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亮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簡析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
楊成亮
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關于對“幸福”的探討,許多哲學家都有自己的見解。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至善即是幸福,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幸福是人的功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幸福的實現必須遵循中道原則。這些闡述告訴人們,幸福是可以通過努力獲得的,而且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選擇正確的途徑。本文試從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核心內容及對其評析兩個方面來論述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理解。
亞里士多德;幸福觀;至善;德性
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是對幸福問題探討最多、最系統的人。馬克思稱他為“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恩格斯說他是“最博學的人物”,黑格爾譽他為“歷史上無與倫比的人物”。他認為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幸福就是“至善”,和德性、中道原則都有著密切的聯系。縱觀亞里士多德的幸福體系,主要體現在四個核心命題。
亞里士多德的幸福思想體現在他的各種著作當中,既有亞里士多德對前人幸福思想的繼承,又有其本人對幸福思想的創新。在進行梳理歸納之后,可得到其幸福思想的核心內容,每條核心內容又有外延,內容豐富,涵蓋面廣泛。
(一)至善即是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為,至善即是幸福。在《尼各馬科倫理學》中提到:“人的每種實踐與選擇、每種技藝與研究都是以某種善為目的的。”由此推及到宇宙萬物,一切事物都以向善為自己的目標。但善在人的不同行為和不同領域中的界定是不一樣的,呈現出多樣性。多樣善的概念涵蓋了人的活動的各種目的,即人的活動的目的有高低之分,善也有等級和層次之分,可分為主導善和從屬善,這樣就形成一個互為目的的善的概念等級體系。其中,在所有的這些善中,“最高的善”即是“至善”,其他的善都服從于這個“至善”,只有這個“至善”才可以作為幸福。因為,我們永遠只是因它自身而從不因它物而選擇它。換言之,終級的善、完滿的善和最高的善就是幸福所在,它是一切事物的最終目標。
(二)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
亞里士多德在這個命題中認為,幸福由德性和現實活動兩個因素構成。德性就是合乎理性品質的活動,而幸福又是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所以我們必須在表現理性品質的德性活動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此外,亞里士多德認為公民個體幸福和城邦整體幸福相一致。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公民個體與城邦的關系猶如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國家和政府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善德,培育良好的公民,使公民能過有德性的幸福生活。國家和個人的活動都應該合乎德性,這二者是統一的,集體幸福高于個體幸福,只有實現了集體幸福,個體幸福才有了實現的可能。只有將國家的幸福和個體的幸福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正常運轉,實現國家和個人的幸福。
(三)幸福是人的功能最大程度的發揮
人的功能是什么?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功能不僅是具有生命,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人具有理性思維,可以根據理性原則主動選擇有理性的生活;可以思辨,通過思索、考察、分析周圍的環境,自覺調整自己的行為。這是人特有的機能。此外,他認為幸福是和思辨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思辨是人的最高幸福,缺乏理性原則和思辨的人是不大可能擁有幸福的。因為思辨使人樹立高尚的目標,且為之努力奮斗,在奮斗的過程中人的功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人的功能的充分發揮和“至善的人”是統一的,只有充分發揮好人的功能,才能實踐好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使自己成為“善人”。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當中,不僅不懼艱難坎坷,反而會在艱難坎坷當中將自己的功能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從而體會到生活的真正幸福,這種幸福是持久的。
(四)幸福的實現必須遵循中道原則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實踐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當中,應該遵循中道原則,學會調節、控制自己的情感、行為和態度。調節的標準是“中道”。“中道”就是中庸、適度、適中。也就是說,要達到幸福,須將自己的行為調節到“中道”程度,學會選擇、節制、自制和中庸,使之既無過度,又無不及,恰到好處。否則,會出現過度和不及的狀態,這兩種狀態都是不好的,應該避免這兩種狀態。例如,一個畏手畏腳、退縮不前、永不能應事的人,可變為懦夫;同時,一個無所畏懼、感冒一切危險的人,則可以變為莽漢;一個縱情恣樂、毫無節制的人,會變成放蕩的人;一個像鄉下人一樣、忌避一切快樂的人,會變為麻木不仁。所以,過度和不及都損傷節制和勇敢,只有通過節制,實現中道,才符合德性要求,才是值得提倡的。總之,幸福的實現必須遵循中道原則。
對于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既要看到其進步性,又要看到其局限性。在做出客觀的分析和歸納后,我們才能對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客觀的評價。
(一)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進步性
通過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理解,我們不難看出他在前人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與突破,具有很大的進步性。首先,亞里士多德認為至善即是幸福,這是一種積極的幸福觀,啟迪人們應該有一個遠大崇高的目標,并克服一切困難挫折,努力去實現它,實現人生價值,從而體驗到人生的幸福。這樣就為人們追求自己的幸福提供了精神動力。其次,亞里士多德指出幸福是合乎德性的現實活動,強調人應該在現實活動中追求幸福,推崇人的理性,這糾正了以往唯心主義追求純精神性的幸福的錯誤觀點,使人們在現實活動中注重自身德性的提高,從而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再次,亞里士多德的公民個體幸福和城邦整體幸福相一致的觀點,也顯示出人的社會性和社會整體利益的特征,同時也對正確處理國家幸福和個人幸福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亞里士多德提醒我們,正義的社會對幸福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為統治者作出重大決策提供正確的導向作用。最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中道原則,為人們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提供了一個天秤,也使他的幸福觀學說具有更大的合理性,增強了幸福學說的可實踐性。
(二)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局限性
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和客觀環境的制約,使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過分抬高德性在幸福中的地位,認為至善即是幸福,這種定義容易導致出現“為善而善”的異化現象,這顯然與亞里士多德最初定義的幸福的初衷是不同的,從而使人們很難達到真正的善,很難達到真正的幸福。而且由于現實社會的復雜性,擁有德性的善人不一定就能感到幸福,正所謂好人難當,善人也如此,或許會受到誣陷、誹謗等不公正的待遇。其次,將思辨視為最高的幸福,具有階級性色彩,這種圣化了的幸福一般人難以達到,這樣一來就將幸福“束之高閣”了,忽視了幸福的普遍性和大眾化。按他的觀點孩子是沒有幸福的,因為孩子還不完全具備思辨的能力,但這種解釋有失偏頗,因為孩子也有自己最高的幸福。因此,對最高幸福的定義有待完善。再次,中道原則模糊化,既然實現幸福要遵循中道原則,在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法,做合適的事,才算是合乎德性的行為,但何為合適,標準是什么?亞里士多德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這樣容易導致判斷標準模糊化,人們很難獲得對幸福的正確判斷。
[1]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3.
[2]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亞里士多德選集(倫理學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馮俊科.西方幸福論[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肖寧,傅長吉.淺析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3.
[5]賀姝.論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及其思考[D].湖北大學,2013.
B82-0
:A
:2095-4379-(2017)26-0281-02
楊成亮(1991-),男,河北邯鄲人,河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