念在日本和英美都有規定,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中也早有規定,可以看出其地位的重要性。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專家輔助人與證人、辯護人與鑒定人的地位經常混淆,所以我們要從參與庭審方式、法庭位置、意見歸類、出庭率等方面來彌補我國專家輔助人的不足。
專家輔助人;角色定位;刑事審判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智能化,充分享受到了科技給我們帶來的便利。但是,科學技術總是雙刃劍,當科學技術被犯罪分子所利用時,高精尖的科技手段將給我們偵查機關的偵破,司法機關的審判帶來很大的困難。在日常的司法審判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不僅僅是先進的科技手段,還包括很多專業性領域問題,比如醫療、化學、物理等。我們的法官是法律界的“專業人士”,但是遇到其他領域內的專業性問題,我們的法官就不再是專家了,所以就需要“助手”來幫助我們的司法機關。誠然,我國司法中已有鑒定人來解決其他領域里面的專業性問題,但是此制度還存在著很多的弊端,不利于辯護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所以,專家輔助人這個角色就應運而生了。
“專家輔助人”這一角色并非筆者的空穴來風,在日本、美國等其他國家很早就有了類似的制度和規定,日本民事訴訟法中有關“訴訟輔助人”的規定,英美法系中,也有關于“專家證人”的規定,這些制度和我國“專家輔助人”制度其實本質上都是相同的。
而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包括民事訴訟法中都對“專家輔助人”制度進行了規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庭就“民事證據規定”撰寫了《民事訴訟證據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一書,該書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的稱謂,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之功用進行了解說。早在1979年,《刑事訴訟法》中就確立了“專門性問題由具有專門知識的人來解決”的基本原則,在2012年《刑事訴訟法》的修正案中又規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法庭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提出意見”,由此我國在刑事司法領域正式建立了專家輔助人制度。
在英美法系中,專家輔助人通常被稱為“專家證人”,而在大陸法系中又被稱為是“技術顧問”、“技術專家”,在我國也被稱為“有專門知識的人”或者“專家輔助人”。取名“專家輔助人”,其實對其的角色給與了基本定位。“專家”一詞突出了這類人的主體特點,必須是擁有專門知識的人;“輔助”一詞強調了這類人的本質功用,即服務于訴訟中專門性問題的解決,①具有輔助和從屬的地位。但是,在我國的立法中,其實對專家輔助人的角色定位還十分不清晰,經常與證人、鑒定人甚至辯護人混淆,下面我就對這三類人進行簡單的區分和比較。
(一)與證人的比較
《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中規定“凡是知道案件情況的人,都有作證的義務。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別是非、不能正確表達的人,不能作證人。”通過上述法條我們可以看出,在我國作為證人是無準入門檻的,任何了解案情的人都能、也應該出庭作證;而專家輔助人則不然,專家輔助人必然是“專家”,所以必須是某一行業中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術的人,只有這樣才能幫助法官認清案件事實,了解案件證據,從而正確審判案件。
《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本章有關于回避的規定適用于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即證人不適用于回避制度,若證人曾經參與過案件,或者與當事人、訴訟參與人有利害關系的話,同樣可以作證人,只是其證人證言的效力需要其他證據進行輔助和支撐。對于專家輔助人而言,此法條中雖然沒有明確規定專家輔助人是否適用于回避制度,這是現階段法律規定的不足和漏洞,但是,根據法律原則和深究立法意圖,我們可以得出,其實專家輔助人并不像證人一樣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專家輔助人需要接受回避制度的制約,如果專家輔助人符合法律規定的回避制度的適用條件,則應該進行回避,其做出的“專家意見”視情況進行排除和利用。
(二)與鑒定人的比較
專家輔助人和鑒定人兩者其實在法庭中出于對立的狀態,鑒定人往往幫助公訴人進行專業知識的鑒定,而專家輔助人往往是被告人這一方的技術支持,就專業問題來反駁公訴方的意見,形成對峙的局面。拋開二者地位的不同,比較專家輔助人和鑒定人的特點的話,二者既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相同點是二者都要求是某一領域的“專家”,具有一定的專門知識。但是不同點也有很多,筆者通過下述表格進行區分和比較。

鑒定人專家輔助人證據地位可直接作為證據不屬于證據資質要求有明確要求,需一定資質尚未明確規定管理制度需接受司法行政部門管理松散,無組織管理產生方式偵查機關和法院決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均可自行決定并申請訴訟地位獨立的訴訟參與人尚無明確訴訟地位
(三)與辯護人的比較
在我們司法實踐當中,其實大多數情況都將專家輔助人和辯護人弄混淆,更有甚者,司法實踐中故意將專家輔助人歸類為辯護人。如上段所述,雖然專家輔助人和辯護人的地位較為相同,都是為了被告人進行辯解和辯護,但辯護人和專家輔助人之間其實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將二者混為一談是不妥當的。
辯護人主要是從法律層面上針對法律事實和法律程序為被告人辯護,而專家輔助人只能對鑒定人意見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是最根本的不同點——就是辯護的對象不同,且不可任意混淆。雖然二者地位相同,都是為了和公訴方對抗,維護被告人權利,但二者不可以混淆,日后不論是立法過程還是司法過程中,都要將二者區分開來。
綜上所述,我國的專家輔助人制度還十分的不完善,角色定位十分的不準確,但是也存在著其他很多不足之處,以下是我總結出的專家輔助人在現今制度下存在的其他問題:
(一)專家輔助人參與庭審的方式
在我國,專家輔助人是要求出庭接受質證的,但是關于專家輔助人出參與庭審的方式等卻尚未進行明確的規定。筆者通過翻閱案例以及審判文書等方法,查詢到專家輔助人參與的主要流程如下:(1)核實鑒定人、專家輔助人的身份;(2)詢問鑒定人;(3)專家輔助人發表意見;(4)詢問專家輔助人;(5)鑒定人詢問專家輔助人并做補充說明;(6)法官詢問鑒定人、專家輔助人;(7)鑒定人、專家輔助人最后陳述與修正意見;(8)雙方再次對鑒定人和專家輔助人的陳述發表意見。②從以上流程可以看出,專家輔助人參與庭審的主要方式是接受質證,顯示了專家輔助人這一角色的被動性,這是不利于控辯雙方的充分質證,來查清案件事實,探尋證據真相的。這也雖然與我國現階段的刑事審判行政化的色彩密不可分,但是這種參與庭審的方式很容易讓對峙的這種質證流于形式,起不到其本身應有的作用。
(二)專家輔助人在法庭上的位置
在法庭上的座位位置不僅僅是一個形式和過場,座位的位置與其角色定位的關系其實屬于形式和實質的關系。因為我國專家輔助人角色定位的不清晰導致其在法庭上處于“無處安放”的狀態,坐的位置不確定。因為我國法庭上尚未給專家輔助人一個專屬于自己的位置,導致現階段的案件審理中,極少數出庭的專家輔助人所坐位置混亂(出庭人數少這點將在下文中詳細論述)。
(三)專家輔助人意見的歸類
上文中已分析過專家輔助人和證人的關系,所以我們已經能夠明確,專家輔助人的意見不等于證人證言,更不等于辯護人的辯護意見,這點無需多做論述。但是,專家輔助人的意見該如何進行歸類呢?是可以將其直接歸入現有分類里,還是為其新創設一個分類更為合適呢?這些在我們現有法律中沒有明確的規定。
我們可以從學理層面上進行簡要分析。(因為上文中已經將專家輔助人的意見與證人證言和辯護人意見進行了區分,所以后文中的分析將這兩項內容省去。)專家輔助人的意見專業性較強,跟鑒定人意見極其類似,是否可以將其歸入被告人一方的鑒定人意見呢,答案明顯是不妥的,因為鑒定人是由偵查機關和法院聘請的,而專家輔助人不是,所以專家輔助人不可歸類于鑒定人意見之中。那么,為其新設一個分類是否行得通呢?我們可以看出,隨著證據專業性程度的加深,加上法官對于專業問題的缺乏這一局限性,以后的法庭審判中需要專家輔助人的幾率將會越來越大,所以如果我們放任現在專家輔助人地位不清的這一混亂局面繼續發展的話,將帶來整個法庭秩序和司法秩序的混亂。所以我認為,可以為專家輔助人的意見地位價值創設一個新的分類。
(四)專家輔助人的出庭率
眾所周知,即使現在我國的證人保護工作越做越好,但是證人的出庭率還是極低,那么專家輔助人的出庭率為何也低呢?總結起來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專家輔助人自身原因不出庭,另一方面為法官不允許專家輔助人出庭,具體原因入下:1.由于專家輔助人是由辯方自己聘請,又無官方的資質認定,主體的可信度較低,所以法院經常不準許其出庭;2.相比于當事人自己聘請專家輔助人,法院更傾向于自己委托鑒定機構出具專業的鑒定意見;3.專家輔助人的人數目前沒有限制,所以冗雜的人員出庭會大大降低審判效率,使得案件進程速度放緩,不利于盡早結束糾紛。
當然也有不少法官肯定了專家輔助人出庭的意義:1.有助于發現案件事實;2.倒逼鑒定人提高鑒定質量;3.有助于實現程序公正,實現“看得見的正義”;4.有利于當面進行質證,解決糾紛。
其實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專家輔助人已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受到了良好的效果,“念斌案”、“負擔投毒案”等案件的成功告破,專家輔助人制度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所以加緊專家輔助人制度的發展和建設,是我國刑事案件審理的方向和趨勢。
綜上所述,我們一方面應該看到,專家輔助人的地位之重要以及發展速度之快,另一方面,我么也認識到了我國專家輔助人制度發展的不完善,所以我們應該加大專家輔助人的制度建設,從而為我國法庭審判的順利進行提供技術支持和保障。
[注釋]
①李學軍,朱夢妮.專家輔助人制度研析[J].法學家,2015(1).
②胡銘.鑒定人出庭與專家輔助人角色定位之實證研究[J].法學研究,2014(4).
D925.2
:A
:2095-4379-(2017)26-0105-02
常征(1993-),女,漢族,河南安陽人,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文法學院,法律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