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紹東 張 璐
1.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100;2.安徽省蕪湖縣人民檢察院,安徽 蕪湖 241100
清代前期死刑判決制度背后的權力博弈研究
安紹東1張 璐2
1.安徽師范大學,安徽 蕪湖 241100;2.安徽省蕪湖縣人民檢察院,安徽 蕪湖 241100
死刑裁決權是國家最高司法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清代專制主義政體下,最高統治者和地方實力派圍繞死刑裁決權的最終歸屬進行了長時間的博弈,這種現象為研究清代前期的司法體制的變化提供了一個重要視角,同時也為今天的司法體制改革提供了歷史借鑒。
清代;死刑判決制度;權力博弈
死刑,作為一種直接以消滅肉體的暴力形式表達權力者意志的特殊權力,裁決權掌控在誰的手中,某種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誰擁有對國家司法活動的最高話語權和對社會秩序的絕對控制力,因此可以視為表征國家政治生態與權力分布的一個顯著指標。
清制,每省設一巡撫,二三省設一總督,間或有總督兼任巡撫,督撫皆有疆吏之稱。總督為從一品,巡撫為正二品,都具有決訟斷獄的司法權,為地方最高審級,但是地方督撫的司法權限受到嚴格控制,地方督撫僅對于尋常徒罪具有終審權,且需要詳敘招供,按季報刑部查核。咸同以前,最高統治者從未正式賦予地方督撫死刑裁決權,對偶或出現的地方督撫擅結重案的現象,皆視為僭越弄權之舉,予以嚴厲打擊。
在地方,最高統治者嚴格控制督撫的司法權限,決不允許地方督撫以任何理由任何方式染指死刑裁決權,在中央則通過建立三法司會審與秋審制度使自己得以攬攝死刑裁決權。
清代死刑,在執行上分為立決與監候兩種,立決適用于情節嚴重的重大刑事犯罪,一經皇帝裁決,即決不待時。無論地方與京師,重大刑事案件都須經過三法司會審。清沿明制,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組成三法司,為中央最高司法機構。三司各有分工,“持天下之事者,部也,執法糾正者,院也,辦理冤枉者,大理也”刑部主審判,都察院主監察,大理寺掌核復,在中央層面上構成司法權的橫向分布,而最終集中于皇帝手中。除利用這種制度性措施形成司法權分散的局面外,清代帝王又極重視以權術駕馭三法司,使其相互制衡,避免獨大。此外,為防三法司結黨,清代帝王又往往將更重要的刑事案件交大學士議,交軍機大臣議,確保重大案件的最高司法權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秋審則是對一年之中各省斬監候絞監候案件的復審,承續漢唐秋冬行刑的傳統,于每年秋季舉行,故稱秋審。初定于順治五年,康熙十二年始成定制。秋審程序過程繁復,大致要經歷七道程序:每年年初,“臬司核辦招冊”,各省按察使核查本省斬監候絞監候案件,清理造冊。臬司移文州縣后,各州縣即對在押監候犯人逐一審錄,即核實案情,然后將案卷與案犯移送府司審錄。由于秋審有時間限制,為提高辦事效率,乾隆三年規定,人犯由“州縣徑行解司”,不必經府,二十五年又規定:“緩決人犯解審一次之后,情罪無可更定者,只令有司敘由詳報,停其解審?!贝撕?,唯有新案犯須解省審錄,由臬司、督撫復核。由于司法權限受中央遙制太甚,地方督撫往往對審核一事積極性不高,不論案件多寡,大抵于一日之內草率定局,樂得做橡皮圖章。督撫審錄完結后,將案件造冊呈送中央,向皇帝匯題。嗣后,中央秋審程序正式開始。案情首先交刑部核擬,刑部下轄之秋審處負責審核案卷,將刑部堂官與各省意見一并錄冊,在“秋讞大典”開始前半個月,分送九卿詹事科道參閱。秋·大典于每年八月初舉行,是日,九卿詹事科道齊集天安門金水橋西朝房,將案件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承祀分擬具題,送皇帝裁決。情實案件,經過復奏與勾決后,案犯即于當年問斬。緩決以下,仍然監候入明年秋審。秋·大典后,刑部取情實案件向皇帝具題,為表示愛惜民命,皇帝一般先命刑科給事中復奏封駁。復奏完畢,都察院十五道監察御史即開始辦理勾決題本,欽天監擇深秋某日為勾決日期,于皇宮懋勤殿舉行勾決儀式,由皇帝親自主持。勾決畢,即行文各省,正式對案犯執行死刑。至此,秋審程序完結。從地方到中央,耗時一年,集百官之力,造錄成冊,而皇帝于一日之間即審判完結,這種司法制度遠遠談不上科學與高效,顯然,這種制度的背后包含著深厚的政治意圖,即在中央集權制度的大背景下,一切制度設計都以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為中心,而這種絕對控制又往往是以犧牲地方的自主權為代價取得的。
通過以上描述可以清晰地看出,最高統治者通過強干弱枝的權力分配與督撫互制的人事布局,大權獨攬,小權分散,使中央牢牢控制了地方重大刑事案件的司法審判權。又在中央建立使權力橫向分配的三法司制度,復佐以權術,確保三法司的相互制衡,最終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君主獨掌死刑裁決權。尤其是秋審制度的逐步建立與完善,不但從制度上保證了君主掌握死刑裁決權,而且成為統治者樹立慎刑愛民的政治形象的重要手段,是統治者彰顯自身統治合法性的重要形式。
[1]<皇朝通志>卷七七.
[2]<清文獻通考>卷七七.
[3]魏象樞.<寒松堂集>卷四,<驚聞寵命直陳下情等事疏>.
[4]<清世宗實錄>卷七.
[5]<清圣祖實錄>卷四四.
[6]<光緒會典事例>卷八四五.
[7]<清高宗實錄>卷七四.
[8]<清世宗實錄>卷一五五.
D929
:A
:2095-4379-(2017)26-0216-01
安紹東(1993-),男,漢族,安徽無為人,安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史;張璐(1991-),女,漢族,安徽無為人,本科,碩士研究生在讀,任職于安徽省蕪湖縣人民檢察院,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