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昊天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幸福警營建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
張昊天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幸福警營建設時當前部分公安機關為落實從優待警方針所開展的公安文化建設活動。目前,各地公安機關在幸福警營建設方面各自取得了成效,但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本文試圖整理幸福警營建設現狀中面臨的挑戰,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一定有針對性地探究,并試圖給出一定的對策建議助力幸福警營建設。
公安機關;文化建設;公安文化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公安民警隊伍對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加強民警精神生活建設,幸福警營建設是提升公安文化水平的重要體現。
在幸福警營建設實踐中,仍然面臨著一些挑戰。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幸福警營建設與基層民警需求相脫節
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同志時常強調,要讓公安民警實現“快樂工作,幸福生活”。在部黨委的統一要求下,各級、各地公安機關的領導普遍高度重視增強民警幸福感的公安文化建設,但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跟風式”的建設現象。警營文化看似熱鬧與繁榮的發展,在一些方面反而與基層民警的真正需求不相符。需求,是人們對某種目標的需要和欲求,包括物質生活資料的需求和主觀精神生活的需求兩部分。需求將主體與整個人類社會相連接,成為主體一切主客觀活動的根本動力。需求越強烈,主體的主客觀活動的驅動力就越強大。
但是當前很多警營文化建設并沒有真正從民警的需求出發,因而導致民警對這種警營文化的接受程度降低。當前的幸福警營建設更多只是政工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的工作任務,同公安機關的各項業務考核類似,以完成指標的方式在推動幸福警營建設。基層民警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警營生活,建設者們并沒有真正感知。因此所進行的部分建設行為,有時顯得比較膚淺或形式化。一方面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另一方面也沒有真正實現增強民警幸福感的建設初衷。向基層單位下達幸福警營建設的任務,競相安排各式各樣的活動形式,甚至強制分配各基層所隊的任務指標,這種使民警被迫參與幸福警營建設的活動反而使民警成為“被幸福”的犧牲品,成為民警的負擔,背離了幸福警營建設意圖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增強民警的幸福感,提升警隊軟實力的初衷。
(二)大搞“大躍進”式的幸福警營建設
現實生活中,公安機關在建設幸福警營時往往缺乏實用性,脫離公安實踐。部分公安機關存在領導提出搞幸福警營建設,各級各部門就開始類似“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大搞群眾運動一樣開始大搞文化建設:開會做決定、文件定方向、講話表態度、活動玩花樣、宣傳搞包裝,熱鬧一段時間之后卻并沒有為基層民警的生活帶來真正的積極影響,并沒有真正關注基層民警的幸福感,而盲目地以為幸福警營建設可以靠高資本投入獲得高文化產出,可以“多快好省”地建立起幸福警營。
此外,除了大搞群眾運動,幸福警營建設中還存在片面地實行“拿來主義”,不顧本單位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向警營建設先進單位的做法簡單取經,甚至是坐在辦公室里上上網查一查網上有什么建設單位文化的方式,而照搬照抄,完全脫離本單位的實際情況。
(三)重硬件建設輕軟件建設
為建設幸福警營,很多公安機關在警營文化硬件建設上下大功夫,這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幸福警營的建設,尤其是在物質層面提供了堅實的保障。但是,正是由于警營文化的硬件建設是幸福警營建設的載體和外在表現,由于其直觀可見性導致部分“唯政績論”者只抓硬件建設,忽視軟實力提升,導致很多耗資巨大的文化場所、文化設施時常閑置,淪為擺設。只依靠硬件建設起來的文化是殘疾而冰冷的,是難以真正使作為文化受眾的廣大基層民警感受到警營的幸福的。
(四)基層民警對幸福警營建設的認同度不足
幸福警營建設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廣大基層民警,建設主體也是廣大基層民警。但是有的民警片面認為類似幸福警營建設這樣的公安文化建設是一種務虛的行為,效果是極為有限甚至是毫無實效的,只有業務實戰工作才是實實在在的。而且更為可怕的是持這種態度的民警并不在少數。這種心態就使得他們拒絕或者消極地參與文化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他們有“被幸福”、“被文化”的想法。這就說明他們并沒有真正把自己當做是幸福警營建設的主體,沒有全面理解自身的主體性,沒有對幸福警營建設形成高度認同。
導致幸福警營建設存在以上一些問題既有公安機關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影響。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違背了文化建設的基本規律
類似幸福警營文化的任何一種文化現象、文化習慣從其形成到發展再到繁榮,都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文化建設這樣繁重而艱巨的基礎性工程,需要長期的培育和建設,沒有捷徑可以走。而“文化育警”功能和作用的顯現,也不是“藥到病除”式的快速見效,而是需要一定的過渡和緩沖,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由隱性逐漸清晰可見。
如果忽視文化建設的長期性、持久性和文化效益的間接性、隱性特征,難免造成建設行為上的短視與急功近利。
(二)缺乏對文化建設和文化功能的認識
文化建設是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塑造人的方式。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的影響,個別公安領導同志缺乏對文化的正確認識,存在著“重業務,輕文化”的思想,不重視公安文化的建設,不注重公安機關軟實力的提升,認為公安機關就是實戰機關,公安機關就是“武”的單位,認為文化建設這種“文”的事情應該放在學校和科研單位讓“文人”去做,而忽略了公安機關的人文凝聚和對公安民警的人文關懷。還有的公安領導同志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公安文化建設在凝聚警心方面的功能,造成他們的幸福警營建設停留在走過程、看形式、完任務的誤區內。
部分領導同志對公安文化功能性認識不足便會阻礙公安機關文化建設前進和發展的步伐,而由于其領導崗位的表率性,更會直接導致廣大民警對公安文化建設的淡漠,最終使得幸福警營建設等公安文化建設貫徹不到位、落實不徹底。
(三)缺乏基層意識
幸福警營建設的服務對象是廣大公安民警,建設方向與建設內容就應該隨著基層民警的需求遷移。如果沒有需求,民警的參與主動性勢必較低。在公安民警工作壓力普遍較大的大背景下,如果沒有真正的需求,民警是很難主動投入到警營文化的建設和參與中去的。因而為了推進幸福警營建設的實效性,提高公安民警的參與主動性,就需要公安民警這一主體的內在需求產生出的強大驅動力來促進。一味忽視服務對象的需求而主觀地按照直接責任人自己的想法開展的文化建設活動就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沙上之塔是立不住腳的。
公安工作要踐行群眾路線,文化育警也要踐行基層路線。不能只注重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而不真切從基層來、到基層去,不了解基層民警對文化生活的真正需求。這都是基層意識缺乏、宗旨觀念淡薄的表現。
(一)增強建設主體自覺性
在幸福警營建設中,強化普通民警的主體意識,突出普通民警的主體地位,發揮普通民警的主體作用,進而充分調動全體警察參與幸福警營建設的主動性,對于建設發展繁榮的幸福警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方面,公安機關的領導干部,必須要在思想和行動上充分尊重基層民警的意見,以民警需求為建設動力,以民警思路為建設導向,采取有力措施凸顯基層民警在幸福警營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使幸福警營建設真正實現為民警服務。另一方面,對于普通民警來說,則要正確認識幸福警營建設,認識到這是事關自己的事情,人人都想要在充滿幸福感的工作環境中工作,充滿幸福感的工作環境需要每一名基層民警的共同努力來建設。
(二)尊重文化建設的客觀規律
文化建設的長期性、持久性的基礎工程,建設主體必須清醒認識幸福警營需要長期的培育和建設。
同時,幸福警營建設應當作為一種長期性、持久性的工程進行整體規劃,不能搞群眾運動的三分鐘熱度,不能一任領導一套規劃。
(三)注重文化建設實用性
幸福警營建設作為一種文化建設,稍不留神就可能流于形式。
在建設實踐過程中,應當盡量減少務虛的形式主義,貼近民警的工作生活,增加文化建設的可操作性和可利用性。幸福警營建設必須有有效的實施方案作保障。現實中存在一些公安機關在制定幸福警營建設方案時片面強調宏觀建設,而忽略了細微處的文化現象,片面強調理念,而忽視用行動貫徹理念。而且在建設中,還存在布置宣傳得多,落實檢查得少,使幸福警營建設成為一種“文化口號化”的行為。
打造幸福警營需要有硬抓手、實舉措、真功夫,需要發揚問題導向、求真務實的精神作風,加強基層基礎文化建設。
總之,公安應當建成幸福警營,幸福警營應該以文化做依托。只有加強公安文化建設,才能夠不斷增強民警的榮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提升民警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幸福觀,形成隊伍的凝聚力和整體合力,打造一支幸福的警隊。
[1]李光倉,王清淮.論公安警營文化建設路徑[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12(06):139-142.
[2]徐春華.當前公安文化建設的主要誤區及突破路徑[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2(01):58-61.
[3]張躍進.基層警營文化建設思考[J].公安研究,2013(01):62-66.
[4]張海龍,朱玫.公安文化助推公安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02):67-70.
D631
:A
:2095-4379-(2017)26-0269-01
張昊天(1993-),男,漢族,山西太原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公安學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公安思政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