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雪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民族音樂學視野下“非遺”的傳承與保護
韓 雪
(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近幾年在各個文化領域占有重要的位置。從民族音樂學的視角來看“非遺”,學者們田野作業的成果可以證明其重要性。本文從《地圖》、《呼圖克沁》、鄂爾多斯婚禮三種文化形式,以民族音樂學的角度來闡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音樂學;傳承與保護
“非遺熱”是當今學術界的熱門話題。2003年中國政府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13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成立,非遺保護漸漸深入到學者們的考察之中。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成為學者們當下思考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資源息息相關,其中包括音樂、美術、戲劇、攝影、舞蹈等等藝術門類,這些門類近幾年在非遺保護中嶄露頭角。以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的視野來看“非遺熱”這一焦點問題,要做的努力還是需要很多的。
與藝術相關的每個學科,都與非遺保護息息相關。就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來說,婚禮、葬禮、祭祀等等許多儀式的音樂都在慢慢被劃分到非遺的行列。儀式中的每個程序,每個程序中所用到的音樂,這都是無形的財產。楊蔭瀏先生將阿炳的《二泉映月》保存下來,才有了我們今天的二胡經典。譚盾,聽音尋路用《地圖》把湘西的少數民族音樂介紹給世人。不管是第一樂章的《儺戲與哭嫁》、第三樂章《打溜子》還是第五樂章的《飛歌》等等,這些無形的文化資源都是值得我們去珍視和傳承的。民族音樂學學者們下到田野采風,希望得到第一手資料。但是所收集到的信息未必是文化遺產最原始、最本真的形態。中國藝術人類學會會長方李莉說:“在田野中,我們看到的是,所有活態文化都是在不停的運動中存在的,不變是暫時的,變才是永恒的。”在田野考察過程中,許多藝術形態已經沒有了原始的狀態。年輕人外出打工、老藝人們相繼離開等等影響了藝術資源的傳承與保護。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物種滅絕數量每天會達到上百種,但是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天消失的數量,我們根本無從所知。文化是無價的,文化中的音樂更是稍縱即逝的。即使這些遺產經過歷史的沉淀加之當今社會發展使其變得現代化、商品化,它們也具有無限的價值,值得我們去考證和傳承。內蒙古包頭市的二人臺、漫翰調;鄂爾多斯市的鄂爾多斯婚禮;還有最傳統的敖包祭祀儀式都相繼加入非遺保護的隊伍中。在現代社會中,以上所說的幾種藝術資源,無一沒有被搬上舞臺,成為當地宣傳文化的,是發展旅游經濟的一種方式。內蒙古包頭市的二人臺、漫翰調,每天在當地少年宮都有演出,并出現在婚禮現場,消夏演出等等場合也會出現。鄂爾多斯婚禮更是出現在響沙灣旅游景區中,每天進行一定數量的演出供游客觀賞等等,這些遺產慢慢走進人們的生活當中。民族音樂學者所研究的是某種藝術形式,研究的是它的歷史和其變遷的過程。就鄂爾多斯婚禮來看,其原始儀式的流程分為婚禮序曲、乘馬迎親、途中祭火、巧遇火夫、攔門迎婿、求名問庚、獻羊祝酒、分發出嫁、途中野餐、迎新跪拜、喜慶婚典、洞房花燭。當這種儀式被搬上舞臺之后,由于演出時間和經費的緣故,很多環節就被裁減掉了。旅游區所接待的都是外來游客,也許人們也就只是通過這種方式來了解當地的文化資源。雖然這種儀式在從生活搬上舞臺的變遷中,由于某些原因可能已經沒有最原始的面貌了,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通過這種方式進入到人們生活當中的。不管是在“文革”中很多文化遺產已經失去了最本來的狀態,許多資源我們已經無從考證;又或者是很多文化已經被當成一種營銷的手段,這些都是在文化變遷中所避免不了的。當今社會很熱門的一個詞語是“復古”,對于文化資源也是如此,也會經歷藝術化——商品化——藝術化這個過程。
現在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瀕臨滅絕,對他們的保護和傳承是迫在眉睫的。民族音樂學的學者們都希望能抓住音樂稍縱即逝的尾巴,將這些文化資源保存下來。董波教授的《“呼圖克沁”—蒙古族村落儀式表演》,是“西部人文資源研究叢書”之一。在這本書中,突出強調了保護少數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費孝通先生指出:“人文資源是人類從最早的文明開始一點點的積累、不斷地延續和建造起來的。它是人類的歷史、人類的文化、人類的藝術,是我們的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財富。人文資源雖然包括很廣,但概括起來可以這么說:人類通過文化的創造,留下來的、可以供人類繼續發展的文化基礎,就叫人文資源。”文章中所講內容有研究“呼圖克沁”的原因、意義、想法和相關的研究成果。“呼圖克沁”的歷史與變遷,是從個體群體兩方面介紹這種儀式對,包括這種儀式的象征、信仰和意義。再有從理論方面分析了“呼圖克沁”的藝術本體與特色。最后還提到“呼圖克沁”存在的現實基礎。并且附錄中還有儀式各個環節中所演唱的歌曲,能表現出“呼圖克沁”儀式多年來的變遷軌跡。作者就是根據這僅僅幾行文字資料,下到田野采風,才將這種儀式過程以及儀式中的音樂盡可能多地保存下來。
非遺保護不僅僅是口頭上的,更需要上到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下到我們身邊每一個普通人以及學者們對非遺資源的發掘和保護。遺產象征著歷史,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難道不是我們現在一代代人的財富嗎?現在好多非物質遺產我們已經丟失,一部分文化資源會在其他國家的博物館中找到。這些現象,完全應該引起我們每一個人的注意。
非遺資源的傳承與保護是刻不容緩的。所有的文化資源都是無價的。民族音樂學學者們的研究只是一部分。只有先發掘出來,才能保護和傳承。這更需要每個中國人重視非遺資源。我們提出“文化興國”的戰略,說明我們既要發展物質經濟,又要將這種無形的文化資源延展到生活中。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其實就是歷史文化的再現。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承載著中國五千年的輝煌文明。不同的文化遺產象征著不同時期的中國文化,體現著中國崛起的每一個扎實的腳印。“非遺熱”不應只“熱”一時,我們每一代人都肩負著讓它們(非遺資源)長存的使命。
[1]董波.“呼圖克沁”—蒙古族村落儀式表演[M].學苑出版社出版,2010.
韓雪(1991—),女,漢,河北,全日制研究生,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民族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