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妮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網絡金融發展存在的風險及發展趨勢探析
薛 妮
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
伴隨網絡金融的快速發展,國家對網絡金融行業的發展愈來愈重視,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實務界都開始研究和探索網絡金融的發展,誕生了許多有關網絡金融的研究成果。本文就網絡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作簡要分析。
網絡金融;特點;存在風險;發展趨勢
目前學術界對于網絡金融(Internet Finance)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通過整理和分析國內外學者對于網絡金融的界定不難發現:網絡金融有廣義、狹義之分,從狹義上講是指在國際互聯網(Internet)上開展的金融業務,包括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等金融服務及相關內容;從廣義上講,網絡金融就是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金融活動的總稱,既包括狹義的內容,還包括網絡金融安全、網絡金融監管等諸多方面。因此,網絡金融具有如下特點:
(一)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其典型的業務模式需要一定的實體場地作支撐,雇傭一定崗位的工作人員,實現面對面的業務服務,場地費、人工費等支出額較大。而網絡金融存在的基礎是互聯網,依托的信息技術,支撐其業務的主要工具是網絡軟件,軟件多是共享的,和傳統金融相比,網絡金融無需支出大量的實體場地費用和人工費用,投資和管理成本較低。同時,網絡金融面對不同的人群可以有針對性地制定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有效實現了經濟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二)創新金融運行模式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網絡金融蓬勃發展,B2B、B2C及C2C等新的模式而應運而生。同時還出現了可以為客戶提供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模式的第三方支付、網絡租賃等。這些新興金融服務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業務模式。網絡金融機構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網絡上的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互聯網的全面普及,人們對網絡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假以時日實體化的金融機構將發生質的改變,人們越來越多的通過網絡金融辦理業務,實體金融機構減少甚至消亡,互聯網金融越來越興盛已成勢不可擋之趨勢。
(三)突破限制
傳統模式下,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界限分明,各有各的經營范圍和產業界定。但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到來,這一狀況發生了急劇轉變,不同的金融機構之間以及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之間越來越體現綜合融合特點,界限越來越模糊。首先,金融機構之間業務相互交叉,不在局限于各自開展銀行、保險、證券等業務。其次,一些非金融機構紛紛涉足金融產業,提供金融服務。典型的模式如電商企業,其依托電子商務平臺,不再局限于開展電商業務,更多的電商企業提供小額貸款業務,且不需要向傳統及融機構那樣提供抵押物、嚴格審查,只需有良好的誠信資質即可申請貸款業務。這些電商企業融資門檻低,深受消費者歡迎,逐漸和傳統金融相競爭。
(一)技術風險
網絡金融的技術風險是指計算機的硬件有可能遭受到停電或者物理損壞風險,軟件系統有可能受到病毒感染和網絡攻擊等風險。網絡金融交易的載體是計算機,交易資料都儲存在計算機中,由于人們忽視計算機安全問題,給了網上黑客和病毒侵入到計算機系統的機會。伴隨網絡技術的發展,病毒和黑客的攻擊也變得多樣化,它們會借助電子郵件和網路漏洞,以控制個人計算機,甚至危害到整個網絡。
(二)操作風險
一般來說,網絡金融的操作風險大都來自于網絡銀行客戶和網絡銀行自身的安全系統。設計網絡銀行系統時,都會考慮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可能出現的風險。但凡事沒有十全十美,即便如此,仍不可避免會存在網絡銀行的設計缺陷。網絡銀行工作人員也可能會出現操作的失誤,這些都會對網絡金融業務的正常進行產生影響,危害到網絡銀行的安全。另一方面,網絡銀行客戶也可能由于不熟悉操作流程,有可能泄露賬號和密碼,給網絡金融業務的操作帶去風險。
(三)法律風險
網絡金融業務給廣大客戶帶來了更多的便利,網絡銀行卻承擔了更多的責任,有多方面的法律對其進行約束。例如:財務披露制度、知識產權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隱私保護法等,所以任何一個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使金融機構碰觸到法律的禁地。
(四)信譽風險
對客戶而言,他們除了看重網絡金融的便利外,更看重網絡金融機構的信譽度。對網絡金融企業而言,這具有雙層性,一方面有利于網絡金融機構的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如果網絡金融機構信譽方面出現了嚴重問題,不但會蒙受經濟損失,還會導致客戶失去對其網絡金融系統的信心。最終,銀行就會面臨巨大的信譽危機,面臨網絡金融客戶和非網絡金融客戶的雙重流失困境。
(五)交易風險
由于網絡金融可以擺脫時間與地域的約束,這樣就會在無形之中擴大傳統的金融風險。市場投機者會利用匯率和利率的變動進行投機交易。一旦市場價格出現動蕩,就會引發大規模的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這種風險的傳播速度與危害程度,是難以估量的。金融投機活動也會導致股市的劇烈震蕩,短時間內造成一個國家經濟的崩潰。
(一)網絡金融帶給傳統商業銀行的挑戰
一般來說,傳統商業銀行傾向于將信貸資源投給實力雄厚的主體,如政府部門或者大中型企業,一般不太愿意將信貸資源提供給小型企業和個人投資,導致這些小的投資者無法及時有效獲得信貸資源。而實際上小型企業和個人投資者市場中無論是數量還是金額都占有重要份額,互聯網金融企業正是看準了這個贏利點,發揮其自身的信息優勢和資源優勢,為小投資者提供金融信貸服務,服務小投資市場,一定程度上占據了傳統商業銀行不愿企及的領域。在此狀況下,整個金融市場都發生了相應的改變,越來越多的大眾化參與者聚集其中,網絡平臺為資金的供需雙方牽線搭橋,傳統金融模式的限制大大減少,方便快捷的服務大大提升,交易的成本大大降低。
(二)網絡金融給傳統商業銀行帶給的機遇
受互聯網的巨大沖擊,傳統金融機構再也無法置之不理。首先是客戶,客戶永遠是第一位的,以客戶為中心是永遠不過是的理念,所以必須改進服務提高效率,切實提高客戶的認可認同。因此,商業銀行要改變經營管理模式和業務操作模式,確保老客戶不流失,新客戶逐年增加,這樣才能保障自己的市場份額。其次網絡技術的應用,必須和網絡平臺加強合作,利用網絡這種渠道,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參與到網絡社會中去,在網絡中獲取資源資料,發展各種各樣的客戶。互聯網技術勢不可擋,利用大數據技術擴展網絡金融產業,不僅有利于產業發展,也有利于信用風險管理和優化,對傳統商業銀行而言,也是提高銀行信用度、降低信用風險的手段。
(一)網絡金融填補了傳統金融業的空白
網絡金融具有自身的優勢,通過互聯網為交易平臺,實現信息的共享和資金交易,交易的各方都在網絡平臺上操作不需要面對面,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其交易金額也沒有限制,手續簡單,單筆額度小,方便快捷,收益較高。基于這樣方便快捷的特點,傳統金融機構忽視的分散的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紛紛轉移到網絡金融臺上來,互聯網金融及時填補這個領域的空白,服務中小企業和個人客戶,提供小額貸款,周期相對短,額度相對小,風險相對低,有利于實現快速發展。
(二)網絡金融模式靈活多元化
當前,網絡金融業態逐漸多樣化,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貸款平臺、網絡保險、網絡信貸等。不僅非金融機構大力發展網絡金融產業,傳統金融企業也紛紛介入互聯網金融,比如建設銀行開通“善融商務”、招商銀行推出“手機錢包”業務等,這些都是互聯網金融的有效形式,網絡金融競爭愈發激烈。相信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網絡深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金融模式也會更加多元多樣,服務也會更加方便快捷。
[1]Websense Security Labs Reveals Top Cyber Threat Trends in 2015 Financial Services Drill-Down Report[Z].PR Newswire,2015.
[2]增強網絡安全意識 共同構筑網絡安全[EB/OL].新華網,2014-11-27.
F832.2;F724.6
:A
:2095-4379-(2017)26-0187-02
薛妮(1984-),女,漢族,陜西岐山人,法學碩士,海南政法職業學院,副教授,從事經濟立法、經濟法實務等法學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