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興
福建京莆律師事務所,福建 莆田 351100
新常態下“僵尸”企業的清算實務
黃志興
福建京莆律師事務所,福建 莆田 351100
“僵尸”企業長期停業未經營,也不注銷或進入破產程序,任由自生自滅的現象十分突出,不依法清算,就無法公平清理債權債務,也無法向股東公平分配公司剩余財產,嚴重損害債權人和小股東利益,也危害正常的社會信用和市場秩序。針對不主動退出市場的“僵尸”企業,法院可以通過司法程序主動介入對其實施強制清算或者破產清算,終止“僵尸”企業的法人主體資格,及時清理出不合格的市場主體。
“僵尸”企業;吊銷營業執照;強制清算;破產清算;揭開公司面紗
(一)“僵尸”企業現象
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受經濟形勢下行、產能過剩、產業結構轉型影響,一些企業出現嚴重經營困難,尤其是一些“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業,長期依靠銀行信貸、民間高利貸、政府補貼勉強維持運轉,本身屬淘汰、落后、低端、過剩產能,扭虧無望,不得不停產以至非正常關閉,極少數民營企業主甚至“跑路”。“一些公司在被吊銷營業執照后,喪失了從事營業的資格,本應對債權債務進行清算,但卻多年不進行清算,公司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占有和控制公司的財產,對外卻仍以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為由抗拒執行,導致債權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護。此時,公司空有公司之殼,卻無公司之魂。”①實踐中,出現極少數企業在大肆向銀行貸款、民間非法集資高利息融資后,經營不善或故意掏空公司后,利用有限責任法律制度作為“擋箭牌”,既不清算,也不注銷企業,甚至人去樓空,下落不明,故意銷毀賬簿或賬簿丟失,財產滅失,任由公司自生自滅,成為名存實亡的“僵尸”企業,也稱“植物人”公司或“休眠”公司。有的“僵尸”企業的實際控制人甚至就在原公司地址、原廠房新成立公司運作,新公司不理舊債,明目張膽歪曲公司有限責任制原意,極大的敗壞了誠實信用的社會風氣。
(二)“僵尸”企業的定義
在我國,如何界定“僵尸”企業,目前還沒有統一法律定義,也沒有統一的政策認定標準。學界一般認為包括以下幾種:1、連續兩年沒有年檢或年報且未進行納稅申報的企業;2、連續自行停業6個月以下且恢復經營無望的企業;持續虧損3年以上,嚴重資不抵債且已失去持續經營能力的企業。顧名思義,所謂“僵尸”企業即處于類似植物人狀態的半死不活的公司,連續多年虧損,已失去生存能力,依靠政府或金融機構續貸等方式維持生產經營。
(三)“僵尸”企業的法律危害性
司法實踐中,公司股東、實際控制人以有限責任制度為借口,面對各種公司債務,索性“跑路”一跑了之玩失蹤,甚至有恃無恐地賴賬不還。由于依照《公司法》成立的公司屬于企業法人,股東承擔有限責任,有獨立的法人財產權,未經公司清算,對于公司所負的債務,債權人只能向公司主張,不能向股東主張,股東也不得要求分配公司財產或者抽回出資。也就是說,“僵尸”企業只要尚未進行自行清算或強制清算或者破產清算,并辦理注銷登記,其法人資格是永久存續的,法律人格并未歸于消滅,既使事實上早已不存在任何實際經營活動,該公司人格依然存在,即處于一種半死不活“僵尸”狀態的公司。
(一)運用公司清算程序清理處置“僵尸”企業的突出優點
新常態下,國家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營不善、處于淘汰落后產能、嚴重過剩產能的“僵尸”企業,屬于“關停并轉”對象,主動歇業解散或者被動關閉都是必然的。對于“僵尸”企業所負的債務,債權人面臨著兩難的選擇,一方面若不及時起訴,則超過訴訟時效將不受法律保護;另一方面一旦起訴后,法院只能判決由公司償還,若“僵尸”企業無明顯的易變現財產可供執行,因為公司沒有進行清算,不僅執行無望,而且還要墊上訴訟費、公告費、律師費。顯然,對于“僵尸”企業,普通的民事訴訟程序對于債權人來說,難以提供有效的救濟方式。另一方面,中小股東也可能成為“僵尸”企業的受害者,因為大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利用掌控公司的有利地位,侵占、挪用、掏空公司財產后拒不清算,或者虛假清算、違法清算,小股東無法分配公司剩余財產,甚至無法收回股東出資。
從清算程序的二重性講,一方面清算程序集債務確認與債務清償于一體,既進行公司債務確認,又直接公平清償公司債務,相對于普通的民事訴訟程序中僅對單一債權進行個別清償,清算程序是對公司所有債權進行確認并普遍清償;另一方面,普通的民事訴訟程序中債權人只能對公司追索債務并執行公司財產,若公司無土地、房產、機器設備、銀行賬戶等顯性資產,債權人則束手無策,對于公司對外應收賬款、投資、無形資產等隱性資產,債權人很難通過法院執行并變現;在清算程序中清算組則有權代表公司統一追回公司財產并有權撤銷不合法的轉移財產行為,統一變現企業各種財產。對于“僵尸”企業的債權人來說,清算程序極大地降低了債權人的成本,也有效維護了債權人的合法權益,通過司法程序全面公平清理債權債務,極大節約了司法資源,維護了企業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信用。而對于小股東來講,公司財產在分別支付清算費用、職工的工資、社會保險費用和法定補償金,繳納所欠稅款,清償公司債務后的剩余財產,有限責任公司按照股東的出資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東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顯然,清算后公司還有剩余財產的,股東也可以獲得分配。
(二)“僵尸”企業的清算程序啟動以公司解散為前提
“所謂清算,系指清理已解散法人尚未了結的事務,使法人歸于消滅的程序。”②清算是指公司解散后或進入破產清算程序,處分其財產,終結對內對外法律關系,消滅公司法人資格的法律程序,是對公司存續期間形成的所有法律關系的概括性了結。依照《公司法》第180條、第184條、第189條之規定,公司解散后由公司股東在15日內自行清算,逾期不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的,債權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強制清算。《公司法》第191條規定:“公司被依法宣告破產的,依照有關企業破產的法律實施破產清算”。所以,清算可以分為破產清算與自行清算、強制清算。其中自行清算、強制清算又稱非破產清算。
(三)“僵尸”企業如何吊銷營業執照啟動解散程序——并不簡單的問題
2014年3月1日國家全面開始實行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以前,對于沒有參加年檢的公司,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一般會予以公告吊銷營業執照,按照公司法有關規定,公司超過15日不自行清算的,債權人有權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清算,因股東過錯導致清算不能的,有權直接追究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的賠償責任。而2014年新修訂的《公司法》第211條、《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第68條仍然明確規定“公司開業后自行停業連續6個月以上的,可以由公司登記機關吊銷營業執照”。但是,2014年3月1日以后取消企業年檢,改為企業年度報告,逾期不申報的,僅列入企業經營異常名錄,采取寬松對待,很少直接吊銷營業執照,給極少數人以“植物人公司”逃避債務的可乘之機。實際上,《公司法》、《公司登記管理條例》均為上位法,《企業經營異常名錄管理暫行辦法》僅是部門規章,是下位法,根據《立法法》的規定,下位法不能超越上位法。對于“公司開業后自行停業連續6個月以上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仍然可以吊銷營業執照。
(一)“僵尸”企業自行清算或強制清算程序向破產清算程序的轉化
現實中,還有一些“僵尸”企業經過自行清算或強制清算,發現公司資產不足,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則債權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企業破產法》也規定:“企業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畢,資產不足以清償債務的,依法負有清算責任的人應當向人民法院申請破產清算。”《公司法》第188條規定:“清算組在清理公司財產、編制資產負債表和財產清單后,發現公司財產不足清償債務的,應當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宣告破產。”也就是說,企業已經進入自行清算或強制清算程序,也可以轉入破產清算。
(二)“跑路”企業的破產清算問題
當前,還有極少數“僵尸”企業的企業主選擇“跑路”的極端方式逃避債務,此類“僵尸”企業大多人員下落不明、財產狀況不清,資不抵債。針對企業主“跑路”的企業處置問題,2008年8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關于債權人對人員下落不明或者財產狀況不清的債務人申請破產清算案件如何處理的批復》(法釋[2008]10號),特別強調法院不能以債權人無法向法院提交財產狀況說明、債權債務清冊等相關材料,破產程序不能依法進行為由,也不能以債權人無法舉證證明債務人出現了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并且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破產原因為由,不受理債權人的申請,從而為司法終結“僵尸”企業掃清障礙。《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正確審理企業破產案件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提供司法保障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6條還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債務人人員下落不明或財產狀況不清的破產案件時,有權對債務人的法定代表人、財務管理人員、其他經營管理人員,以及出資人等進行釋明,或者采取相應罰款、訓誡、拘留等強制措施。另外,《公司法解釋二》第十八條、第二十條和《清算紀要》第十四條也特別規定對于債權人申請債務人強制清算的案件,法院不能因為公司的主要財產、賬冊、重要文件等滅失或者公司人員下落不明無法進行清算為由不予受理。所以,“跑路”企業的債權人無論選擇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清算或破產清算,在實體法、程序法上均無法律障礙。
(一)公司法“揭開公司面紗”制度
長期以來,“僵尸”企業利用有限責任制度為擋箭牌,借口股東承擔有限責任,惡意逃避公司債務,嚴重損害債權人和小股東利益,清算義務人不盡清算義務,卻逍遙法外。2005年修訂《公司法》,終于引入“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其第二十條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人格否認制度表明了法律的這樣一種價值傾向:‘法律既應充分肯定公司人格的獨立價值,將維護公司的獨立人格作為一般原則,鼓勵投資者在確保他們對公司債務不承擔個人風險的前提下大膽地對公司投資,又不能容忍股東利用公司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從事不正當活動,牟取法外利益,將公司人格否認作為公司人格獨立必要而有益的補充,使兩者在深沉的張力中,形成和諧的功能互補。”③通過“揭開公司面紗”,讓每一個“僵尸”企業的清算義務人都積極履行清算義務,努力盤活資產、清理債權債務、追索財產、變現財產,公平清償債務。通過“揭開公司面紗”,讓企業的股東、實際控制人、董事等清算義務人承擔起清算責任,營造出“跑路”企業主不能“一跑了之”,讓“僵尸”企業無以立足,任何企業都要做一個公平誠信的負責任市場主體,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
(二)“揭開公司面紗”在處置“僵尸”企業中的應用
司法實踐中,“僵尸”企業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往往怠于履行義務,不按時自行清算,導致公司財產貶值、流失、毀損或者滅失,或者公司主要財產、賬冊、重要文件等滅失,甚至惡意處置公司財產給債權人造成損失,造成無法進行清算或者無法全面清算。《公司法解釋二》第十八條、第十九條規定,對于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有上述情形的,債權人有權主張其在造成損失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賠償責任或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因此,對于債權人來說,主動申請強制清算才是上策。司法實踐中,“揭開公司面紗”在公司清算中已經得到執行,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指導性案例9號“上海存亮貿易有限公司訴蔣志東、王衛明等買賣合同糾紛案”(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討論通過,2012年9月18日發布)在裁判要點中指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應當依法在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后履行清算義務,不能以其不是實際控制人或者未實際參加公司經營管理為由,免除清算義務”。
[注釋]
①王兆同.公司植物人現象不再無藥可治[N].經濟參考報,2011-6-29.
②江平.新編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96.
③蔡立東.公司人格否認論[A].民商法論叢(第二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327.
D922.291.91
:A
:2095-4379-(2017)26-0165-03
黃志興,福建京莆律師事務所,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