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方舟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論壇(2017)綜述
常方舟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論壇(2017)日前在上海成功召開。本次論壇由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宣傳部、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上海文化研究中心、上海戲劇學院、英國BOP文化創意產業咨詢機構等單位聯合主辦和承辦。論壇主題是“一帶一路:城市發展新空間,文化發展新動力”。來自海內外的百余位專家學者、業界代表和文化官員共襄盛會,分享世界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真知灼見。
11月11日上午,論壇開幕式舉行。上海社會科學院高端智庫首席專家王戰作了題為《“一帶一路”與中華文化》的主題演講,他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包含著中國獨有的歷史文化因素,尤其與江南“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追溯和闡述了歷史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城市文化和歷史傳統,并強調“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離不開人文交流和文化建構。
11月11日下午,海派文化與城市空間轉型論壇在海派文化中心舉行。該論壇由中共四大紀念館館長、海派文化中心主任徐明主持,與會專家、學者就海派文化與城市空間的關系議題進行了學術交流。作家馬尚龍指出,作為海派文化的發源地,上海不僅要講好過去的故事,還要借助新的形式和平臺制作和傳播新的故事。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包亞明展示了上海主城區地理空間的歷史演變,以及文化基因和區位優勢對當下虹口文化消費空間的建構性影響。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段煉追溯了吳越文化的歷史淵源及其過渡發展至海派文化的基本歷程。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李守白從海派藝術的創作實際出發,主張用豐富多彩的藝術手段表現上海的文化精神。上海大學中文系朱羽以上海城市題材小說文本為抓手,探討了上海的城市書寫和城市的經驗質地之間的復雜關系。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卓剛峰認為,建筑遺產的保護修繕不妨存留各個階段的時間印記。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湯勝天呈現了伍蠡甫對中國畫的理論詮釋,及其對海派藝術傳承、推廣的價值意義。作家朱惜珍從傳承歷史的角度暢談了虹口區特色文化空間的營造。上海大學中文系周展安指出,在海派文化的現代發展中,上海城區的創新融合和郊區的鄉土特色正可以相輔相成。上海社會科學院民俗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蔡豐明提議將文化研究的視野轉向生活史、民俗史,并標舉了海派民俗的若干鮮明特征。香港瑞安集團周永平認為,城市空間的分合帶來城市文化的變遷,重構城市空間的多樣性是創新城市文化的重要路徑。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榮躍明詳述了學界關于海派文化的三次論爭,認為此次論壇的舉行也將助推對海派文化形態的理解,深化對城市精神實質的把握。
11月12日上午,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論壇正式開展交流研討,在主旨演講環節,與會嘉賓緊扣大會主題展開深度對話。香港文化中心榮念曾從組織文化交流的豐富經驗出發,提出科學研發和規劃以城市為單位的文化交流,需要盡快搭建對內對外網絡框架,促成政府、民間和企業三方合力,以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Justin O’Connor教授指出,為實現“一帶一路”倡議互聯互通的目標,需要打造建立在數字協議和服務基礎上的跨國或跨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搭建基礎設施框架,完善相關平臺機制,鼓勵中小型文化機構和企業參與到文化交流活動中來。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徐清泉指出,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正處于世界版圖重構的新時代,公眾對城市更新中的文化消費空間正義訴求越來越凸顯。科技在助推文化產生新業態及助力文化事業產業縮小區域文化內容供給落差的同時,也難免會出現受科技紅利所累,甚至被其裹挾、綁架的亂象,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是要推動城市文化發展建設走精細化、社會化治理之路。北京大學李國新教授概括了中國特色的公共文化概念以及近年來取得的實際成效,例如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制度,促進了互聯網和公共文化的深度融合,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法制建設力度和速度空前,這些都為構筑起與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相適應的,具有中國傳統、中國精神、中國文化自信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上海戲劇學院黃昌勇教授指出,文化發展業已成為國家和政府關切的重要命題,在當前社會轉型過程中,城市文化仍然存在基礎設施、文化創新、文化治理、文化貿易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需要進一步調整文化治理結構,提升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金元浦教授引述了學界對于世界城市概念的研判標準,在文明互鑒的基礎上,歸納出了世界城市文化的中國方案,尤其聚焦文化要素、文化創意產業、歷史傳統文化、生態環境、公共文化服務和城市圈在城市文化建構中的積極作用。土耳其安卡拉大學中文系Okay Bülent教授介紹了土耳其舉辦的“我想象的中國”高中生繪畫比賽,以及獲獎學生赴中國參觀考察的切身體驗。由于土耳其和中國在文化傳播方面的相似處境,他的發言提供了關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參照性視角。知識循環協同組合替代大學校長姜來熙教授立足政治經濟學視角,深入分析了韓國首爾城市空間的紳士化和金融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進程及其未來的發展態勢。南京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張鴻雁教授從特色文化城市研究出發,認為只有通過累積型的文化選擇才能提升城市文化價值鏈。發掘識別度高的城市文脈并將之轉化為特色文化資本,是釋放和建構城市價值的主要路徑。上海社會科學院何建華認為,城市不僅是文化的載體和容器,也是文化沖突的聚合場域,在全球化背景下推進城市文化融合發展,是避免價值觀沖突、實現民心相通的重要前提。
12日下午,4個平行分論壇如期進行。分論壇一的議題為“一帶一路:城市文化發展的挑戰與機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傅葆石教授以伊利諾伊大學的文化交流為切入口,探討了中美文化教育存在的歷史問題、挑戰和機遇,認為中國留學生在推動中美文化融合方面仍大有可為。上海師范大學當代上海文學研究中心楊劍龍教授扼要回顧了“一帶一路”重大倡議的籌備經過,并基于上海城市文化固有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商業性特征,建議上海從拓展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發展文化多元創新中心、打造走向世界的文化產業和產品等方面繼續推進,更好地把握落實“一帶一路”倡議這一重大歷史機遇。韓國外國語大學李永求教授、韓國亞洲大學鄢葵助理教授結合具體案例,介紹了韓國首爾市城市再生政策提出的背景、原因及其發展方向。城市再生概念經歷了從物理環境改善到文化、經濟、生態并舉的過程,目的在于通過導入和開發區域新功能,從經濟、社會、物理環境等方面激活城市,以期應對人口增長放緩、世代矛盾突出、家庭形態變遷、歷史資源損壞等現實挑戰。甘肅省天水市委李曉東暢談了“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思維方式的轉變和全球視野的更新對中國西部城市帶來的積極影響和啟示。他指出,中華傳統文化需要在現代化的語境中進行傳播或再生,中西部中小城市更要明確自身定位,在建設好鄉村的同時保留鄉土特色。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汪幼海提出,上海應當更加努力確立在全球城市中的引領力和話語權。她認為,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能夠有效改變文化交流領域存在的逆差現象。甘肅敦煌大劇院張曉東從敦煌在古代絲綢之路占據的重要地位出發,強調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需要傳承和發揚,他介紹了敦煌大劇院落成以來的運營情況及其對敦煌這座旅游城市開展公共藝術文化教育具有的積極意義。華東政法大學人文學院錢偉副教授借鑒馬克斯·韋伯的觀點提出,城市是讓陌生人得以聚居的社會機制,但城市發展本身無法解決發展帶來的問題,唯有將城市文化置于二階價值或觀察的立場,才有可能破除缺乏自省的文化價值觀,感知城市文化的非唯一性,確保城市的再生產性。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任明總結了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上海在文化交流與合作領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績,尤其是介紹了在藝術節、電影節、美術館、博物館和音樂創演等5大領域,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城市開展合作交流的情況。
分論壇二的主題是“城市文化創新:活力與動力”。韓國國立木浦大學林春城教授將王安憶《長恨歌》視作記錄上海城市空間變遷的一部人類學民族志,探討了民族志介于社會科學和文學之間的虛構與現實屬性。加拿大溫哥華《文化中國》雜志張志業認為,文字在后現代和后城市空間中正在經歷被消解、被區隔、被排擠的過程,與此同時,圖像逐漸取代文字符號,都市文化的營造不妨以文字回歸作為線索。臺灣淡江大學陳建安助理教授結合臺灣文史導覽員培訓項目案例指出,培養青年人的鄉土認同和在地情懷是動員年輕力量主動參與鄉土振興的有效路徑。韓國建國大學魯貞銀教授從國族、傳統和性別的視角對20世紀30年代末朝鮮左翼作家張赫宙《春香傳》展開了細致的文本分析,借以闡釋復雜時空背景下重層敘事跨境寫作的實踐。韓國韓信大學金順珍副教授從城市童話的角度重新審視和解讀了張愛玲的小說。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王杰教授從中國當代電影的美學呈現進入,探討中華文明存在的斷裂對國人情感結構造成的影響,在他看來,紅色烏托邦和鄉愁烏托邦共同構成了當代中國的審美經驗。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Michael Kho Lim教授以菲律賓馬尼拉博尼法西奧全球城市項目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品牌打造和推廣過程中的經驗做法,并提出全球城市應當具備的若干功能特點。上海交通大學陳建華教授闡述了晚清民初西方“美人”話語在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激發本土女權意識方面的作用。上海戲劇學院丁盛以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的體制改革為中心,介紹了引入制作人制和項目聘任制帶來的效益以及有待改善的問題。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院長郭樹勇教授指出,區域文化治理不僅是解決世界文化秩序危機的出路,也將成為聯結全球文化治理的重要橋梁。
以“城市文脈: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分論壇三同樣引發了出席嘉賓的熱議。韓國東國大學金良守教授報告了20世紀30年代朝鮮作家俞鎮午《上海的記憶》這部小說的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都柏林大學Pat Cooke教授指出,城市博物館的功能和定位在全球化背景下發生了轉變,盡管受惠于虛擬技術的發展,博物館仍然充當著實體記憶的溝通介質,并能持續抵御對在地文化的同質化影響。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黃松副教授從高校博物館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談起,探討了現代技術手段在盤活歷史文化資源方面的利弊及其在全球化時代面臨的挑戰。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劉軼結合具體案例,分析了傳統術數思想在當下城市空間更新歷程中的實踐性作用和文化動因。日本長崎大學多文化社會學院連清吉教授認為,城市文化的自覺是促成21世紀中國文藝復興的重要動力,多元共生、融合創新是架構海上絲路港市的可行的文化路徑。云南省西雙版納州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黃臻介紹了云南西雙版納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資源以及在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廣方面的實踐經驗。英國BOP文化創意產業咨詢機構Lucy Minyo認為,歷史建筑的創意更新不僅有助于打造新型城市文化空間,而且也能夠緩解政府財政扶持減少等現實問題。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王海冬提出,城市應深入開掘本土文化資源,并以媽祖文化為例闡釋了“一帶一路”倡議下傳統風俗文化為城市發展帶來的機遇和影響。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計算機信息系統學院李鵬濤副教授系統比對了加州博物館和上海博物館在數量、規模、客流量、技術裝置、文創產業等方面的差別,并提出本土博物館未來發展的改善空間。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許蔚從道觀在現代都市規劃中的重建和恢復問題出發,指出宗教建筑的復建必須以遵循宗教機理和人文脈絡為本。深圳市特區文化研究中心毛少瑩研究員著眼于文物保護、文博授權和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等問題,提出要探索建立文物所有權、監護權和經營權分立機制。
分論壇四的專家學者就“城市空間:認同與更新”的議題分別作了精彩發言。香港恒生管理學院許焯權教授介紹了香港正在籌建的故宮文化博物館項目。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林少雄教授在回顧博物館空間歷史發展的基礎上,提出了博物館和美術館4.0時代的概念并概括其主要特征。澳門理工大學于國華強調了符號設計和體驗經濟在建立地方認同感、體現城市文脈和消解文化沖突等方面的正向作用。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孫遜教授介紹了地圖文獻在記錄城市空間演變和反映歷史社會變遷方面的巨大價值。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花建結合具體實例,說明了基于文化產業集聚優質生產力的小空間撬動城市新型文化大空間的方案和構想。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包亞明分享了他關于場所精神三要素情境、歸屬和文化理論的思考及其對城市文化地理學研究的啟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馮佳提出,在構建全民閱讀體系的背景下,公共圖書館在推進業態融合發展中承擔了落實總分館服務體系建設、打造綜合服務平臺、拓寬閱讀推廣人隊伍、促進閱讀鏈條文化消化等多重功能。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王進認為,城市經濟話語曾經主導并催生了城市和鄉村文學的二元結構,而更新城市知識和觀念是擺脫經濟話語偏見的重要方式。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錢澤紅以北京楊梅竹斜街的文化空間改造項目為例,闡明了在遵循商業消費規律和公共意識的前提下,依靠街區自身力量激活和守護歷史文化生活記憶的豐富可能性。
本年度世界城市文化上海論壇聚焦“一帶一路”倡議與城市空間和城市文化發展問題,與會嘉賓在發言后進行了交叉點評,各種觀點和思想獲得了充分交流,論壇在熱烈而活躍的氣氛中圓滿落下帷幕。
孫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