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方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淺析歌唱中的“適度”
李方方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歌唱是一門復雜的聲樂藝術,歌唱訓練中的每一個點、每一個環節,都顯示出了“度”的把握的重要性。本文的研究內容既是對以往學習的總結,又是對聲樂藝術的再認識和再提高。筆者在本文所提出的觀點是對多年聲樂學習的心得體會,雖并不完善,且略顯膚淺,但卻是以認真的態度來完成的。
適度;二度創作;情感
歌唱訓練中所謂的“度”,指的就是分寸感。“度”是指事物自己質的數量界限,在這個限度以內數量的變化不會影響質變;如果超出了這個限度,則性質就會發生變化。歌唱者的歌唱,必須符合其歌唱能力與條件。如果方法使用的不科學,那么所謂的適度感并不會讓人覺得適度、舒服。
所謂“聲門”,是指聲帶閉合的間隙。假如閉的太緊,氣不通,聲音又卡嗓子也緊;反之閉合無力,聲門則會漏氣,聲音必然顯得空洞無力。要想音色好,聲帶閉合一定要做到“適度”,這是歌唱要素中最關鍵的環節。
在我們生活的周圍經常會看到聲門非適度感的歌唱狀態,他們在嚴重中經常會出現一系列的壞毛病,如白聲、羊聲、顫音幅度過大等。這些都應該在基礎的發聲訓練中克服掉。
和慧老師在演唱《我愛你中國》的時候,可能是由于聲門開合的過大,就是我們俗稱的過于“撐”,導致原曲應有的風格變成類似歌劇中極富戲劇性的表現風格,整個旋律線條也變得不怎么明顯。導致這些的原因也很明顯,和老師在國際舞臺的年數已久,隨著“大勢所趨”,經常演唱一些極富戲劇性的歌劇,致使聲門被硬性地定位“大號”,聲門附近的肌肉群也已經形成記憶。當和老師再次演繹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國現代藝術歌曲時,不自覺地就會聲門開的過大。
歌唱中咬字吐字的適度感能否正確地把握,對于整首歌曲內容的表達、聲音的美化以及表達不同唱法和不同風格的作品,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字頭發聲著力感和咬字阻氣的部位都十分重要。在實踐的訓練過程中,要不斷地體會字頭著力的適度感。力度合適才可以字正腔圓,才可以共鳴豐富、具有穿透力;反之,則會音色粗糙,含糊不清,甚者還會帶來其他的毛病。
和老師與王老師的演唱中,對咬字吐字把握的都很好。關于咬字吐字這一方面,筆者更多的是想探討一下美聲唱法與中國作品如何更好的結合,這也應了最近聲樂圈子里比較熱的議題——如何用美聲唱法演繹好中國作品。美聲唱法發展到中國來是需要被我們國家聲樂藝術的發展加以好好利用的。美聲唱法大多演繹的是意大利歌曲,意大利語言最大的特點就是輔音少,字頭咬的短,字與字之間被元音完美的連接起來,腔體統一度極高。但是漢語則不然,最明顯的就是元音較多,輔音及字頭咬的過輕會導致別人特別是非專業人士聽不清歌詞。
想要解決這些咬字上的問題,還是要把握好這個“度”,根據不同的作品風格,不同的詞與字,適當的調整咬字的適度感,使語言能夠更好的表達作品,更好的被廣大非專業人士所接受。
歌唱中要求的放松并非一般生活概念中的放松,準確的講應該指的是獲得松弛的聲音。
舞臺上的緊張感想必是令每一位歌者都頭疼的問題,但是這種緊張感并不是一無是處的,適度的緊張感能給我們的表演帶來動力和激情;可一旦緊張感占據了演唱心理的一大半,你的表演就會出現很多問題。和慧老師的演出很明顯能看出來她有一定的緊張度,而且這種緊張度可能超過了適度的范圍。導致她的發揮失常筆者就不深入分析了,可能是與此次文藝晚會的性質有關,她的壓力非常大;也可能是身體狀況欠佳,身體機能不如平時,不自信帶來的過度緊張。
筆者想要強調的是舞臺上的過度緊張感是可以被無數次實戰經驗打磨出來的心理素質給克服掉的。但是緊張感中具體的“度”卻是非常難把握的。希望我們每個歌者都能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克服緊張感的方法。
在舞臺上我們最重要的是要表現作品極富魅力的個性,不能脫離作品的個性去盲目表現痛苦或甜美,要表現出作品的力量、生命力和個性的活動。
一提到“感性”與“理性”這一對概念,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它們同屬于哲學范疇。而在歌唱藝術中,感性與理性的共存是合乎邏輯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正如辯證法里提到的是相互依存而不是相互排斥的。歌唱表演無疑是一種感性的釋放,但這種感性的釋放一定要建立在理性的調控之上。
本文一開始便提到,關于和慧老師的演出,我最大的感覺就是有點太“正式”,這種正式的感覺可能就是像和老師這樣歌唱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的歌者,當他們演唱時可能理性的東西會多一些,或許這也與年齡有關。
掌握歌唱中的適度調控原則對學習聲樂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應得到廣泛的重視。只有理解與掌握歌唱表演藝術中的“度”,才能更加完整的詮釋作品,使我們的演唱水平在真正意義上上升一個臺階,并不只是依賴高規格技術和先天優秀的嗓音來達到“完美”的演唱。
歌唱時要做到各部分的科學又協調的配合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需要的是智慧、實踐和長期的堅持。只有當我們熟練掌握了歌唱的技術要領以后,才能對聲音控制自如,再加上隨著我們藝術修養的不斷提高,對作品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把握,相信我們每位同學都會登上藝術的高峰!■
[1]李晉瑋,李晉瑗.沈湘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0.
[2]李宗堂,張效忠.歌唱四要素[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