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的理論異質辨析

2017-01-28 04:32:58范永康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7年6期

范永康

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的理論異質辨析

范永康*

文學政治學已經成為當代中西文論中的學術熱點之一,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合流而非同質,其差異主要表現在4個層面:就歷史生成來說,西方文學政治學的形成路線是“去政治化→政治化”,中國文學政治學的構建歷程為“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在哲學基礎層面,中國建基于馬克思主義,西方歸屬于后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內涵層面,中西有宏觀政治與微觀政治之別;在文學觀念層面,就其主流而言,西方是去審美化的,中國則是審美化的。兩相比較之后,可以發現,中國文學政治學經過了一個完整的“正—反—合”邏輯鏈條的歷練,顯然更加合理。文章最后指出,有必要建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但須堅持三項理論原則:審美優先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價值范導原則。

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 理論異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西文論在“向外轉”的大潮中呈現出合流之勢,文學、文學理論與政治之間的關系問題成為一個持續升溫的學術熱點。但是,合流并非同質:嚴昭柱、閻國忠、陸貴山、錢中文、童慶炳、王元驤、曾永成、朱曉進、劉鋒杰等學者立足于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文學實踐、文學經驗和文論史實,建構了初具規模的中國特色文學政治學的話語體系;詹姆遜、伊格爾頓、斯圖亞特·霍爾、托尼·本尼特、凱特·米利特、朱迪斯·巴特勒、薩義德、斯皮瓦克、格林布萊特、琳達·哈琴、德勒茲、布爾迪厄、齊澤克、朗西埃等眾多西方學人則適時地應對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革命的歷史情境,全面地實現了西方文論的政治轉向,創構出一套迥異的后現代文化政治詩學體系。需要追問的是: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為什么會呈現出不同的樣貌?其歷史生成、哲學基礎、政治內涵、文學觀念分別具有怎樣的差異?以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為比照,如何更好地建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

一、歷史生成:政治化與再政治化

概括地說,西方文論是歷經半個世紀的文學“內部研究”之后轉向政治化的,中國文論則是在經歷了一段對大半個世紀政治化文論的批判和反思之后再政治化的,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是基于不同的歷史與邏輯而生成和展開的。

1917年前后,俄國形式主義主張研究文學的內部規律,帶有鮮明的去政治化、去社會化、去歷史化的理論旨趣,英美新批評、結構主義等理論流派對此“新傳統”加以發揚光大,竟至主宰了20世紀中葉的文壇。爆發于1968年的一場席卷歐美世界、危及資本主義社會的學生運動,伴隨著反戰、反核、反殖民運動、女權運動、民權運動等“新社會運動”的推波助瀾,中斷了這一歷史進程。“在20世紀60年代,一批激進的知識分子和活動家經歷了他們相信是與現代社會與文化的一種決定性斷裂,他們成為第一批主要的后現代理論家。這些理論家相信隨著反對越南戰爭以及帝國主義、種族主義、性別歧視和資本主義整體這個新的社會運動的到來出現了重大的歷史變化,他們要求革命以及一種全新的社會秩序。”①斯蒂文·貝斯特、道格拉斯·凱爾納:《后現代轉向》,陳剛等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頁。這些后現代理論家包括拉康、福柯、德里達、羅蘭·巴特、利奧塔、鮑德里亞、德勒茲、瓜塔里、詹姆遜等,其理論“孵化出了大量的、多樣的實踐部落,或者說理論化的實踐,它們對自己的課題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同時又代表了至少在文化領域中政治行動的激進形式。那些集中討論性別和性的激進理論和實踐以及那些試圖解構歐洲中心主義和種族中心主義的人尤其是如此”。②拉曼·塞爾登等:《當代文學理論導讀》,劉象愚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9頁。于是,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后精神分析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等“向外轉”的政治化、歷史化、社會化的文學理論廣泛興起。誠如希利斯·米勒所言,到了20世紀后半葉,“文學研究的中心有了一個重大轉移,由文學‘內在的’修辭學研究轉向了文學‘外在的’關系研究,并且開始研究文學在心理學、歷史或社會學語境中的位置”,③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構主義》,郭英劍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第216頁。文學理論也成為政治干預和社會抗爭的重要戰線,“而今我們可以問心無愧地回到更富于同情心和人情味的工作中來,論述權力、歷史、意識形態、文學研究的‘慣例’,階級斗爭,婦女受壓迫的問題,男人女人在社會上的真實生活情況及其在文學中的‘反映’”。④拉爾夫·科恩:《文學理論的未來》,程錫麟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第122頁。

在20世紀前半期,正當西方文論醉心于文學的內部研究之際,中國文論則在“啟蒙”“革命”“救亡”“解放”等歷史語境中,義無反顧地從“象牙之塔”走向了“十字街頭”,隨著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傳播,又經過左翼文論的積淀,最終誕生了以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范本的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失誤在于,“文革”十年片面地將此政治化邏輯演繹到極致,使得文學直接淪為政治的婢女、專政的工具。不過,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取代“以階級斗爭為綱”而成為新的政治路線,中國歷史跨入了“新時期”。《上海文學》1979年第4期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為文藝正名——駁“文藝是階級斗爭的工具”說》,獲得了廣泛響應。鄧小平在《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1979年10月30日)中明確指出:“不繼續提文藝從屬于政治這樣的口號,因為這個口號容易成為對文藝橫加干涉的理論根據,長期的實踐證明它對文藝的發展利少害多。”⑤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5頁。1980年7月26日的《人民日報》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認為“這個口號概括了文藝工作的總任務和根本目的,它包括了為政治服務,但比孤立地提為政治服務更全面,更科學。它不僅能更完整地反映社會主義時代對文藝的歷史要求,而且更符合文藝規律”。①人民日報社:《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人民日報》1980年7月26日。20世紀80年代的文論主流是“向內轉”和“去政治化”,文學主體論、文學形式論、文學本體論、文學審美論得到深入探究,創作界出現了“純文學”和“通俗文學”熱。但是,“隨著文學‘去政治化’態勢的發展及其極端化,文學被剝離出‘政治文化’的維度,文學不僅疏離了政治,而且也疏離了現實。也正是在文學及其理論批評的這種‘去政治化’的流變態勢之中,轉型時期的中國文學思潮存有著以下相關走向,亦即其一,走向神秘、夢幻和玄學化;其二,走向瑣屑;其三,走向粗鄙與‘私人化’;其四,走向‘歷史’與‘本事遷移’;其五,走向‘隨感’;其六,走向形式與‘語言的迷宮’;其七,走向‘后現代’與‘大眾性’,等等”。②楊春忠:《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史論》,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第320頁。因此,20世紀90年代之后,文學的“再政治化”思潮便勃然興起。基于主流政治文化的立場,陸貴山指出:“重構文藝的政治維度,弘揚文藝的政治功能,可以有利于改善和優化當代中國的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有利于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和促進政治生活的民主化進程,有利于改善和優化文藝的意識形態性,有利于弘揚文藝的批判精神,從而有利于增強和提高中國學術的剛性、勇氣和銳氣,同時有利于積極回應、追尋和跟進世界范圍內‘文化轉向’后注重和強調文學的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屬性的文化潮流和學術趨向。”③陸貴山:《重構文學的政治維度》,《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

可見,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產生的歷史進程和邏輯進路具有明顯的差異:西方文學政治學的形成路線是“內部研究→外部研究”“去政治化→政治化”;中國文學政治學的構建歷程為“外部研究→內部研究→外部研究”“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經過了一個完整的“正—反—合”邏輯鏈條的歷練。這種差異必然會給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的哲學基礎、政治內涵和文學觀念烙上鮮明的印記。

二、哲學基礎:馬克思主義與后馬克思主義

總體而言,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屬于后現代文化政治詩學,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屬于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其理論屬性和理論形態何以有如此重大的區別呢?這不能不到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之根基的哲學基礎上去尋求答案。質言之,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的哲學基礎則是后馬克思主義。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正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啟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新篇章。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是關于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后者又反作用于前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框架中,屬于上層建筑的文藝必然具有政治性和意識形態性:“馬克思主義在本性上就與文藝政治學結下了不解之緣。隨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逐步成為社會政治革命的領導者,特別是在執掌政權成為國家的統治階級之后,從政治的立場和角度審視、看待和處理文藝問題,也就愈來愈重要。”①曾永成:《文藝政治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7頁。毛澤東正是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為文藝與政治的關系定下基調的:由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所以,“文藝是從屬于政治的,但又反轉來給予偉大的影響于政治”。②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6、847頁。“革命文藝”需要更好地協助“革命工作”,“借以打倒我們民族的敵人,完成民族解放的任務”。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6、847頁。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藝仍然具有意識形態性:“文藝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新聞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關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同各種妨害四個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斗爭。”④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09頁。在文藝學界,面對一段時期的文學去政治化的思潮,吳元邁聲稱:“文藝是意識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文藝的重要命題,也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其他一切文藝理論的重要分水嶺。”⑤吳元邁:《關于文藝的非意識形態化》,《文藝爭鳴》1987年第4期。嚴昭柱強調說:“我們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文藝新的美學精神,是社會主義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特殊體現。它作為一種美學精神固然有美學的特殊規定性,但它既是與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根本一致的,又是與上層建筑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相互協調、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一句話,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社會主義文藝新的美學精神的靈魂。”⑥嚴昭柱:《文藝中的政治與美學》,《文藝研究》1989年第6期。新世紀以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文化意識形態的攻勢,2009年出版發行的“馬工程”《文學理論》教材表明,馬克思主義文藝意識形態又一次升級為中國國家治理中頂層設計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之一。總之,只有抓住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掌握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決定社會主義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這一原理,才能透析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的理論特質。

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蓬勃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代西方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危機”。如果說,1968年歐洲運動的精神領袖是“3M”(馬克思、毛澤東、馬爾庫塞),那么,隨著這場激進政治運動的迅速失敗,“撒切爾主義”和里根政府等右翼政治力量主導局面,加上蘇東劇變,拉康、德里達、福柯等后結構主義哲學家遂成為時代的新寵,而“馬克思主義在西方普遍被視為一種聲譽掃地的思想體系,背負著威權主義與極權主義的負擔,而威權主義和極權主義并不符合當前對(在理論和政治上)文化多元主義和自由主義的信奉”。⑦斯圖亞特·西姆:《后馬克思主義思想史》,呂增奎、陳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頁。“意識形態終結論”“歷史終結論”甚囂塵上,拉克勞和墨菲開啟的后馬克思主義思潮應運而生,其要旨在于運用后結構主義哲學原理——反基礎主義、反本質主義、反中心主義、反理性主義——來解構傳統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解構馬克思主義的總體性概念、經濟決定論和無產階級革命論,并以此為基礎來“重構馬克思主義”。受解構主義和語言唯心主義思想的影響,“‘后馬克思主義’是這樣一種理論視角,它把歷史、文化、社會和政治都當成不可還原的‘話語性的’東西”,①保羅·鮑曼:《后馬克思主義與文化研究》,黃曉武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頁。在他們看來,“社會”不再遵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必然性規律,轉而服從充滿偶然性、非確定性的“話語建構”和“接合”邏輯,“因此我們必須把社會開放性看成是構造的基礎或存在的‘否定性本質’,把各種不同的‘社會秩序’看成是不穩定的或根本上不可馴化的差異領域”。②恩斯特·拉克勞、查特爾·墨菲:《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的策略》,尹樹廣、鑒傳今譯,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03頁。從而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抗爭寄希望于女權運動、黑人運動、學生運動、生態運動、同性戀運動、宗教運動、種族運動等形形色色的新社會運動。文化研究、女權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后精神分析主義等后現代文論流派雖然都沾溉了馬克思的恩澤,卻大多落入后馬克思主義的窠臼,在無力打碎資本主義國家統治機器的歷史背景下,在后結構主義和語言唯心主義的哲學基礎上,做一些各自為營的文化政治層面的反抗。

三、政治內涵:宏觀政治與微觀政治

正因為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的哲學基礎有馬克思主義與后馬克思主義的區別,其政治內涵也必然會體現出宏觀政治與微觀政治的重大差異。

作為現代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文藝政治學之范本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將“政治”鎖定在“宏觀政治”的層面上:“我們所說的文藝服從于政治,這政治是指階級的政治、群眾的政治,不是所謂少數政治家的政治。政治,不論革命的和反革命的,都是階級對階級的斗爭,不是少數個人的行為。”③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866頁。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時期,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審時度勢,主張不繼續提“文藝服從于政治”的口號,但他又強調,“文藝是不可能脫離政治的。任何進步的、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不能不考慮作品的社會影響,不能不考慮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黨的利益。培養社會主義新人就是政治”。④鄧小平:《目前的形勢和任務》,《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56頁。文藝固然不必去從屬于狹隘的階級政治或黨派政治,但是必須有益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益于培育社會主義新人,“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新口號實即包含了文藝為這種“宏觀政治”(社會主義政治)服務的意思。在美學和文藝學界,中國學者從自身專業的角度將這種宏觀的社會主義政治又加以創造性的理解和發揮。如陸貴山提出的“好的文學”與“好的政治”相互協作的觀點就極具啟發性。他認為“社會主義政治”是一種“好的政治”:“我們所倡導和追尋的人民的、民主的、開明的、清廉的、公正的、穩定的、和諧的,為大多數人的自由、幸福和解放服務的政治是美好的、溫暖的和親善的。”“好的文學”一方面應當與“好的政治”攜手合作、雙向互動,使社會、人生和文學朝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也應當對“壞的政治”,即腐敗的、專橫的、黑暗的、齷齪的、丑惡的、非人的政治,進行正義的訴訟和詩意的裁判。①陸貴山:《重構文學的政治維度》,《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3期。徐岱提出的藝術的“元政治”概念也頗有道理,他指出,藝術與政治的關系應該深入元政治層面來理解,元政治是對以個體存在為本色的人類生命的關愛與尊重,體現的是其作為藝術的審美實踐的倫理祈求,“在元政治語境里,‘政治作為對人類同胞真正富有人性的關懷’,是以‘人權’為基礎的對‘至善’原則的捍衛,強調的是超越身份、種族、性別的普遍利益”。②徐岱:《基礎詩學:后形而上學藝術原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78頁。劉鋒杰在其創構的文學政治學新體系中,對政治內涵做出了頗為精細的劃分。他認為,就政治內涵的邏輯展開來看,政治包括3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是最高層,政治指的是政治理念,即政治的一切其他活動所可能包含的那個精神的東西。”“第二個是中間層,政治指的是國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國家的各項制度設定,如政黨制度、議會制度、新聞出版制度等。”“第三個是最低層,即通常所說的方針政策及其執行,它是對政治制度的具體落實,完成政治制度交給的各項具體任務。”由此出發,他指出,“文學與政治的關聯,不應是制度層面、政策層面的,而應是理念層面的”。③劉鋒杰:《文學想象中的“政治”及其超越性》,《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其原因在于,理念層面的政治總屬于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政治”,而文學的價值關懷也必然包含著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想象。以上可知,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的政治內涵已經突破狹隘的階級政治而上升到政治價值、政治倫理、政治哲學等更加宏觀的層面上了。

由于1968年最后一次宏觀政治革命的失敗,被一再壓制的西方左翼難以擺脫一種理想的幻滅感。在后現代反基礎主義哲學的蠱惑下,他們對“理性”“真理”“知識”“實在”“善”“正義”產生了懷疑,認為“所有這些基礎性的概念,在其根本上必須被看作相對的,是相對于特定的概念范式、理論框架、模式、生活方式、社會或文化而存在的”,④王治河:《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84頁。一切都被視為建構的、相對的、無本質的、不確定的,“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在政治學方面,“米歇爾·福柯迅速地取代卡爾·馬克思而成為政治理論的高級代表”。⑤特里·伊格爾頓:《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28頁。在福柯看來,應該避免“把權力局限于國家機器,把它看成是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主要的、特權的、甚至是唯一的權力工具。在現實中,權力的實施走得要更遠,穿越更加細微的管道,而且更雄心勃勃,因為每一個單獨的個人都擁有一定的權力,因此也能成為傳播更廣泛的權力的負載工具”。⑥米歇爾·福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嚴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8、178頁。福柯的政治觀不是階級政治或黨派政治,而是他的“微觀權力”觀,“在一定社會內的一系列勢力之間的關系構成了政治”,“如果說‘一切都是政治的’,就是強調這種勢力關系的無所不在,以及為政治領域所固有”。⑦米歇爾·福柯:《權力的眼睛:福柯訪談錄》,嚴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8、178頁。正是在他的影響下,“后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一個重要取向就是拒斥總體化的同源性的基礎性權力,轉而尋求一種異質性權力概念,這一觀念的現實結果便是對趨向于日常生活的微觀政治的關注與倡導。差異政治、欲望政治、身體政治、族群認同政治、性政治、邊緣政治、文化政治等等,都是后現代的微觀政治的不同表現形式”。①周凡:《后馬克思主義導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第313頁。在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機器面前,眾多左翼知識分子強化了“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文化革命的邏輯,沉迷于微觀政治層面的抗爭,卻忽略了經典馬克思主義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宏觀構架來透視階級政治實質的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簡單地將“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的深刻觀點斥為“經濟決定論”,進而回避、遺忘乃至放棄了消滅私有制,實現人類徹底解放,最終實現“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宏大政治理想。

四、文學觀念:審美化與去審美化

如前所述,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的形成路線是“去政治化→政治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的建構歷程為“政治化→去政治化→再政治化”,經過了一個完整的“正—反—合”邏輯鏈條的歷練,因此,就其主流而言,西方文學政治學是“去審美化”的,中國文學政治學則是“審美化”的。

在文論被全面政治化的風暴襲來之前,現代西方走的是精英主義、審美主義、人文主義的路線,文學與非文學有著明顯的區別,它是有文學性的、虛構的、想象的、天才的、富于詩意的,在阿諾德等人看來,甚至可以歸結為審美和倫理的最高成就。這種大寫的“文學”在1968年“五月事件”之后,遭到了女性主義、后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文化唯物主義、后馬克思主義以及同性戀和“酷兒”理論的強烈攻擊,他們“通過暴露大寫‘文學’和‘西方經典’的不公正和意識形態性,解構了它們”。②彼得·威德森:《現代西方文學觀念簡史》,錢競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70頁。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再是文學的文學性,而是其非文學性,即社會性、政治性、批判性、反思性和公共性。卡勒指出,當代西方文論“沒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文學和非文學作品的區別上。理論家們把文學作為一個歷史的和意識形態的范疇去考慮,考慮它的社會的和政治的功能,人們一直認為文學應該具備這樣的功能”。③喬納森·卡勒:《文學理論入門》,李平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年,第38頁。伊格爾頓的觀點極具代表性,他認為,“在性質上屬于被斷定為美的”,“具有確定不變之價值的作品,以某些共同的內在特性”的“文學”其實并不存在,“任何東西都能夠成為文學,而任何一種被視為不可改變的和毫無疑問的文學——例如莎士比亞——又都能夠不再成為文學。任何這樣一種信念,即以為文學研究就是研究一個穩定、明確的實體,一如昆蟲學是研究各種昆蟲,都可以作為妄想而加以拋棄”。④特里·伊格爾頓:《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第10、206頁。在他看來,同樣也不存在純粹的“文學理論”,“文學理論實在不過是種種社會意識形態的一個分支,根本就沒有任何統一性或同一性而使它可以充分地區別于哲學、語言學、心理學或文化和社會思想”。⑤特里·伊格爾頓:《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第10、206頁。所以,伊格爾頓呼吁,真正值得研究的是文學觀念和文學理論背后的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領域。托尼·本尼特直白地說,要“在審美之外構建一種話語空間”,要將“文學”視為“文本的使用和產生效果的歷史特定和制度地組織的領域”,要研究建構文學活動的話語實踐、機制/制度、權力關系和意識形態,“將文學歷史地、制度地理論化,是要使其浸染更加具體的存在,而不是從任何審美觀中獲取的,因而,也會使文學政治問題以一種更加具體特定的方式來提出”。①托尼·本尼特:《文學之外》,強東紅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0頁。這種“去審美化”的論調在美學界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現,如丹托和迪基的“藝術界”“藝術體制”理論,就反對傳統美學所認定的“藝術品”與“非藝術品”之間具有本質性區別的觀點,轉而關注建構“藝術品”的機構與體制。一位學者對此總結道:“20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藝術哲學日趨離開藝術本體論而轉向藝術品資格問題,傳統美學中以藝術品本體為中心的內結構分析思路也相應地轉向為對藝術品資格與其外在歷史文化語境之間關系的外結構剖析。”②殷曼楟:《“藝術界”理論建構及其現代意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第64頁。可見,西方文論的“向外轉”和“政治化”總體上是以犧牲“審美”為代價的。

而中國新時期文藝學恰恰是從對全面政治化、去審美化的極左文論的批判與反思開始的。鄧小平指出:“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不是發號施令,不是要求文學藝術從屬于臨時的、具體的、直接的政治任務,而是根據文學藝術的特征和發展規律,幫助文藝工作者獲得條件來不斷繁榮文學藝術事業,提高文學藝術水平,創作出無愧于我們偉大人民、偉大時代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和表演藝術成果。”③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詞》,《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13頁。可以說,尊重和遵循文藝自身的特征與規律成為時代的共識,“在整個80年代,蔣孔陽、李澤厚、錢中文、王向峰、孫子威、胡經之、王元驤、童慶炳、杜書瀛、陳傳才、暢廣元、王先霈等文學理論界的學者都力圖從‘審美’這一視角立論,力圖給文學一個新的界說”。④童慶炳:《新時期文學審美特征論及其意義》,《文學評論》2006年第1期。“美是藝術的基本屬性”“文學的特征是情感性”“文學反映具有審美價值的生活”“文學是人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等一系列觀念得以確立和深化。當一部分學者將文學本質限定在語言性、形式性、情感性、主體性、超越性等狹隘的審美性之際,錢中文、童慶炳、王元驤等人在對之進行批判和融合的基礎上,鮮明地提出了“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的文學觀念。“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是對建基于認識論和反映論基礎上的文學上層建筑論、文學意識形態論,以及建基于形式論和主體論基礎上的文學形式論、文學主體論等二元對立文學觀念的一次比較成功的綜合和超越,也極大地推進了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的發展。在文學審美意識形態論的論域中,文學觀念的邏輯起點不是上層建筑或意識形態,而是審美意識,⑤錢中文:《論文學審美意識形態的邏輯起點及其歷史生成》,《文學評論》2007年第1期。由此確保了文學的審美獨立性;而在馬克思主義界定的以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為框架的社會結構中,文學又不可能絕緣于經濟、政治和文化,必然對哲學、政治、道德、宗教、法律、社會、歷史產生巨大的涵攝力和“溶解力”。其中,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得到了較為妥當的處理,即文學作為一種審美意識形態,與哲學意識形態、政治意識形態、法律意識形態、道德意識形態等諸種意識形態之間并沒有強制性的從屬關系,當然,它們在整體的社會結構中不可能不發生聯系,但又有相對的獨立性,擁有各自的特點和規律。應該承認,“‘審美意識形態’論,是一個時代學人根據時代要求提出的集體理論創新。它是對于‘文革’的文學政治工具論的反撥和批判。它超越了長期統治文論界的給文藝創作和文學批評帶來公式主義的‘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口號,但它的立場仍然在馬克思主義上面”。①童慶炳:《怎樣理解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態”?》,《中國大學教學》2004年第1期。

五、建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

通過上文對當代中西文學政治學的歷史生成、哲學基礎、政治內涵、文學觀念等層面的簡要對比,可以發現,當代西方文學政治學固然在微觀政治或文化政治層面做出了深層開拓,但在突出文學和文學理論對資本主義政治的反抗性的同時,則從現代時期的“審美化”極端走向了后現代時期的“去審美化”極端,這實際上是在重彈“文藝從屬于政治”或“文學工具論”的老調。反之,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是從反思與批判“文藝服務于政治”“文學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等階級論、工具論的文學觀念起步的,它是在“社會主義政治”得以鞏固和發展的前提下,在充分借鑒、吸收以康德為代表的西方審美文論和中國古代審美理論,以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美的規律”“藝術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美學觀點和歷史觀點”等美學思想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創新的成果,既堅守住文學藝術的審美規律,又突出了文藝對社會現實的介入和對意識形態的導向功能。當前,身處“后理論時期”的部分西方學者顯然已經意識到后現代政治化文論的“反文學”“反審美”的弊端,又主張重新關注“文學藝術的特殊性質”,呼吁“在文學中重新奠定文學性根基”。②拉曼·塞爾登等:《當代文學理論導讀》,第329頁。就此而言,經過了一個完整的“正—反—合”邏輯歷練的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已經走到西方的前面去了,我們完全有理由、有資格建立起中國文學政治學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

當然,由于社會主義中國所歷經的特殊的艱難歷程和所面臨的復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包括文學在內的文化一直被視為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思想戰線,而且,依據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從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或政治的角度來看待文藝的性質、特點、功能與規律,既成就了中國文學政治學的特質,也造成了其建構學科意識、回歸專業本位的困局。譬如,有的學者正是從這一理論立場出發,忽視了錢中文、童慶炳、王元驤等人提出的審美意識形態論中所包含的對文學與政治、審美與意識形態之關系的創新性處理,而指責其“去政治化”之失。事實上,長期以來,中國文學政治學的學科身份主要隸屬于政治學而非文藝學,如何回歸學科本位,如何建構和完善自身獨特的研究對象、概念范疇、理論原則和知識體系,這才是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要想取得重大突破所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全面地建構起一套中國文學政治學的知識體系顯然不是本文所能承擔的任務,在文章的最后,筆者僅就建構和完善真正能夠回歸文藝學學科本位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的理論原則略陳己見,以求教于方家,即審美優先原則、以人為本原則、價值范導原則。

第一,審美優先原則。不同于反文學、反審美的西方后現代文化政治詩學,我們應當將審美性確立為文學最核心的屬性,確定為文學區別于其他意識形式的立身之本,而審美性的四大核心要素就是無功利性、情感性、意象性、修辭性。常識告訴我們,文學不可能不包含社會、歷史、思想、道德、政治、法律、宗教、哲學等內容性因素,但這些內容性因素必然會被創作主體進行無功利化(距離化)、情感化、意象化、修辭化,最終以陌生化、詩意化、審美化的方式呈現出來。根據這一審美優先原則,文學政治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進入文學文本的審美政治,即被創作主體進行無功利化(距離化)、情感化、意象化、修辭化了的政治。那么,文本之外的現實政治是不是就無需顧及了呢?也不是。將審美政治與現實政治加以比照研究,恰恰是文學政治學大有可為之所在。審美政治是如何拉開與現實政治之間的距離的?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段和修辭手法?展示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個性和政治情懷?體現了作者乃至人民大眾怎樣的審美理想?對現實政治進行了怎樣的批判和超越?對諸如此類問題的求索才真正屬于美學或文藝學層面的、專業性的、學術性的研究,由此方能擺脫長期以來用現實政治去審視和批判作家作品的政治學研究的套路,從而建立起一種“從文學的審美性出發并重視文學的政治性的新的文學政治學模式”。①劉鋒杰等:《文學政治學的創構:百年來文學與政治關系論爭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386頁。

第二,以人為本原則。在當代西方文論鼓吹“人的死亡”“作者的死亡”“文學的死亡”之際,中國大力倡導的則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主義政治學和美學思想。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②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月報》2004年第5期。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學既準確又科學的闡釋,因為“在價值論上,馬克思把人作為最高目的,將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發展作為其全部理論始終如一的鮮明主題和價值指向”。③陳尚偉:《馬克思哲學中的“以人為本”研究》,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第67頁。以人為本思想對當代中國文學政治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有助于我們突破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框架下的以意識形態或政治學為本位的文學政治學,而統一到美學和文藝學的人學立場上來,這顯然更加切近文學的本體。文學是審美的人學,以人是目的為其價值旨歸,“所以文藝的價值與人的目的就有著一種內在的對應和同構的關系,這里無不關涉到對于‘人是什么’和‘人應如何’的理解”。④王元驤:《論美與人的生存》,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第52頁。社會主義政治學的以人為本與文藝的人是目的正相契合,兩者最終在價值論層面上統一起來,也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具備了普遍性的理論品格。

第三,價值范導原則。消解崇高、棄絕理想、解構宏大敘述、宣揚價值中立是當代西方后現代文化政治詩學的致命缺陷,與此相反,中國文學政治學恰恰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其政治的和美學的核心理念,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①章太炎:《章太炎演說教育》,原載《時報》1916年8月6日,引自湯志鈞:《章太炎年譜長編》,第537頁。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國文藝評論》2016年第12期。價值是一個揭示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關系范疇,價值從來就不是中立的,它必然體現出人的目的、需要、理想、愿望和興趣,總是帶有鮮明的傾向性的。文學總是要表達人的目的、需要、理想、愿望和興趣的,不可能不具備價值取向,而文學價值又往往體現于作家的審美理想之中,“作家在一定的審美理想的支配下,通過對自己筆下人物、事件的思想評判,來向讀者顯示什么是應該批判的,什么是應該追求的,把讀者的思想感情引導到自己所屬的社會集團的意志、愿望所追求的目標上去,借以設定人生”。②王元驤:《文學原理》,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0頁。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政治學應當堅守文學價值學的理論立場,不僅要重視對社會現實“是如此”的反映,更要突出對未來世界“應如何”的價值導向。

*范永康,男,1972年生,安徽蕪湖人。文學博士,紹興文理學院人文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藝學。

孫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人成人让影院|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久久伊人操| 日本午夜在线视频| 久久99蜜桃精品久久久久小说|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欧美精品亚洲日韩a| 欧美色视频网站|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亚洲天堂区|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无码一区18禁|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国产午夜一级淫片|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香蕉在线观看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 最新亚洲av女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桃花视频| 九九这里只有精品视频|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婷婷综合亚洲| 精品一區二區久久久久久久網站| 国产免费网址| 国产亚洲精品91| 999精品色在线观看|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精品剧情v国产在线观看| 99尹人香蕉国产免费天天拍| 人妻丰满熟妇啪啪|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国产99视频免费精品是看6|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亚洲综合专区|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在线亚洲小视频| 91福利免费|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国产精品男人的天堂| 欧美在线一二区|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一区二区|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亚洲日韩av在线|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好深啊好涨好硬视频| 精品国产自|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亚洲人网站| 国产91九色在线播放|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精品国产aⅴ一区二区三区|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 91麻豆国产在线| 国产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99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