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邵
(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湖南 長沙 410100)
關于器樂演奏中的肢體表演研究
容 邵
(長沙師范學院音樂舞蹈系,湖南 長沙 410100)
器樂演奏是一種二度創作的形式,它是演奏者對音樂作品的另一種詮釋。在當今社會中,由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強烈。由于每個人的欣賞水平不同,所以欣賞的要求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在古典音樂時期,器樂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因此,往往難以滿足人們的視聽要求。在器樂表演中,恰當的肢體表演可以和音樂旋律的變化相互配合,具有重大的意義。本文對器樂演奏中的肢體表演進行了探究。
器樂演奏;肢體表演;研究
器樂演奏是演奏者對音樂作品進行的二度創作。歐洲中世紀社會到文藝復興時期,聲樂一直處于主導的地位。到了巴洛克時期,器樂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而在古典主義時期,器樂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卡爾·達爾豪斯曾經指出,器樂的表現形式比較少,所以它是一種難得的藝術。目前,現代器樂演奏的形式多樣化,通過肢體表演可以豐富器樂演奏的形式,而且增強器樂演奏的表現力,進而可以增加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肢體語言是信息的發送者通過多種表現形式,比如神態、動作等,傳遞給信息接受者的視覺,然后再刺激信息接受者的大腦,通過這種積極的反應,可以實現交流信息的目的。古人在創造樂的過程中,認為詩樂舞不可分割,因此,將詩樂舞作為一種綜合的表現形式。《樂記》中,樂的形式特征被概括為“黃鐘大呂弦歌干揚”。再追溯到遠古,《尚書·益稷》中寫到“戛擊鳴球,搏拊琴瑟以詠”通過這些文字,我們可以看到虞舜時代關于“樂”的表演形態的有關信息。再如,在《毛詩序》中記載道:“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從中可以看出,古代人民想要表達自己的感情,往往會通過多種綜合表現形式來表達。
人們都有自己的肢體語言,而肢體表演是在肢體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升華,它和人的內在心理體驗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表演者在表演時,要將自身的肢體動作和音樂進行充分融合,從而讓觀眾感受到音樂的張力。表演者在表演的過程中,采用了一種動態表演的形式,這種形式是從生活中加以提煉,經過美化形成。通過進行生動而且富有表現力的動作,展示豐富的臉部表情,演奏者的內心感情也完全流露出來,它不被音樂所約束,而且可以使單純的音樂更加立體化,更加具有表現力,直接讓觀眾感受到表現力,增強演奏的效果。
在音樂活動中,音樂表演是一個重要的環節,指揮家、歌唱家依據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對樂曲進行詮釋,從而可以給觀眾呈現一種全新的視聽感受。所以,在音樂表演中,表演者可以對音樂活動進行再創造。對于聽眾來說,表演可以讓觀眾更好地理解音樂的內容,可以了解表演者想要展示的重點,另外,由于不同音樂作品的演奏風格、流派等都不同,因此,不同的肢體動作可以加深觀眾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音樂表演隸屬于音樂美創造的范疇,而在音樂美學的研究中,音樂美的創造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表演者通過肢體動作的表演,拉近了和觀眾之間的距離。
在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時期,聲樂藝術長期處于一種壟斷的地位,器樂幾乎得不到發展。而到了巴洛克時期,器樂音樂得到了發展,并取得了和聲樂同等的地位,古典主義時代,器樂音樂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
巴洛克音樂得到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形成了多種類型的器樂體裁,比如大協奏曲、組曲、歌劇序曲等。而且,作曲家們已經可以脫離歌詞進行創作,所以,進入了純音樂創造的時代,這就大大推動了古典時期器樂的繁榮。在古典主義時期,占統治地位的音樂是主調音樂,復調音樂的地位逐漸下滑。在音樂表現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就是旋律和和聲。古典主義重視清晰的音樂語言以及規整的風格結構,這和巴洛克時代的音樂表現形式不同,巴洛克時代的音樂大多重視具有多變的旋律,而且多加變奏。而在古典音樂中,一個重要的音樂題材為奏鳴曲式,它充滿著辯證思維,被眾多的音樂家所喜愛,而且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探索。
在這個時期,器樂的表演形式主要是獨奏以及多種類型的重奏。對于重奏來說,主要是由交響樂隊和弦樂重奏作為主流。交響樂隊大約在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形成,它是一種大型的管弦樂隊,其最開始在歐洲流行,后來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廣。通常來說,交響樂隊可以包括四組樂器,一是弦樂組、二是木管組、三是銅管組、四是打擊樂組。另外,在交響樂隊中,還經常能夠看到豎琴。同時,在很多演奏中,為了增強表演的效果,還需要加上鋼琴、木琴等樂器,為了豐富音樂的表現形式,也可以運用多種民族樂器。而對于弦樂四重奏來說,它主要是將四把弦樂器進行組合,它是一種室內音樂的表現形式。它的構成部分是: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這種方式受到很多觀眾的歡迎。
在音樂表演中,器樂演奏是一種重要的形式,發展到現在,器樂演奏的形式也日益多樣化,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大膽將多種樂器進行組合,從而出現了很多種樂器組合的模式。2001年,女子十二樂坊成立,同年,在北京舉辦了她們的第一場專場演唱會,她們塑造的是一種民樂的表現形式,很多人認為民樂的形勢不容樂觀,但是,女子十二樂坊逐漸在各大舞臺開展演出。她們在民族器樂的基礎上,增加了很多現代音樂的元素,充分展現了民族音樂的特征,同時,也展現出世界音樂的風格,從而展示出了更好的舞臺效果,在表演的過程中,還將高科技的聲、光、舞美等作為輔助性的手段,給人帶來多重的視覺和聽覺享受。因此,這種方式也成為一種市場化的發展趨勢,它轉變了傳統的靜態表演的模式,將傳統的器樂合奏作為基礎,并加上舞臺表演的因素,輔之以時尚的服裝和完美的化妝等,給人帶來一種新的審美效果,并弘揚了中國民樂的精神。
同樣,在1970 年,加拿大銅管五重奏團在加拿大成立,他們的表演別具一格,而且比較夸張,帶給人一種幽默感,豐富了銅管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演奏的過程中,為了符合曲子的需要,表演人員會做出豐富的肢體動作,帶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將觀眾帶入其中,他們將銅管樂發揚光大,轉變了傳統古板的方式,使銅管五重奏的表演形式也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一)研究樂譜,把握好作品中的每一個要素
在器樂演奏的過程中,要保證肢體表演的合理性,保證其能夠符合人們的接受水平,要遵循恰如其分的審美規律。對于表演者來說,他們要具有極強的音樂感和節奏感,從而才能在舞臺上表現出一種動感,他們要對樂譜進行認真地研究。演奏者要想更好地實現對作品的再創造,就要認真研究樂譜,然后再加入自己的元素,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特色。樂譜中凝結著作曲家深切的思想感情,是重要的藝術成果。所以這就要求表演者要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若只是大概了解,則不能掌握作品的精髓。
在任何的音樂作品中,每一個音樂要素都有其自身的含義,因此,不能忽略一些具體的細節。比如樂譜上的力度、分句、特殊符號等,這都是作曲家精心設計的,只有通過它們才能完整詮釋作品的含義。因此,要把握好每一個音樂要素,關注細節。
(二)研究音樂作品的風格
表演者不僅要深入研究樂譜的形式,還要對作品的音樂風格進行深入的了解。不同的音樂作品具有不同的風格,比如民族風格、時代風格、樂派風格等,這都需要表演者深度挖掘。優秀的表演家能夠準確把握作品的精髓,不僅僅只是從形式上進行處理,更是從創作的背景、文化內涵中發掘作品的深層含義,從而獲得更加深刻的感受。但是,由于時代的不同,再加上個人感悟能力的限制,幾乎很難去完全把握音樂作品的風格。因此,需要表演者盡量去挖掘深層次的含義,從而可以貼近最初的風格。
就加拿大銅管五重奏演出的《天鵝之死》來說,在最開始的部分,伴奏樂器為小號、圓號、長號,然后主角大號進場,其方式是大跳的方式,然后再開始主旋律。伴奏聲部可以做出諸如搖頭的動作,增強舞臺的表現力。在天鵝受傷之后,大號演奏者也倒在地上,音樂此時被中斷,長號演奏者作為老者幫助大號演奏者療傷,此時的旋律比較憂傷,接下來講述的是天鵝的戀情。對方是圓號的扮演著,旋律充滿著浪漫的氣質,大號和圓號的扮演著需要表達對對方的愛慕之情。然后是一段歡慶的場面,速度更加歡快,長號作為一個丑角而引起觀眾哈哈大笑。最后一段,需要展示樂曲的主題。長號扮演惡人。天鵝即大號的扮演著躺在舞臺上,其他人想要喚醒天鵝,但是沒有回應。結尾大家共同演奏了《法國序曲》,天鵝才醒來,結尾是一段優美而又詼諧的旋律。
在音樂表演中,器樂演奏是一種重要的形式,器樂表演的發展由來已久,發展到現在,器樂演奏的形式也日益多樣化,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大膽將多種樂器進行組合,從而出現了很多種樂器組合的模式。現代器樂演奏的形式日益多樣化,通過肢體表演可以豐富器樂演奏的形式,而且增強器樂演奏的表現力,進而增加音樂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要想增強肢體語言的表現力,演奏者就要研究樂譜,把握好作品中的每一個要素;還要研究音樂作品的風格,從而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精髓。但是,器樂表演也要依據具體的作品,根據場合來確定,不能由于過度追求肢體的表現力而忽略了音樂本身的美。
[1]郭樂.淺談高校器樂演奏教學中肢體語言的重要性[J].戲劇之家,2015(01):49+51.
[2]陳萌.淺談大提琴演奏中的肢體語言[J].藝術教育,2016(08):118-119.
[3]雷華.淺談器樂演奏中的“手、眼、身、法、步”[J].藝術評論,2012(02):95-97.
[4]楊夢娜.肢體運用在二胡演奏中的的作用及其方法[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9):191-193.
長沙師范學院2015年度院級科研項目(項目編號:XYYB20153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