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堯堯
(黑河學院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談現階段黑龍江地區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的特點
宋堯堯
(黑河學院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中俄音樂文化交流是新中國成立后社會發展的產物,它與現階段社會文化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藝術形態息息相關。在當代社會背景下,中俄音樂文化交流借助歷史文化傳統的力量,按照我國國情,形成了具有獨特社會魅力的交流形式。這種交流是一種具有政治意味的群眾文化藝術互相融合的形式。本文探討的是,現階段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的特點,以及在我國音樂事業發展史上,它起到的作用。希望起到拋磚引玉投石問路的效果和作用。
現階段;中俄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特點
俄羅斯和我國都是世界超級大國,兩國擁有許多共同的文化特點,歷史悠久,文化獨特。在倡導多元文化的今天,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俄音樂文化交流對當代具有重要的意義。這種歷史文化遺產,對于當代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而兩個民族的民歌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去關注。因此分析現階段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的特點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盡管兩個國家的音樂側重點各有不同,但襯托他們音樂內容和特點的主要是其文化共同點。
社會文化形態有多種,其中政治文化形態是重要形態之一。經濟文化形態決定政治文化形態,而藝術形態是這兩方面形態互相綜合作用的真實反映,其產生與發展受當時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制約?,F階段的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直接或間接地反映當時的社會結構、生產方式、政治制度、社會文化素質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中俄音樂文化交流是當代社會的重要精神文化之一,是在以工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現階段國情下產生的。當時我國受到蘇聯的影響,在蘇聯的指導下,工業化進程加快,以工業經濟為主導,這種國情直接影響到文化領域生存狀況,文化需求、經濟支付能力、政治狀況等都會影響其存在。在這種社會語境下,中俄音樂文化交流勢必會具備獨特的藝術形態。它既是藝術的產物,又是政治的產物。其實,主要還是政治產物。它是中蘇兩國友好同盟的象征,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的出現,也具備了這樣一種特征。它完全脫離了市場規律,只屬于政治領域,服務于政治生活。因此說,中俄音樂文化交流是現階段社會文化中重要的文化符號,一定程度上可以衡量社會普遍價值,它不可能游離于社會現實的政治環境而獨立存在。
原創數量少一方面是由于現階段的演奏家數量少,另一方面是教育培養水平不高。目前國內的原創人才比較缺乏,其中一部分演奏能力強,但作曲能力不是很強,演奏水平高且作曲水平強的音樂演奏家鳳毛麟角,因此很難看到優秀作品的誕生。年輕音樂演奏者的培育體系和其他國家同業相比,差距很大,這造成了我國這方面人才極度缺乏的現狀,原創作品的數量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俄羅斯音樂現階段的原創作品也比較少,大多為改編作品,所以在原創的互作方面不太頻繁,甚至是市場特別冷清。
原創性不足不僅是中俄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特點,而且還是全世界的主流特點。
俄羅斯音樂文化的支點是民族性。他們的音樂支點和我國音樂文化的支點大為不同,他們更像一個西方國家的文化支點,對社會的一切都特別好奇,很快就適應,打成一片。這反映了他們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比如《白樺林》這首作品很有代表性。整體來聽,就是一種大調的情感釋放,特點很鮮明,非常舒服,讓人積極振作。我國的樸樹也改編過這首《白樺林》,他通過和弦的配置轉化,讓這首歌更加具有中國的味道。這就體現了兩國音樂文化交流的融合性特點。
兩個國家音樂支點的不同作用,導致了現代不同的音樂風格和特點,這個問題值得重視。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這種音樂文化融合程度越發明顯,一般來說,俄羅斯音樂的風格并不受中國喜歡,主要是他們音樂的和聲編排、器樂編排,對我們影響很大,尤其是近些年來的音樂文化節目,比如電視類音樂選秀節目,對我們的影響很大。在節目當中,許多音樂作品的重新編排,讓人耳目一新。我國也吸取了這種特點。反過來說,我國音樂的原創性特點,對俄羅斯有促進作用。尤其是民族性原生態歌曲的創作,俄羅斯的音樂在這方面十分缺失,但現在他們也越來越關注這些。
綜上所述,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總體向前發展?,F階段,我國音樂數量豐富,特點鮮明,俄羅斯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其自身的文化內涵,這些都是藝術創作和藝術表演取之不盡的寶藏。隨著音樂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這種交流呈現出一種融合的態勢,融合以后又深深扎根于民間,汲取民間的養分,反過來滋養音樂。這種共生共融的關系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發展??傊?,現階段兩國音樂文化交流呈現出繼續深化的特點。這對于兩國文化合作無疑是有好處的。
[1]王聯.世界民族主義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8-80.
[2]洛秦.世界音樂人文敘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101-103.
[3]王域平.世紀之交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音樂,2001(2):30-32.
[4]李聰.中國手風琴的多元化發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7:44-48.
本文為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課題《現階段中俄音樂文化交流特點研究——以黑龍江地區為例》課題論文(項目編號:2016B037),黑河學院青年科研拔尖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