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遜
安徽省滁州市公安局瑯琊公安分局,安徽 滁州 239000
淺談公安經偵工作如何向新媒體借力
吳漢遜
安徽省滁州市公安局瑯琊公安分局,安徽 滁州 239000
近年來,隨著我國總體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各類經濟活動日益增多,可以預測,經濟活動相互交織引發的非法集資類、傳銷類犯罪案件將持續高發,涉案金額、涉及人數也會不斷攀升。涉眾型經濟犯罪的“存活”,與老百姓對相關法條的一知半解不無關系,另外,由于涉眾型案件偵辦周期長,群眾的不理解,極易引發涉穩涉訴事件。所以,新時期經偵工作如何借力新媒體,加強涉眾型經濟犯罪防控宣傳和應對網絡輿情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經偵工作;新媒體;防控宣傳;網絡輿情
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后依托數字時代迅猛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等。簡單地說,新媒體是指當下萬物皆媒的環境。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公安機關的輿論環境和輿論工作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特別是人民群眾對涉眾型案件偵辦過程是否公正、追贓挽損是否及時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各類投資類的廣告是否涉嫌非法集資、傳銷行為的話題備受關注。一些涉眾型犯罪分子披著“合法經營”的外衣,從事著與政府主導的“互聯網金融”背道而馳的違法行為,使老百姓對政府相關部門產生怨恨,從而對黨委、政府失去信任,危害極大。面對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新常態,經偵工作如何向新媒體借力,如何提升新媒體時代的社會溝通能力,增強應對網絡輿情、正確引導網絡輿情的本領,關鍵是必須把握好超前、主動、智慧三個關鍵詞。
新媒體時代,事件發生的同時即可網上直播,2-3小時即被多家、各種媒體以各種形式轉載,24小時后達到跟帖、評論、討論高潮,3天內信息會以裂變的方式進行傳播,如“e租寶”相關公司,短短一年,“e租寶”就成功的利用高鐵冠名“e租寶號”、央視黃金時間的“美女宣傳”、微信的傳播、微博“大V”的引薦在全國瘋狂吸納資金700余億、受害群眾眾多,遍布各地。現在,拍照手機的普及造就了“人人都是大記者”的媒體格局,人們會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喜好,自主編輯、發布信息,伴隨著各種評論瞬息間傳遍各個角落。應對新媒體,經偵民警應當重視從超前思考和超前研判兩個方面來思考。一方面必須超前思考,深入研究新媒體的特點和定位,通過調查研究,進一步強化輿情引導意識,悉心體查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運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有針對性的開展防范知識、案件剖析、辦案程序宣傳,把公安經偵權威的聲音及時傳送到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的各個角落,最大限度增加輿論的“正能量”;另一方面必須超前研判,對可能發生危機信息的預警、監控、研判是后期有效處置涉穩涉訴事件的關鍵。滁州經偵部門一直秉承這一理念,在近幾年的打擊經濟犯罪專項行動中主動摸排,發現存在違法嫌疑的違法公司或者違法行為后立即在滁州市公安局開設的微博平臺、微信公眾號將其曝光、揭示其違法行為,從而掌握主動。今年7月19日、8月12日,滁州經偵部門能夠提前預判分析,及時將傳銷新的特點、手段及公安各類舉報平臺在“E滁州”、“嗨滁州”、“社區論壇”、“滁州公安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發布,從而根據群眾舉報成功阻止2個傳銷團伙、1200余名傳銷人員流入該市,對群眾舉報的涉嫌傳銷窩點開展集中清查,對96名涉嫌傳銷人員進行身份核查比對和教育遣返,發現1個用于存放涉及傳銷物品的倉庫,當場查獲涉傳物品6卡車。省政府副省長、公安廳廳長李建中亦作出重要批示。
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輿論環境和輿論工作帶來兩方面的挑戰:一方面,要考慮如何更好的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讓新媒體成為傳播正能量的新途徑、新平臺和新空間。另一方面如何正確應對新媒體輿論,以及各種虛假、不實或者夸大的誤導信息的處理,正確把握各種媒體事件的輿論引導,影響事件向我們預期的正確方向“行駛”。應對這兩個挑戰,要求公安經偵民警要學會主動。處置涉眾型案件必須做到兩個“第一時間”:一是第一時間公布事件真相。不搭理、不回應,會錯過改變輿情流向和正負態勢的最佳時機,造成公眾的負面情緒淤積。時間發生后,公安經偵部門必須及時爭取占據輿論引導高地的主流媒體平臺,通過“案情通稿”和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形式,主動公布事件真相和作出回應,主動的表態可最大限度的釋疑解惑,讓虛假消息、責難謠言不攻自破,從而平息受害群眾、不明真相的網民等新媒體的參與者、事件“圍觀者”的負面情緒,主動配合公安經偵部門調查取證,使“涉訪涉訴”事件消化在萌芽狀態,為經偵民警爭取更加主動的空間。2015年,滁州市公安局成功辦理公安部督辦的“7·25今朝匯元珠寶店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中,辦案民警就及時在各種媒體發布公告,告知群眾其違法性,并及時將前來報案所需準備的材料廣而告之,使得后期追贓挽損、刑事審判取得較為好的效果;二是第一時間視情公開公安機關辦案流程,處置進度。對相關案件參與人與新媒體參與者提出的批評和質疑,態度要誠懇、釋法要清楚、范圍要最大,勇于擔當、真實面對,回應的內容要有針對性,緊扣問題關鍵決不能敷衍塞責。2015年12月,在公安部統一指揮、全國大部分公安機關參與的“11·20”專案和“昆明泛亞有色金屬有限公司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案”偵辦過程中,有些省、市就發生了群訪、非訪的群體性事件,甚至有部分受害人圍堵央視大樓,在國內外造成惡劣影響。滁州市公安局經偵部門在第一時間召開新聞發布會,在傳統媒體和老百姓更易關注的新媒體平臺上公布案情,介紹公安機關的辦案決心,同時向受害群眾傳遞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關心,告知其理性維權、合法維權的途徑,目前“11·20”即將進入審查起訴階段,滁州市未發生一起群訪、非訪事件。
應對新媒體是一門藝術,面對人民群眾法律意識沒有達到一定高度,加上現有法律法規與經濟新常態的不適應、相關監管的滯后的客觀形勢,公安經偵民警就必須有智慧才能妥善應對。一是語言的智慧。解釋事件本質和發布處置過程,盡量少使用官話、套話,必須以法律規定說明事實,以淺顯易懂的語言釋明法律,開誠布公、直接了當的說明公安機關的態度和處置過程,失語、妄語、誑語都講造成被動,難以遏制“嘩然眾聲”。同時,還要隨著事件的發展注意連續性、及時性,所有回應都應該依據法律、言之有物,才能爭取社會群眾最大限度的理解與支持;二是引導的智慧。一個事件的應對、輿情引導的方向,單靠公安經偵部門一家單打獨斗是不行的,要注意內外兩個合力,對內是依托公安內部宣傳新聞中心、派出所、駐社區、村民警微信、微博為平臺,對外是組織法學專家、有社會影響力的公眾人物擔任“網上意見領袖”,一起形成更強的戰斗合力,替我們發出權威有利的聲音,以專業性的分析避免嘈雜的爭論,以強有力的證據替代漫無邊際的猜測,強化主流觀點,使公眾的認識更加法制化、理性化;三是效果追蹤的智慧。處置一個輿情或者一個事件,發布一個以案說法的案例,不是一勞永逸。即使輿情得到消解,某一類型的案件呈下降趨勢,也需要繼續密切關注輿情發展動向,做好效果追蹤工作,針對新問題持續回應,實現言論的互動,最大限度發揮作用。尤其是有些網民對法律法規的理解有偏差,固執己見,也不能隨意采取封堵措施,而是盡量依據案例事實和法律法規,以誠相待、耐心解釋答復,通過深入溝通,最終取得互信。
目前處于歲末年初時期,也是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進入年底清賬軋賬、發薪的關鍵階段,群眾持有資金增多,犯罪分子利用QQ、微信等即時通訊平臺發送各類虛假投資信息,引誘社會公眾參與非法集資、加入傳銷組織的違法行為依然猖獗。此類犯罪活動嚴重危害群眾財產安全、嚴重擾亂社會經濟運行秩序、嚴重損害社會良好的信用體系,同時也暴露出目前識破非法集資、防入傳銷知識的普及、法律法規的宣傳仍然留有死角,群眾防范意識仍然不強,新媒體的專題防范宣傳工作亟待加強。對此,公安經偵民警既要能夠有嚴厲打擊各類經濟犯罪的本領,同時也要主動、超前、智慧的借助新媒體的力量,使之成為經偵工作“打、防、控”有效助力。
D631.2
:A
:2095-4379-(2017)26-0139-02
吳漢遜(1981-),男,漢族,江蘇射陽人,安徽省委黨校,社會學專業研究生,任職于安徽省滁州市公安局瑯琊公安分局,主要工作性質:經濟犯罪偵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