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向東
(杭州市春蕾中學,浙江 杭州 310003)
培養中學生音樂創作能力的策略研究
虞向東
(杭州市春蕾中學,浙江 杭州 310003)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具有創造意識的時代,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創作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有效開展音樂創作教學應遵循重視創作過程、創作環境及重視培養音樂素養等原則。本文通過一系列音樂創作教學活動設計,利用活動引趣,激發創作熱情;旋律巧“編”,享受創作樂趣;學科融合,豐富創作方式;情景創設,激活創作思維;樂器合作,體驗創作神奇等策略和方法來提升學生根據音樂要素進行創作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學生創作能力;策略研究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當今教育必須更加注重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發掘學生潛力,使學生能更適應時代的發展,積極面對社會的發展與變化。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音樂的創造活動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方式。”要求在藝術的表現與創造活動中大膽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引導學生既在已經學習和掌握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創造,又要敢于突破固有的思維,發揮想象力,勇于突破,大膽創新。
在音樂教學中,音樂創作教學活動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手段。許多國家都將音樂創作列為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旨在讓學生通過多種音樂創作活動,培養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
然而,通過大量的課堂觀察發現,學生在音樂創作活動中所表現出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創作教學培養目標還是有差距的,特別是到了中學階段,學生所表現出的想象力和獨創精神令人堪憂,尤其在音樂創作活動中,學生的音樂創作成果普遍帶有一種思維定勢,難以突破。
經過分析,筆者發現導致這一現狀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從學生層面上來說,膽怯是影響學生創造力發揮的重要原因,學生普遍具有“旁觀”的心理,課堂參與熱情不高,既定的學習目標難以達成。
二是從教師層面上來說,一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未能給學生留下足夠思考的時間,對學生的創造行為經常會“大包大攬”,用自己的思維去代替學生的思維;并且,部分教師對于學生的創作成果評價不到位,使學生創造興趣與自信心受到打擊。
可見,通過中學生音樂創作教學活動設計對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教學研究和行動改進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值得我們去做進一步的思考。
筆者認為,有效開展音樂創作教學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重視音樂創作過程
“中小學的音樂創作活動不同于一般專業音樂實踐活動中的音樂創作,其目標在于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因此,在學生創編過程中,要注重活動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不能過分追求學生創作的結果。學生由于所學有限,可能所創作的作品比較稚嫩,但我們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判斷其好壞,而是要在活動中看到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這才是音樂創作活動的真正目的。
(二)重視音樂創作環境
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發揮。在課堂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鼓勵學生敢于發表不同見解,允許不同意見的存在,即便對于學生的錯誤見解也要注意評價方式,避免學生自信心受到打擊,教師應給予正確引導,幫助學生從失誤中找到經驗。
(三)重視音樂素養培養
創造能力是指個體在支持的環境下,以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經過思考和實踐,產生出新的有價值的觀念、設想、方法、理論、作品、產品的能力以及特殊的人格特征。由此可見,創造不是空想,它應該是建立在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一種活動。在音樂創作活動中,具備一定音樂素養的學生,才能知道他應該怎樣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創編和表演,并能夠判斷他的創作成果是否具備新意。因此,音樂創作教學活動要明確樹立音樂素養的培養目標。
(四)重視音樂創作評價
恰當地評價也是激發學生創作興趣的重要方式。上課時,教師應該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激勵,讓學生充分體驗到音樂創作的快樂,激發學生產生繼續創作的愿望。由于不同類型的孩子在創作活動中表現出的能力參差不齊,有人積極活躍、表現突出,有些學生卻因為各種原因,在活動中產生缺陷感,對自己缺乏信心,特別是當他旁邊的人取得顯著進步的時候,這種情緒尤為明顯。作為教師,要尤為關注這些學生,真心與他們交換意見,積極對他們進行鼓勵與引導,使他們也能夠大膽發揮想象力,積極參與創作實踐。
(一)音樂創作教學策略探究
1.活動引趣,激發創作熱情
“學生的學習動機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情感,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所在,對創造能力的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使他們產生創作與表演的愿望,具體要做到以下幾點:
音樂創作活動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要適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能力基礎。對于不同年齡、不同特點的學生,設計不同的活動方式,設置不同的難度。例如:在圍繞《彩色的中國》開展的創作活動中,教師在分配任務的時候說:同學們,如果你覺得自己對打擊樂器很感興趣,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打擊樂器為音樂進行伴奏,如果你們對文學創作感興趣,你們可以為音樂重新創作歌詞,如果你們認為自己的口琴很棒,可以為同學的歌聲進行伴奏。教師的行為,為不同個性的學生提供了不同的發展空間,激發了學生參與音樂創作的熱情。
2.旋律巧“編”,享受創作樂趣
利用各種音樂要素,如力度、節奏、速度、音高、旋律、音色、和聲、曲式、等,對原有的音樂旋律進行發展與改編,是音樂創作教學活動對學生創造能力培養的一種重要策略。較常見的有節奏創作、旋律變奏和和聲配置等三種:
1)節奏創作
學生可以用節奏來模仿生活中的音響,例如用算盤敲擊出XXXX XXXX的節奏來模仿火車,用木魚敲出XXX XXX節奏來模仿馬蹄聲等等。學生在對多種聲源演示的過程中,豐富了想象力。
2)旋律變奏
根據一個已有的旋律,用加花變奏、節奏變奏等方式,進行旋律的變奏。例如對歌曲《小星星》中的樂句進行變奏,有的學生運用加花方式變奏1111 5555 6666 5 4444 3333 22 1……有的學生運用改變音高、力度、速度等方式變奏。
3)和聲配置
例如,在對歌曲《念故鄉》配置簡單和聲,譜例如下:
教師為學生提供C大調中的I、IV、V級和弦,學生分組,用口風琴、豎笛等樂器進行嘗試,為歌曲《念故鄉》配置簡單和聲。在一組中,學生根據自身情況自主選擇,有些學生吹奏旋律,有些學生合作吹奏和弦,在合奏過程中,學生感受和聲搭配是否得當,最終選擇最合適的和弦。
以上這些形式,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怎樣運用所學知識進行音樂的創作,為學生創作能力的提升提供保證。
3.學科融合,豐富創作方式
音樂創作活動可以與舞蹈、文學、繪畫等藝術方式相結合,進行多樣化的創造性音樂活動。
例如:在《歌唱美麗的家鄉》一課中,學生根據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進行創作表演,其中一組學生圍繞作品創編了一組優美、富有民族感的舞蹈動作,學生不僅通過自己的肢體語言表達出對作品的理解,也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到了舞蹈;另一組學生則為作品創作了一幅繪畫作品,雖然是一幅簡單的速寫作品,但能夠準確表現出音樂《苗嶺的早晨》中所描繪的情景,創造性地將抽象的音樂作品用具象的藝術表現出來。
4.情景創設,激活創作思維
學生根據某一情景,綜合運用所學的音樂知識,充分發揮想象力,進行簡單的音樂創作,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新穎性、獨特性、多樣性。
例如,為表現“森林里的小故事”這一情景,學生作了如下創作:
森林中,歡快的鳥叫聲在一陣虎嘯后停止,獵人趕到,用獵槍制服了老虎,隨后,歡快的鳥叫聲再次響起。
鳥兒:用豎笛在高音區的某一個音高上吹出“XXX XXXX XXX XXXX”的節奏,模仿鳥的鳴叫;
伐木工人:用書的側面在桌子上敲擊出“ X 0 X 0 ”節奏模仿伐木聲;
虎嘯:用人聲唱出“ X - - - ”的節奏,模仿老虎的咆哮;
獵人腳步:用腳在地板上踏擊出“ X X X X ”節奏,虎嘯后變為“XXXX XXXX”節奏,槍響后恢復為“ X X X X ”節奏;
槍:用小軍鼓敲擊出“ X– X X﹒”。
5.樂器合作,體驗創作神奇
學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根據不同物質的屬性,制作出各種樂器,例如:在《凱皮拉的小火車》一課中,學生通過欣賞、演唱主題旋律等方式初步感受了火車聲響的審美功能。為了讓學生在理解音樂審美功能的基礎上繼續培養音樂即興創作能力,筆者讓學生根據生活場景進行音樂的創編。但是筆者沒有為學生提供固定的主題,而是希望學生根據自己生活的經驗與藝術素養的積累,自選主題進行創作。
其中一組學生選了“乘小火車穿山越嶺”這一主題創編音樂,巴西的民族樂器很豐富,可我們又沒有,所以筆者讓學生自己選擇學校已有的小型打擊樂器。學生先創作了幾條節奏:

根據所創作的節奏,學生首先用雙響筒表現排放蒸汽,火車開始啟動了,大家乘坐著小火車向著山里出發,然后用沙錘和鈴鼓表現車輪滾滾,速度上越來越快,小火車翻山過河后,前方出現了一個小山洞,在人聲表現的汽笛陣陣聲中,火車快速通過山洞,快到車站時,又響起了人聲表現的汽笛聲,沙錘和鈴鼓表現的車輪漸慢,小火車到站。
在這段音樂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與較強的創造能力,學生運用了所學的器樂演奏技巧、節奏、樂器音色等要素,用音樂的手段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乘小火車穿山越嶺”這一場景。如果,學生不具備這些音樂的素養,他們只是對生活進行感性的模仿,就不能稱之為創作,那么這一活動中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就更談不上了。由此可見,音樂創作教學中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必定不能脫離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
(二)音樂創作教學實例解析
“變奏”是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的主要知識點之一,也是一項較有挑戰性的創作活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變奏”創作,培養創造能力,筆者讓學生分組,為歌曲《土風舞》前16小節旋律進行旋律變奏。歌曲譜例如下:

譜例2
1.創作過程呈現
1)活動激趣
筆者先在多媒體上出示了一個小女孩的三種不同裝扮,問學生她們是否是同一個人,得到學生肯定的答案后,筆者解釋道,雖然這個小女孩帶上了眼鏡,或者帶了假發,但是我們仍然能辨認出這是同一個人,這種情況猶如我們音樂中的變奏。
2)感知聆聽
筆者在鋼琴上演奏了《小星星變奏曲》的部分段落,《小星星變奏曲》的主題是一個簡單而熟悉的旋律,學生立刻從歡快、活潑的旋律中感受了音樂變奏的幾種主要形式,例如加經過音、節奏變化、轉調等等。
3)旋律巧“編”
在筆者生動比喻和精彩演奏中,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調動,經過分組討論后,做了如下創作:
第一組學生進行了節奏上的變奏:

譜例3
第二組學生在原有旋律的基礎上加入了經過音:

譜例4
2.創作活動解析
創作后,學生用演唱、豎笛演奏等方式進行了展示與交流。從專業的角度看學生的創作,無疑會顯得十分幼稚,但是,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所表現出專注的精神和積極的態度值得肯定,筆者也給了學生極大的贊賞,并與全班同學共同表演了《土風舞變奏曲》,學生創作自信心得到了增強,也由此體會到成功創作的快樂。
在這一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必須明確活動目標,并遵循過程重于結果的原則,能夠在學生創作過程中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教師還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感受創作活動的快樂,促進他們勇于創造、樂于創造的精神,并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中學會創造,為創造能力的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綜上所述:創作是無止境的,它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必須重視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著名作曲家、民族音樂家柯達伊認為:“創造能力實際是人與生俱來的潛能,只要有適合的環境和方法,就能開掘這種能力。”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多為學生創造條件和環境,有計劃、有目地開展音樂創作活動,把音樂學習與創作緊密結合起來,學生才會學得生動、學得活潑,才能主動發展。
[1][美]戴維·埃里奧特.關注音樂實踐[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解讀[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板俊榮.音樂教學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4]尹愛青,曹里,繆力.外國兒童音樂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陶文中.學科教學中創造能力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曹理,李樸珉.中學音樂教學[M].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