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媛媛
(安徽公益電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芻議本土歌曲的演唱
——以徽州新民歌演唱為例
吳媛媛
(安徽公益電影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本土歌曲是指在一個地域內體現地方特色的、原創的歌曲作品。本土歌曲的演唱既要表現歌曲的藝術性,又要表現出歌曲所涵蓋的地域文化。徽州新民歌是利用徽州民歌傳統音樂元素,結合現代作曲技法、融合當代人的審美創作的民歌。針對這類歌曲的演唱,如何來把握其中的演唱技巧、情感表現,以及再現傳統民歌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把握好本土歌曲演唱的“聲”和“情”,是作為一名本土歌手所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本土歌曲;徽州新民歌;演唱技巧;情感表達
“本土”(native),《現代漢語字典》中注解的其中一個意思是:原來的生長地。本土歌曲即可理解為原來生長地的歌曲。本人覺得對本土歌曲在這種理解基礎上還應該強調一點,原來生長地的歌曲、民間即興創作演唱的歌曲,也就是我們通常稱的“民歌”。除此之外,還有后期創作的歌曲,這類歌曲與當地民歌有“親緣關系”,也即是說,作曲家汲取當地民歌的音樂元素,結合現代作曲技法,在當下文化語境中創作而成的歌曲。我們通常在歌曲分類中稱之為“創作歌曲”。從地方民歌的視野來看,可謂之“新民歌”。所謂“新”就在于曲調是新近創作的,從歌曲的文化內涵來看,這類歌曲體現地域文化特色。下面,本人以徽州地域新民歌為例,簡要闡述其創作的文化內涵,重點闡釋徽州新民歌的演唱特點。
徽州地域文化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國內學界對徽州文化的研究涉及面廣,視角眾多,成果豐碩。“徽州學”成為中華文化研究的三大顯學之一。從音樂學研究領域來看,民歌研究是其主要研究的一個方面,是研究體現地域音樂文化的一個切入點。徽州地域的民歌伴隨者徽州社會歷史文化發展,數量眾多,類型多樣。她與徽州人的生存、生活緊密融合,是徽州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在上世紀80年代,徽州地方的音樂工作者對徽州民歌進行了一次搶救性的保護工作。通過老一輩音樂人劉凡、汪繼長等老師的辛勤開拓、努力調研,在古徽州地域內(除了現在的三區四縣,還包括婺源、績溪、石臺)搜集了地方民歌百余首。并在對徽州民歌申報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時,出版了《徽州民歌100首》(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本人通過與劉凡老師多次訪談、交流中得知,徽州民歌田野調查的困難眾多,究其原因:第一、徽州地域地勢險要,交通不便;第二、徽州地方語言紛繁復雜,交流不便;第三、徽州地域百姓民風純樸,尤其是農村的婦女,與外來者溝通時時常表現出羞澀,溝通不順暢。綜上原因,徽州民歌一直以來深埋于民間,許多民間歌手不被人所知,許多音樂語言優美,文化積淀深厚的民間歌曲不能廣泛傳播。故徽州民歌在外界影響不大,留存、傳播、傳承的前景暗淡。
在搶救運動的30余年中,這些地方音樂工作者,以及徽州民歌申遺之后認定的省級、市級傳承人,都盡自己的所能,為徽州民歌的保護、傳承和傳播貢獻自己的力量。其中最為代表性的是徽州新民歌的創作。這項工作在訪談中被劉凡老師稱為對徽州民歌傳承方式的一次重大的改革。之后,劉凡、張斗武、凌志遠等老一輩音樂工作者在10余年里創作了許多徽州新民歌。這些歌曲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以徽州傳統民歌的音樂元素為基點。
徽州新民歌的創作源于老一輩地方音樂工作者出于對徽州傳統民歌的保護而引起的創作思潮。事實證明,他們的創作是徽州民歌傳承方式的新思路和新方式。目前,已有的徽州新民歌主要代表作有《碎月灘的月亮》(劉凡作曲)、《老街盛世》(劉凡作曲)、《登攀》(張斗武作曲)、《蓮果玉月山茶之歌》(凌志遠作曲)等。以上作品主要的音樂特點有:
第一,旋律直接來自徽州傳統民歌。徽州傳統民歌由于深植于徽州山水之間,故而飽含濃郁的地方人文內涵。比如傳統民歌《正月探妹》(歙縣民歌),描寫了歙縣地方青年男士向姑娘求愛的心思。因男青年心中羞澀而不敢直言表達,所以借正月走逛燈會的機會去看望心愛的姑娘。詞中所云:看燈是假意。看妹是真心。反映了徽州地方民風淳樸的特點。這首歌曲的曲調特點是起伏不定,級進與跳進交替使用,體現出男青年看望姑娘前心情的跌宕起伏。劉凡老師創作的《碎月灘的月亮》借用了該首傳統民歌的音調,寫出了這首浪漫的情歌。用新疆碎月灘戈壁夜晚的月亮作為表征,重點描寫看月亮思心上人的年輕男女美好的愛情觀。與云南彌勒民歌《小河淌水》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采用徽州傳統民歌的音樂元素,結合現代創作技法寫作新民歌。同樣是徽州傳統民歌《正月探妹》,它包含徽州民歌特有的旋律特征是先抑后揚和多采用五聲調式。歌詞特點多采用“比興”的手法,即先言它物再言所引之物。曲、詞的特點與徽州文化重禮尚理和地域民風儒雅相吻合。因而,劉凡老師在創作《老街盛世》、凌志遠老師在創作《蓮果玉月山茶之歌》中完全沿用了徽州這一傳統民歌音樂特點和文化內涵。劉凡老師將老街古往今來的繁華場景描繪的淋漓精致;凌志遠老師再現當前歙縣地方青年男女互相表達愛慕依舊保留以往羞澀和靦腆的場景。從這一點上來看,程朱理學的思想在徽州大地影響深遠。
第三,采用現代歌曲創作的理念和技法,結合徽州地域文化內涵,用音樂的語言來描寫徽州地方名人的故事。張斗武老師創作的歌曲《登攀》,描寫了徽州地方名人、一位雙腿殘疾的青年程健,用輪椅登上黃山之巔,為黃山代言,為黃山旅游揚名。程健還發起了殘疾人登山節,每年邀請海峽兩岸的殘疾青年徒手登完黃山,表現了殘疾青年身殘志不殘的頑強拼搏精神。歌曲《登攀》音樂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對程健登山和創立殘疾人登山節故事的敘述,第二部分用同一節奏型再現的手法,發出對程健的呼喊,這種呼喊是對他個人拼搏精神和愛家鄉品德的贊美,主要以抒情為主。歌曲最后再次強調對程健以及像他一樣的殘疾人具有頑強不息品質的贊頌。張斗武老師在歌曲的創作中用的是小調式,用結尾給唱者情感由心而發、給聽者多一份感動的手法。整首曲子雖沒有徽州傳統民歌的意味,但也不失徽州地方音樂家創作手法的地域風格。
作為本土歌曲,徽州新民歌的演唱要緊依靠于徽州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人文特征。相比中原、西南和少數民族地區,徽州地域更多一份江南小家碧玉的風格特點。絲滑、柔軟、多情感的表達是總的演唱風格。比如在演唱《老街盛世》時,要區別于當前流行戲歌和部分古裝電視劇的影視歌曲,應該多一份典雅,咬字要清晰,節奏要規范,不要隨意加滑音和倚音。對老街現階段繁華的景象要多用明亮的聲音表達,也就是說演唱位置略靠前,聲音亮點要清晰。演唱《蓮果玉月山茶之歌》時,既要有現代社會男女青年熱戀時的浪漫,還要讓人體會到傳統徽州地域戀愛的淳樸。演唱《登攀》時第一部分用敘述的語氣加以表達,聲音表現接近于說話;第二部分抒情,要用很好的氣息支持,尤其呼喊“程健”名字時,要清晰、有力。整個第二部分演唱時始終要有飽滿的氣息,穩定的演唱位置。以上所述的徽州新民歌只是這類歌曲的代表。總的來說徽州新民歌的演唱既要有江南民歌獨有的婉轉意味,又要含有徽州地域含蓄的風格。
本人作為曾經的本土歌手,在來到徽州大地后演唱了許多具有深遠意義的本土新作品,例如為慶祝徽杭高速通車而作的歌曲《徽杭之戀》,紀念英雄張寧海的歌曲《歌唱英雄張寧海》;《新安江你永遠在我心中流淌》,《黨旗飄揚洪波里》,《美麗的屯溪》;關愛殘疾人的歌曲《共享一片藍天》等,其它還有《徽菜飄香》、《黃山之約》、《黃山人家》、《古徽州美黃山》、《騰飛吧,黃山》、《深華物業步步高》等等近百首。另外,2008年黃山市與瑞典瓦拉市友好文化交流時,本人與瑞典藝術家共同演唱徽州民歌《十二月花》,被贊譽為:中西合并、珠聯璧合。2014年,由本人作為主唱的徽州民歌改編版《十繡鞋》在全省群星獎評選中獲得一等獎。在這些具有徽州地方元素的歌曲演唱中使我深深領略到了徽州文化的廣博,同樣也感受到了徽州地方音樂的無窮魅力。總之一句話,要演唱好像徽州新民歌一樣的本土歌曲,最為重要的是將在自己的演唱置身于地域文化中,用音樂來表現本土文化的內涵。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史一豐,賴舒景,黃萍.徽州民歌傳承方式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7).
[3]蘇燕.基于二度創作的海南本土歌曲演唱探微[J].青年文學家,2011(7).
吳媛媛(1974—),女,安徽滁州人,國家三級演員,徽州民歌市級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