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妍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鋼琴曲《一月
——在壁爐旁》作品演奏分析
高 妍
(嘉興學院,浙江 嘉興 314000)
《一月——在壁爐旁》是柴科夫斯基著名鋼琴套曲《四季》中的第一首,它描述了俄羅斯一月份的氣候特點,充分展現了柴科夫斯基作品中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音樂特色。此篇論文將結合筆者的演奏和感悟,從作品意境的表達及演奏技巧的表現等方面深入剖析這首作品。
柴科夫斯基;四季;晚踏板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 世紀俄羅斯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是俄羅斯民族音樂與西歐古典音樂相融合的集大成者, 被稱為“ 俄羅斯之魂”。他的作品與俄羅斯的社會、地理、文化、風俗和審美高度融合,具有鮮明而獨特的俄羅斯民族特色。1875年,柴科夫斯基應邀為雜志《小說家》寫一首與一年中各個月份有關的鋼琴曲,當時他一共寫了十首,只有在創作六月和十一月的作品時,沒有創作靈感,所以他就用了《船歌》和《在馬車上》作為這兩個月鋼琴曲的填補。這十二首鋼琴曲于1882 年以《四季》的名稱出版,并編為Op.37bis.。
《一月——在壁爐旁》是《四季》作品中的第一個月的作品,是極具暖色調的一首小品,復三部曲式,樂曲以柔和抒情的34拍旋律,帶領我們步入了一間幽靜溫暖的俄羅斯式書房,它充斥著憂郁、懷舊的色彩,令人沉醉。演奏時,這種色調一直環繞在演奏者的周圍,牽引著人的心緒,只有充分體會這樣的心境,應用恰當的表現手法處理作品,包括讀譜、分句法、觸鍵方法、音色、踏板、速度、力度的變化等,才能準確表現出柴科夫斯基賦予這首小品的情感和內涵,從而把握住這首小品的精髓。
《四季》這部鋼琴套曲,并非簡單描述四季景色的變化,而是作曲家試圖與大自然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對大自然虔誠敬畏的心靈祭獻。它細膩、形象地描繪了得惠于大自然的人們的生活氣息。這部鋼琴套曲在每首樂曲前面都附有一首短詩,這些題詩提供了一把理解《四季》音樂形象的鑰匙。《一月——在壁爐旁》的題詩是這樣的:
“連那寧靜安逸的角落, 也籠罩起夜色的晦暗, 壁爐里微微的火光將盡, 小小的蠟燭還在眨閃.........”
——普希金
在歐洲,嚴寒的冬天在屋里生起壁爐取暖,是一種生活特色。柴科夫斯基的這首《在壁爐旁》,意境已不限于一般的坐在壁爐旁取暖的室景,其中更多的是表達作者生活的情趣和內在的情感:黃昏時分悲愴之情由心而生,每當工作疲倦,孤孤單單地坐下,拿起一本書,倦怠中又從手中落下,此時腦海中涌出一連串回憶,想起許多經年往事,然而那一切都已成為過眼云煙,內心不禁惆悵萬千……想起那些青春的熱血正在沸騰,安逸的生活令人感到滿足,也勾起了心頭一些沉痛的缺憾之情和無以補償的歲月,畢竟這一切都已經過去了。這樣詩意的情境正是曲中所體現的意境,心中牽絆這詩一樣的情境,指尖才能流出詩一般的音樂。要演奏好這首樂曲,就要理清它貫穿于全曲的時而陷入沉思、時而回首往事,又時而對未來有所憧憬,甚至有時像著了魔一樣被某種念頭緊緊纏繞的紛繁復雜的思緒線索。
這樣的思緒線索造就了同樣的主題,它翻來覆去不停地出現,且不是一個固定的旋律,作曲家的思路隨著旋律的起伏緊緊纏繞其中,這種情緒的不確定性及非現實性使得其在樂曲中的表現難度較大,需要演奏者通過極具歌唱性的演奏,來喚醒聽眾對過往情緒的追憶。這里的主題是這樣的:

譜例1-1
柴科夫斯基對這個主題做了特殊和聲處理,左手加了個支撐部,右手旋律出現連續的連奏和小的半連音,用溫柔遞進的手法,將聽眾逐漸引入“壁爐邊”的場景。這個半連音的彈奏要盡量柔和,手指要緊貼琴鍵輕柔地起伏。開始的旋律乍一聽像是兩小節一句,如果按兩小節一句來演奏,顯然無法以一種完整的語氣來表達作曲家的意圖。當演奏者按照作曲家的意圖來演奏樂句時,就發現旋律始終依托著一種纏綿不止的情緒,意猶未盡,不斷向前流動。第3、4小節暫時結束于一種柔和的語氣上,其后的第4 小節第2、3拍獨到和聲手法的運用,畫龍點睛,頓時使樸素的語氣中透出了若有所思的靈動感。第二句(第5-10小節)在重復第一句(第1-4小節)的時候,增加了新內容,見譜例1-2。第9 小節右手的高聲部和第10 小節左手的中聲部,聲音要比伴奏部分深,兩小節形成一問一答的呼應。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這種現象經常遇到,主題進行時,第二聲部、第三聲部或低音部,常有一個支聲部呼應,演奏時一定要予以注意。從第7小節開始出現支聲部,但還不太明顯,第10小節則是特別明顯的支聲部回答,帶有一點感嘆的語氣。

譜例1-2
從37小節開始的這一段主題非常熱情,演奏時也要注意高聲部的歌唱性及指法的變換。第37-38小節銜接要緊密,見譜例1-3,旋律進行的同時要注意左手低聲部旋律的配合。音樂的結構在這里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高聲部旋律,第二個層次是低聲部旋律,第三個層次是中間的伴奏,密集十六分音符的上行琶音伴奏型,要彈得盡可能均勻,表現出激動的情緒。在41-42小節連接處,高聲部右手換指時,注意旋律的連貫,要運用手腕將5 指從4指下面穿過來轉換。第44-45小節,兩個還原“F”之間可用踏板連接,接下來的和聲進行,可以用手指將低音“C”(第45小節)保持長一些,不要使用踏板,以免出現渾濁的音色。用手指保持的方法來演奏,會使和聲豐滿又透徹,能夠準確表達純潔、熱烈的內心感情。

譜例1-3
這首作品的旋律中出現了諸多小連線,我們在演奏時不能按照譜子的標注,機械理解,要去不斷呼吸,從而破壞樂句的連貫性,這種小連線猶如小提琴的換弓演奏,弓不離弦。要結合細膩的踏板運用,如在第2、3、4小節的最后一拍略加一點踏板,句子就被銜接起來了。這種類型的踏板叫做晚踏板。再如,第11小節左手是跳音,與右手主題結合產生了有趣的和聲效果,11小節和12小節是飄忽不定的一種心靈傾訴,第13-20小節則更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傾向。這個主題僅依靠手指連奏困難較大,一定要適當運用踏板,特別是第12 小節的晚踏板,要求每一拍的第二個八分音符滯后踩。這種想法一直延續到15-17 小節模進手法的運用(見譜例1-4),使得樂句的感情強度逐漸增長,加之晚踏板的運用,驅動樂句最終進入高潮。18小節出現倚音形式逐漸下行的不協和音,使得樂句的高潮雖逐漸下行,但樂句的語氣反而更強烈了。

譜例1-4
由E 大調進入C大調的中段,這種大三度轉調手法,在浪漫主義時期,常被作曲家使用。作曲家由28小節E 大調突變進入C大調,其意就是要運用這種手法給人造成一種情緒上的瞬間阻斷,從而產生一種茫然恍惚,無所適從的感覺,推動樂曲向縱深發展。
中段開始(第29小節)的彈奏要輕柔富有表情,速度可以比第一段稍慢一點,30小節開始出現的琶音使得延續于上段的思緒出現斷斷續續、彷徨恍惚行進的現象。它使得主題樂句反復被打斷(第29-36小節),描述了作曲家思緒紛紛難以平靜的心情。至37小節開始的樂句又加重了這種內心的激蕩,仿佛回憶起往事,重回年輕時代那令人激動、熱血沸騰的時刻,從而成為中段熱情飽滿情緒的重要表現手法。緊接著重復主題(第46-49小節)之后的兩小節(第50、51小節),有的版本是沒有的,見譜例1-5,筆者認為加上這兩小節頗有道理,它可使樂句的行進變得更加平衡,意思也表達得更為準確。

譜例1-5
從54小節起,同樣的主題向上移高了二度,轉到B大調,結構更為緊湊熱情。到了60小節的Solo,情緒上出現明顯的恍惚,表達了作曲家因無法留住那逝去的青春,從而心底滋生出的一絲遺憾。這段終止的轉折點也很有特色,作者在這里不僅用了結構較為松散的漸慢,而且自由休止一整小節。這種表現手法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不僅進一步加深了遺憾的情緒,而且為后面的情感預留了一定的空間,免于突兀。再現段的力度比前段要輕一些,像在一種朦朧的狀態里出現剛開始的景象。這一段的主題與全曲開始的A段一樣,只是在主題敘述接近完成的時候,用相同的遞進手法將主題引申開來,并用了連續的半連音進行(91小節),表達了作曲家對逝去的青春難以割舍的心情。97—101小節取材于中段,主題和46—49小節類似,但彈奏的力度要有所變化,比第一次稍輕一些,纏綿柔曼的音符伴著無比惋惜的心情,無奈地漸漸逝去。
柴科夫斯基是世界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斥著俄羅斯民族的精神。柴科夫斯基是個內心悲傷,思想豐富,純真善良,敏感憂郁的天才,他的作品很有深度,且善于表達孤獨、凄美的心境,仿佛能浸入人的骨髓。他的這首鋼琴小品《一月——壁爐旁》深受大眾喜愛,是民族性鋼琴作品的優秀范例,具有典型的俄羅斯民族音樂特點,深刻展示了一個鮮活的生活畫面,作者通過一個個充滿生命氣息的音符,將生活中心理和情感的變化過程,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首鋼琴小品雖然篇幅不大,但從那徐徐流動的旋律之中,卻能清晰地領略到浪漫派作曲家的創作手法和風格,充分展現出樂曲的抒情性和繪畫性,使人們深刻感受到俄羅斯音樂的魅力。
[1]勒.波利亞科娃著,陳錦譯.《柴科夫斯基的四季》[M].科學之友(B 版),1957(06):01.
[2]王源.柴科夫斯基作品《四季》創作藝術特色分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08).
[3]滿園園從鋼琴套曲《四季》看柴科夫斯基的創作風格[D].東北師范大學,2007(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