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朋
(九江學院,江蘇 九江 332000)
高校鋼琴教學中和聲理論的運用探討
王 朋
(九江學院,江蘇 九江 332000)
在高校鋼琴教學中開設和聲理論課程,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好把握音樂技能。但是從現階段高校鋼琴教育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僅是單一講解了和聲理論知識,卻沒有科學引導學生形成學習技能。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高校鋼琴教學中和聲理論的運用進行分析。
高校;鋼琴;和聲理論;運用;探討
鋼琴課程是以音樂知識為基礎的復雜性課程,借助對鋼琴作品的解析,我們能夠觀察到作者對于現實的了解,對藝術的感悟。高校在開展鋼琴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學生基礎技能的培訓,從情感表述到和聲理論,多個視角開展課程教學,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眾所周知,和聲理論教學對于音樂教育而言具備不可取代的作用,和聲理論教學作為開展音樂教育的物質基礎,也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前提條件[1]。基于當前課程改革大力實施的現實背景,和聲理論教學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在實際開展和聲理論教學活動時,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分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度重視理論教學,極大忽視了和聲的實踐技能,這也導致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將學習重點放在記憶規則、基礎概念上,對于和聲的訓練卻很少關注,在某種程度上致使學生缺乏和聲能力。其二,課程教育形式單一,集中講解的教學方法。在和聲理論教學中絕大多數高校教師會選擇集中講解的教育說法,學生長時間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無法真正理解掌握和聲知識。基于此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創新課程教育形式,科學解析和聲理論知識教育要求,注重實踐與理論的和諧統一,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其三,教學器材數量十分不足。在高校鋼琴教學中存在教學器材資源匱乏的問題,許多院校還停留在黑板板書的階段。教師應該靈活引進多媒體,精心設計教材內容,縮短板書時間增加實訓時間,從而不斷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在開展鋼琴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培養學生的伴奏習慣,因為若是學生熟悉旋律,再彈奏伴奏總是感覺抓不到重點,不是缺少一些音型就是多一些音型。訓練學生無旋律伴奏過程中,學生必須要做到心中有數,這也是教師口中的“卡小節”。事實上卡小節即大腦意識對彈奏旋律的反應,對于部分學生而言經過此種機械性訓練后能夠在短時間內感知的音型的強弱程度與節奏,簡單的說就是指樂感[2]。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從簡單的曲調伴奏入手,逐漸增加難度,簡單的旋律結構完整、音值組合十分清晰明了,節奏比較好把握,對訓練學生樂感比較有幫助,當前比較具有代表意義的作品是《歡樂頌》。
本文主要以車爾尼的“599”“849”這些作品為例,練習曲中有許多令人尋味的旋律,和聲構成十分嚴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經典的譜例以供學生鑒賞,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賞析作品。在學生熟悉練習曲旋律后,教師提供合唱過的曲目讓學生自主分析曲目的合唱序列,使學生準確把握和聲理論與創造間的關系。需要注意的是解析歌曲結構及伴奏的和聲節奏也十分關鍵,伴奏者需要對歌曲結構有整體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歌曲的情感。
以《大江東去》這首歌曲為例,主要選用西方國家最近幾年興趣的作曲技巧,準確表達出歌曲創設的情境。歌曲第一段采用宣敘調的手段,對一些比較重要的字眼進行著重處理;第二段采用詠嘆的手法,旋律輕緩、帶有一些浪漫性的情感,將周瑜的人物個性刻畫得栩栩如生。整首歌曲結構布局多是同主音大小調,這是西方國家作曲家慣用的手法。隨著情節風格的不斷推進,在歌曲經過一個小高潮后聲音逐漸變得輕緩,突然聲音變得激昂給人一種“驚濤駭浪”的感覺,慢慢聲音趨于平緩。
將變和弦與傳統調式和弦進行對比,當和弦中的音突然增高或降低時,導致和弦在格局、音調或性能上出現變化,便變成了變和弦。變和弦作為調式自然和弦的升級產物,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和聲材料的選用范圍,在伴奏合情合理的前提下使用變和弦能夠有效增強歌曲表現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考慮演奏需求,依據變和弦的使用價值,將其分成功能性變和弦與色彩性變和弦兩種類型[3]。
功能性變和弦簡單的說是指副屬和弦,此種和弦因包含調式功能而具備變和弦的價值。將副屬和弦與一些臨時的主和弦結合到一起,讓歌曲變得煥然一新。在使用離調后,重現銜接原調,將臨時和弦調整至原本的位置,構成歌曲和弦的沖擊矛盾,保留原曲的和聲特色,進一步突出原調性的韻味。
一般情況下,即興伴奏中和聲思維是十分多樣的,在為其匹配和弦時會有許多種選擇,特別是在使用變和弦過程中,存在許多可能性。在演奏鋼琴過程中使用變和弦可以將原本普通的訓練綻放出另一種光彩。需要注意的是,在和聲節奏中自然和弦的使用比較常見,變和弦一直都是自然和弦的補充。在使用變和弦過程中需要考慮歌曲旋律與創作風格,在把握多方因素的基礎上科學使用變和弦。
綜上所述,要想充分發揮出和聲理論的教學作用,需要在鋼琴教學中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結合,在訓練中應用理論知識提升學生的音樂內涵。在高校鋼琴教學中教師需要創新課程教材內容與形式,注重和聲理論的應用,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實際訓練,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演奏能力。
[1]劉佳音.和聲理論及其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探析[J].科技創業家,2016.
[2]李曉.和聲基礎在鋼琴伴奏教學中的重要性及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7.
[3]趙文昊.鋼琴即興伴奏課程在高校的近況及對策[J].音樂時空,2016.
J624
A
王朋(1976—),女,九江,九江學院,碩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