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山丘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環境檢察中的檢察監督研究
劉山丘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7
環境問題作為現今中國面臨的重大難題,對我黨和國家提出了巨大的挑戰,本文試圖分析檢察機關在環境檢察監督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檢察機關更為有效的監督手段和途徑。
檢察監督;檢察建議;立法保障
(一)檢察監督的范圍不明確
對于檢察機關的檢察監督職能,缺乏明確的法律規定,我國現行憲法雖然對檢察機關的監督職權予以了規定,但是對于具體職權范圍卻沒有加以規定,并且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也未對此問題加以明確,就導致在環境保護案件中檢察監督的實現存在瑕疵。同時,因為沒有法律明文規定,檢察機關對于自身檢察監督的范圍不明確,就會導致在針對具體的環境侵害案件時,出現無法可用、有法難用、違法錯用的現象,不僅損害國家司法機關的形象也會損害被監督對象的合法權益,與法治精神相違背,不利于我國法治國家的建設和發展。
(二)環境檢察建議缺乏強制力
首先,檢察機關對環境行政部門提出的檢察建議是基于法律監督權申發出來的建議權,但是法律對于建議權沒有明文規定,從而使得在實踐中出現一些環境行政部門在收到檢察建議時不加重視、推諉敷衍、部分接受的行為,甚至規避檢察建議以減少責任、義務。這一現象的出現與檢察建議的權威性和強制力缺乏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在一些環境行政部門消極的不履行檢察建議的內容時,檢察機關難有作為,無法通過強制性手段敦促行政機關積極履行義務。甚至,檢察機關的一些工作人員將檢察建議認為是一種非命令的建議,不具有強制力,這種理解誤差也是使得檢察建議難以得到有效實行的重要因素。其次,檢察建議的制作不規范是使得檢察建議效力存在瑕疵的重要原因,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作為法律文書,制發主體應當明確固定,然而實踐中,發出檢察建議的可能是人民檢察院,也可能是檢察機關的內設部門,甚至出現同一案件中先后發出的檢察建議來自同一檢察機關的不同部門(如民行檢查部門制發的檢察建議,公訴或者反貪部門又制發檢察建議),導致檢察建議的效力出現沖突,使得環境行政部門不明就里,降低了檢察權的權威性;另一個方面則是監督對象混亂,檢察機關在制發檢察建議時所發出的對象必須是明確的具有行政主體資格的行政機關,而不能是行政機關的內設機構,因其不具有獨立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若收到檢察建議,無法進行具體的行政行為,也難以進行行政命令的簽發和執行,從而使得檢察建議在作出后客觀上無法實現。
(一)立法明確檢察監督范圍
通過立法的方式將檢察機構的檢察監督范圍予以明確,是急需急要的幫助檢察機關在環境保護問題中脫離困境的重要手段。現今關于檢察監督的法律文件稀缺,導致檢察監督尤其是環境檢察監督基本處于無法可依的空白帶,使得檢察監督也更容易流于形式,因此,加強立法就有其必要性了。從法律的權威性考慮,檢察監督的立法要與其在《憲法》中的規定相一致。因此,在《人民檢察院組織法》對檢察監督進行明確的范圍規定和職責劃分,將其作為法律監督權的一種具體權能予以規定,強化其權力特性,以保障檢察監督的實現;同時,環境檢察監督的監督對象通常是環境行政部門,因而在《行政法》部門中對檢察監督進行規定,對環境行政部門在收到檢察建議后的處理方式進行規定,可以強化環境行政部門的責任意識,建立檢察監督的法律權威。通過具體而微的立法,加強檢察機關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督權能,使檢察機關自身明確監督權行使的范圍和重要性,減少因職責不明而出現的環境監管缺失,從根本上做好環境保護。
(二)提升檢察建議的強制力和規范性
檢察建議作為檢察機關進行檢察監督的重要方式,其作用是不可忽視的,然而在實踐中其法律效力不高的問題也非常突出,甚至導致檢察建議僅僅只是建議,沒有國家強制力予以支持,缺乏強制保證實施的基礎。為了讓檢察建議成為檢察機構在進行環境檢察監督時的有力武器,通過法律層面的建制,強化其強制力是確有必要的。盡管最高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檢察建議工作規定(試行)》的出臺,明確了檢察建議的監督領域、對象以及被監督者的接受義務,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檢察建議權的效力不足,但是,在位階和規范上仍顯欠缺。難以被行政機關全面認可,因此,在法律層面對檢察建議進行規范和明確,并且在地方性法律文件中予以體現,對環境行政部門進行指導和約束;同時,對檢察建議的制發主體和對象進行明確規定,減少因制作不規范而出現的適用不明、推諉規避現象的出現,進而使環境行政部門與檢察機關在處理環境問題時真正形成合力,切實解決環境問題。
[1]王秀哲.檢察機關的公訴權與公益訴訟權[J].法學論壇,2008.
[2]呂忠梅.環境公益訴訟——中美之比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顏運秋.公益訴訟理念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2.
[4]楊秀清.我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的正當性質疑[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5]章禮明.檢察機關不宜作為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J].法學,2011.
[6]呂忠梅.環境公益訴訟辨析[J].法商研究,2008.
D926.3
:A
:2095-4379-(2017)26-02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