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棟 袁輝鐘
(石家莊學院音樂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音樂視聽覺理論的提出與發展
郭 棟 袁輝鐘
(石家莊學院音樂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00)
時代在發展,音樂也在發展,各種新技術的產生讓音樂的表現形式變得更加多樣,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推廣應用,它把人們的聽覺、視覺有機結合成為一個整體,而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彩色音樂”,這是一種藝術與科學的結晶,是人們藝術文明發展的產物,本文就針對此做出淺析。
音樂色彩;視聽覺理論;發展
音樂傳統的認知和聽覺有關,人們靠聽覺去感受音樂帶給的心靈享受與共鳴,而色彩則是屬于視覺的,可是人們總是希望能把自己視覺感受到的美好與聽覺感受到的聲音進行有機融合,用色彩來表達這樣的情感,而現在計算機技術就實現了人們的這種愿望,在音樂中去體現色彩,在色彩中去感受音樂的情感。
在生活中,色彩往往是自然美、藝術美以及人們視覺體驗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對于色彩的研究,通過對色彩的辨認和運用,也不斷隨著人類社會在發展和進步。而人們對于色彩的感受,在不同的環境與個人情感之下,會產生較大的感受差別。1866年,物理學家所進行的光學實踐之中,首先發現了太陽的色散及光譜。最初認為,太陽光主要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單色光聚合而形成。但是后期通過研究發現,藍色處于青與紫色之間,并沒有獨立的意義。作為宇宙中客觀存在的物質運動形式,光由于具有不同的波長和不同的性質,對人的視覺能夠引起較大的感覺即“可視光”。而在可見光的視覺范圍之內,不同波長的光感能夠使人獲得不同的色彩體驗。所以,總的來說色彩的本質就是具有一定波長的光波運動形式。其不僅僅是依賴于人視覺的物質的實際運用。差別較大的受光體,其能夠對不同的單色光進行反射與吸收。而人對于色彩的視覺體驗,其實就來自于光源或者在物體上所形成的反射光。因此,人就能夠通過雙眼獲取千差萬別的視覺體驗。
在音樂藝術中,音樂家也對音樂類型進行了色彩的劃分,其中古典音樂代表黑色,嚴肅。鄉村音樂代表綠色,輕快。搖滾音樂代表紅色,熱情。電子音樂代表藍色,現代。重金屬音樂代表黃色,激情。所以在音樂藝術的世界中,音樂家往往對于色彩會十分的重視和關注。因為在音樂的創作與實踐的過程中,將色彩理論充分應用在音樂藝術的創作過程中,不僅是將視聽進行融合,音畫合為一體的藝術表達形式,同時也能夠為受眾提供一種十分美好的視聽體驗。
音樂家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是多樣的,他們在音樂的實踐與欣賞中去尋求新的感悟,而這就很講究音樂的色彩。在不同的音樂發展時期,音樂的色彩所代表的含義也是不同的,這些不同讓時代的痕跡變得明顯,也因此在時代的發展中成為了色彩鮮明的經典。為了加強色彩在音樂中的表現形式,就需要對音樂美感與形象進行色彩劃分,這成為了音樂對色彩的重要手段。音樂作為反應人類現實生活中情感的一種藝術,它可以分為聲樂與器樂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在音樂的形態上則是劃分為古典音樂、民俗音樂、原生態音樂、現代音樂等,這些音樂形態在色彩上有著明顯的區別,而每一種色彩都能體現出其音樂風格,也就是說帶給人最直觀的感受是什么。音樂作為聲音的藝術,需要聽覺來進行感受,因此音樂也被稱為聽覺藝術。音色從理論上講就是聲音的感覺特性,不同的人造就了不同的音色,不過音色在實際的概念上來講屬于比較單一的,例如人聲音色、器樂音色等,這些就是音色比較俠義的解釋。在色彩上來說,音色的含義就比較廣泛,它可以有調性色彩、調式色彩等各種不通過類型的色彩性樂器。對于音樂家來說,色彩其實也是一種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與形式,用不同的色彩去描述音樂家眼中的世界,當然這也是客觀世界的另一種呈現。比如說對自然現象的描述,里姆斯基一柯薩科夫的歌劇《圣誕節前夕》中,就是用弦樂與大鼓中的顫音來描繪風聲與歡樂氣氛。
對于音樂家來說,色彩在其作品中就是一串串的音樂符號,這些符號構成了一幅彩色的畫卷,用不同的音色去描繪它、表達它,這樣呈現在觀眾眼前的就是五彩的、有聲的世界,這樣的色彩運作讓音樂變得更加豐滿。在音樂家的作曲中,每一種情感都是有其固定色彩的,這樣讓音樂的表達更加具體不混亂,也就是說聽到一個曲調就能直觀地呈現出一種色彩,而這種色彩就代表了一種情感,比如說英國作曲家勃里斯創作的《彩色交響曲》,其第一樂章是《紫色》,代表紫水晶,象征高貴、死亡等,在他的這部作品中用不同的色彩描述出了不同的自身感受,也讓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去感悟作曲家心中的色彩。
通過音樂的聽覺有機結合視覺色彩,屬于創新型審美觀的實踐及運用。經過色彩樂器,促使色彩和美妙的音樂產生持續性變化,呈現出不一樣的色彩,并且這些色彩可以經過色彩音樂反射出來,這便是色彩在音樂表現中的獨特作用。
我們必須對色彩音樂理論的歷史進行研究。在西方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創作了《感覺》,逐漸呈現出色彩音樂理論,迫切希望將音樂的聽覺密切聯系音樂的色彩視覺。伴隨時代的發展進步,通過大量實踐性理論,在十七世紀階段,相關學者結合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天體運動和聲學”理論,闡述了彩色音樂的構想。在十八世紀階段,誕生了色彩鋼琴,在設計色彩鋼琴過程中,借助鍵盤可以操縱鋼琴,然后在演奏音樂時,可以根據樂曲內容展現出五顏六色的場景。在1725年,法國牧師路易·卡斯泰爾初步設計了色彩鋼琴,他針對牛頓音樂七大音階和光譜顏色進行對比研究,從而制作了首架視覺鋼琴(Clavecin Oculaire)。在應用該鋼琴演奏過程中,便于人們觀賞魔術變幻,但是缺乏藝術價值。在1735年,路易斯·伯特倫德·卡斯圖(Louis “ Bertrand”Castol)設計出視覺古鋼琴;在1791年,卡·翁·愛卡特沙森(Karl“Von” Eokartshausen)制造出相似的視覺古鋼琴。在1877年,美國著名作曲家瓦夏普發明了彩色鋼琴,在1895年,英國學者呂敏頓(Rimington )也創作出了彩色鋼琴,在1912年,英國學者海克多也制作出彩色鋼琴。上述這些創新型審美理念的實踐及運用,曾經引發了諸多著名作曲家的高度重視,如德國作曲家泰雷曼(Telemann),還有法國作曲家魯賽歐(Rousseau)。另外,激發了很多德國作家的學習興趣。例如,德國有名文學家霍夫曼9E·T·A·Hoffmann),通過利用調性形象化表現出書中人物的穿衣顏色,克萊斯勒身穿升C小調色彩的上衣,佩戴E大調色彩的領子。在1844年,由詹姆斯設計了特色型房間布局,有效利用豐富的顏色來裝飾房間,同時融入音樂時間要素。此外,法國著名音樂家貝拉爾德(Berard ),他發明了大量彩色樂器。在1925年,匈牙利學者拉斯洛研制出現代彩色鋼琴。
伴隨浪漫主義音樂思潮及象征主義流派的發展,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針對彩色音樂的發展加強深化,有了全新的啟示。但是,由于不同的作曲家及音樂家,對于“彩色聽覺”的審美,有不同的判斷標準,觀點迥異。特別是有些評論家針對彩色音樂,保持否定的態度且產生不良的情緒,嚴重制約了彩色音樂的發展,導致新型的音樂類型在當時發展艱難。
色彩對于其他的藝術形式來說并不陌生,尤其是繪畫,它是其主要的組成部分,在繪畫的操作原理上一直都是用音樂的術語來完善自己的作品,可以說這是一種繪畫的特殊語言表達。在繪畫中美術家們在音樂色彩中找靈感,用旋律的意義來對其進行線描,這樣的線描在整個繪畫的創作中是一種對主題的渲染。藝術都是相通的,靈感的迸發也是類似的,因此無論是在音樂中找繪畫的靈感還是在繪畫中尋找音樂的色彩,都是一種對藝術的再追求。音樂中和弦就是對色調的一種明暗調配,也就是說對于音樂中的各種冷暖色調在音樂的表達上就是情感的一種宣泄方式,而這就需要音樂的表演者對其進行理解與感悟。音樂是要靠聽覺與視覺的結合來讓作品中的情感直達人心底,而繪畫則需要對各種色彩進行協調來完成美術家眼中的世界,這些都是對藝術的一種更深層次、超脫語言范圍的追求與變革,讓色彩產生音響的效果,在觀眾中產生心靈的激蕩。外界的各種刺激對于藝術家來說就是一種內心世界的碰撞,它們在其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記,這種印記就需要一種藝術來表達,不只是語言才能描述,有時更多的是一種抽象的描述,而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印象派。色彩,它不只是對繪畫家有吸引力,對于音樂家同樣有著不可描述的吸引力,也因此他們把旋律、節奏、和聲這些音樂獨有的要素與色彩進行強化結合,讓色彩的各種明暗度來表達音樂的節拍強弱,這樣的高低反復其實也就是情感的不同感悟。
綜上所述,在音樂發展史上,對于色彩與音樂之間的探索研究一直都未停止過,也因此讓音樂變得更加有活力,將色彩融入到音樂中,用音樂的手法來表達各種各樣的色彩,它可以讓音樂的發展更加的廣闊,也因此才提出了音樂的視聽覺理論,用這樣的理論去詮釋色彩與音樂之間的關系與可塑性,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1]馬東風,鮑艷敏.瓦倫汀的《實驗審美心理學》對我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的啟示[J].人民音樂,2010(08).
[2]馬東風.欣賞音樂的理論與方法[J].大眾文藝(理論),2009(03).
J611
A
郭棟(1986—),陜西省渭南市,大學本科,助教,石家莊學院音樂學院,音樂類作曲與作曲技術;袁輝鐘(1973—),河北棗強,大學本科,碩士,講師,石家莊學院音樂學院,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