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顯敬
(江蘇省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江蘇 徐州 221700)
陶笛
——一種適宜中小學生學習的民族樂器
蔣顯敬
(江蘇省豐縣創新外國語學校,江蘇 徐州 221700)
《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指出:要推進體育藝術2+1項目,使中小學生在校期間學會使用一兩種樂器、培養一兩項藝術愛好。不難看出:器樂教學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陶笛是中國民族樂器 ,歷史悠久、音色優美、攜帶方便、價格親民、簡單易學,將其引入中小學課堂,有著深遠的意義。本文介紹了有著7000年歷史的中國民族樂器——陶笛,分析了陶笛進入中小學課堂的可行性,著重闡述陶笛教學在開發學生智力、陶冶學生情操、增強學生自信、磨煉學生意志、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發展、豐富學生業余生活、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方面起到的巨大影響,是一種適宜中小學生學習的民族樂器。
陶笛;民族樂器;器樂教學;培養學生;創造思維;音樂素質;民族自豪感;中小學生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心理學家詹姆士·莫塞爾曾說過:“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它為我們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的音樂教育價值。在現代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實施器樂教學,不僅可以使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模式得到改善,而且可以使我國的音樂教育與國際接軌。提高音樂教育教學的效益,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提升學生人文藝術素養,開發學生創造思維能力。從系統論的角度來看待器樂教學,我們不難看出:盡管器樂教學雖然只是某一學科某一方面的內容,但它確實改變了我國的傳統音樂教育模式,使我國音樂教育與國際接軌。
將陶笛——這一有著悠久歷史、攜帶方便、簡單易學的中國民族樂器引入中小學課堂,有著深遠的意義。
陶笛是中國的民族樂器,和塤一樣,同屬于古代八音之“土”音,有著7000多年的歷史。它在世界各地有各種不同的名字,如奧卡利那笛、瓷笛、土笛、火笛、洋塤、甜薯笛等。許多國家,都在很早以前就研發和鉆研過此類樂器。2,500多年前,南美的阿茲特克人和瑪雅人就已經有了鳥笛;14世紀初英國人羚角號的原理也和陶笛相似;19世紀中葉,意大利人還發明了奧卡利那笛(Ocarina)。臺灣的藝術家們從上世紀90年代,就對國外陶笛進行研究,制作出自己的臺灣扁笛,并組建了陶笛樂隊,以游學志為代表的陶笛藝術家們通過各種方式大力推廣陶笛。盡管陶笛的材質有木質、樹脂、陶瓷、塑料,但兩岸依然把這種樂器都稱為“陶笛”。在國內,重新認識陶笛是本世紀初的事,像顧龍星、趙洪嘯、林燁等一批致力于發展、弘揚國樂的志士們,通過學習、研發,制作出了具備我國民族特點的9孔陶笛、滿口塤,并在全國推廣,賴達富、周子雷、徐昌茂、蔣顯敬、趙亮等一大批陶笛演奏家、教育家還在全國進行了陶笛教學。
陶笛多年前在國內瀕臨失傳,重新回歸國內是20年,真正成為了一種規范化樂器是在本世紀初,它的特點是音色優美、易于學習、便于攜帶、價格便宜。與我國古塤的發聲原理和構造類似,有出音孔,是開管式樂器,音色比古塤更透亮一些,吹奏時對氣息、口型等沒有特別嚴格的要求,更容易被吹響,陶笛圈子里的人稱:會喘氣就會吹陶笛。像六孔陶笛,僅選用了孩子最為靈活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六個手指按孔,指法設計基本上就是按照從低到高的音以從下至上、從右至左的交叉指法來安排,為了學習簡便,還制有大量的陶笛圖譜,即使不認識簡譜或五線譜也能順利學習,所以,即便是五、六歲的兒童學起陶笛來也可以十分鐘就入門,掌握基本指法并吹出旋律。熟練以后還能(用C調陶笛)靈活地吹轉C、F、G三個調的歌曲,六孔陶笛音域有十三度,音樂表現力非常豐富。一、二年級小學生還可以學習九孔陶笛,指法是從右至左、從下至上的順指法,三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學習十二孔陶笛,從下至上的順指法也非常簡單,雖然陶笛易學,但它的優美音色以及各種調性加上雙管、三管陶笛的豐富表現力完全可以在大雅之堂擔任獨奏或合奏角色。其易于吹響程度比現行中小學音樂教材中介紹的豎笛,有過之而無不及!陶笛還可以實現個性化設計,能根據需要打造出多種形狀。可以是茄子、玉米、蘋果等水果、也可以狗、貓、雞、鴨等動物,還可以是色彩斑斕的海洋動物,可以把陶笛放口袋里,小包里,掛在脖子上即成為美麗的裝飾品,這種優于鋼琴、小提琴、古箏、二胡等樂器便于攜帶的特點,使陶笛不受場合限制,不受空間制約,在任何時候、任何空間都可以演奏,所以,陶笛又被稱為“貼身音樂寶貝”。由于陶笛的制作成本較其它樂器相比低廉,使得陶笛的價格親民,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容易接受。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培養更多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以適合社會的發展。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精神,狹義的“技藝性”教育已不再是音樂教育的目的,原來單一的“以識譜為目的,以唱歌為主”的傳統模式和教育觀念正在逐步改變,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完善個性的人成為教育最終的追求。多年研究表明,器樂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廣泛的音樂學習領域,器樂教學在音樂教育體系中既是學生學習音樂和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又是開發智力的重要途徑。
(一)陶笛教學可以增進學生的全腦功能,促進智力發展
生理科學證明,人的大腦分為左右兩半球,右腦具有感情、藝術、創造等形象思維功能,左腦具有數字、推理等邏輯思維功能。人非藝術范圍的大量文化學習活動,主要運用的是左腦,其長期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而右腦卻長期處于閑置、消極的狀態。陶笛演奏的過程中,雙手協調、精巧的動作,使大腦相關聯的區域活動力被激發出來,并處于“興奮”狀態。從生理上使大腦兩半球不斷指揮雙手及其它器官協調運動,身體這些器官的共同協調運動又不斷刺激兩半球腦相應區域的興奮,從而真正實現“心靈使手巧、手巧使心靈”的良性循環,其結果是使全腦得到充分開發,智力得以發展。
(二)陶笛教學可以發達學生的多種器官
陶笛的學習和練習離不開眼睛看、耳朵聽、腦子想、手與身體其它器官的協調運動。這些運動既復雜精細,又要求反應靈敏。比如,在極短的時間內,學生要做到眼睛看著樂譜,由視神經將符號信息立即傳到大腦,大腦再把樂譜符號迅速解譯成要求其它器官所做的具體運動, 并當即發出多項指令,幾乎在同一剎那,雙手手指及輔助肢體同時協調動作,耳朵同步監測自己的演奏音響效果,由聽神經反饋給大腦,大腦又立即做出其所奏聲音形象正確與否的判斷。這些復雜運動鍛煉了視覺、聽覺、觸覺、意識判斷等多項瞬時協調反應能力和肢體復雜、細微動作的協調組合能力。
(三)陶笛教學陶治學生情操,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
從生理上分析,學生在演奏陶笛時,置身于渾厚透亮的笛聲中,情緒將會受到影響,受到情緒的刺激,荷爾蒙會大量分泌,刺激大腦并影響大腦的分析能力和記憶能力;學生在演奏優美的音樂時,不僅影響和激發學生的情緒,美麗的旋律還潛移默化地陶治人們的情操,促進審美能力的提高,進而完成美育的培養,提高人們的審美感受和審美鑒賞能力。學習演奏陶笛這一民族樂器,可以通過演繹優美的旋律和跳動鮮明的節奏,將這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優美的旋律有一種樂觀向上、歡愉神圣的超脫感,大腦思維也特別的清晰和松馳。從小進行陶笛訓練,將大量的旋律在孩子腦中積累,繼而培養他們對美的向往,豐富他們的情感世界,不斷啟迪學生的音樂潛能,使其審美能力得以提升。
(四)陶笛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大膽的表現能力和沉穩的心理調諧能力
學生學習陶笛,必然要在各種場合進行演奏。樂器演奏比歌唱要困難得多,當眾歌唱固然需要很大的勇氣,而當眾演奏,不僅需要勇氣,還需要良好的心理協調能力。比如,穩定情緒、克服必然的緊張心態、排除雜念、滿懷自信地調動全部身心來操作樂器,讓心聲奏響樂聲傳給聽眾。稍有不慎,便不能如愿,一旦失誤,怎樣承受、怎樣緩解心理壓力?學生在陶笛學習的過程中,要多次經歷這樣的考驗,也正是這些考驗鍛煉出學生大膽、大方、自信的自我表現能力,與眾人和諧友好交流的能力,協調、消除緊張情緒的能力,這些素質也正是新時代人才必須具備的。
(五)陶笛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娛悅的心態中磨練堅強的意志
陶笛有其獨特的音色美,高音陶笛音色晶瑩、明亮,有強勁的穿透力,中音陶笛委婉、細膩,有豐富的感染力,低音陶笛音色渾厚、結實,具有歷史的滄桑感,這是人聲不能比擬的。其獨特的音色美與適當的演奏技巧相結合,能塑造出令人神往的器樂藝術形象,學生往往為追求這古老而高雅的器樂形象而樂于學習陶笛的演奏,并甘愿花精力、體力去反復練習、反復體驗、反復比較自己的演奏效果。陶笛雖能簡易入門,但要追求更高境界,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為實現盡快掌握某種本領以表現藝術美的強烈愿望,學生必定肯于付出勞動且勤奮磨煉。也正是在這自我激勵、自我調控的過程中,才鍛煉出了頑強的意志和堅韌的毅力。
(六)陶笛教學可以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科學和音樂存在同樣的思維方式”,“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而得到的”。當用陶笛演奏沒有歌詞的音樂時,這種音樂是完全以陶笛本身的魅力以及音樂自身的表現手段來展示的,不含其他任何表述,它的美是一種純粹的聲音形象。這就使學生從抽象的樂曲音響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經歷,在頭腦里盡情復合各種畫面,創建有自己獨特個性的思維感知形象。
達爾文說:“音樂常使我興奮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問題。”偉大的天文學家伽俐略發現“落體定律”是受到他演奏“特魯琴”的啟發,做出斜面試驗。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酷愛演奏小提琴,他做為大名鼎鼎的地質學家人人皆知,可有多少人知道中國第一首小提琴曲的誕生,竟然是出自這位地質學家之手呢?音樂在科學創造發明的關鍵時刻起到了交流溝通、產生頓悟、閃現靈感、形成概念的作用,這也正是大凡有成就的科學家、教育家、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企業家等同時又是一名有較高音樂素養的演奏家的奧秘所在。
(七)陶笛教學可以培養孩子們的自信心
有的學生文化成績并不是很好,甚至上課時調皮吵鬧。陶笛簡單易學,而且稍加練習,即可演奏簡單的曲目,通過學吹陶笛,他們體驗到了“成功”的感受,除得到一種精神的自我滿足,即自尊感外,還會獲得成功感,從而樹立他們的信心。這樣就會讓孩子產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勇敢面對生活和學習的挑戰,并崩發出強烈的學習動力。經過幾次成功的吹奏以及老師的鼓勵,自信心就會逐步建立,與班上其他學生相比,學習態度不斷端正,自信心就會牢固地樹立起來,通過器樂的學習和演奏,使他們大有舍我其誰的感覺。陶笛的學習讓他們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彰顯自己的個性,表現自己未有的能力,通過吹奏活動找到在學習方面失去的自信。
(八)陶笛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
音樂課堂上的陶笛教學是集體性的,每名學生手中都有陶笛,如果只顧自己隨意演奏,不聽教師講課,既不能完成學生個體的學習任務,也影響了整個班集體的教學。所以教師在上陶笛課時,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大局意識。
在齊奏時,要求學生首先心要齊,大家一起來表現一個完整的藝術形象,而不是突出某一個人。要做到速度統一、節拍重音一致、力度變化一致。而合奏時,要求就更高了,既要考慮到個人角色、自己所在聲部的任務,又要兼顧其它聲部,要謹慎地把握好自己的音準、節奏、力度、速度、和聲、表情等,要符合全曲的要求。否則不經意的演奏將破壞整曲的情緒。這正是強烈的責任感、熱愛集體、顧全大局良好品質的具體體現。長此以往的陶笛學習與表演,一個人、一個集體的文明修養必將在無聲的滲透中培養出來。
(九)陶笛教學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
陶笛——具有7000年歷史的中國民族樂器,是華夏祖先智慧的結晶。從小對少年兒童進行陶笛這一民族器樂訓練,能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播下傳統民族音樂藝術的種子,在演繹樂曲的過程中領悟中國音樂博大精深的內涵,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傳承中國優秀文化藝術,培養少年兒童的民族精神,用特殊的形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無聲無息中使學生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得到培養和提高,“潤物”于“無聲”之中!
綜上所述,陶笛是一種非常適宜中小學生學習的民族樂器!
[1]蔣顯敬,顧龍星.陶笛演奏法[M].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2]朱則平.略談器樂教學中學生音樂素質與創造思維的培養[J].音樂天地,2009.
[3]王喜麗.優化小學音樂課堂重視器樂教學的運用[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2.
[4]王三明.淺談成年人鋼琴教學能力的培養[J].科技資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