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曦葶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
少數民族音樂與大眾文化的互為作用
——“父愛如山”音樂會歌手周麗珍演唱特點評述
賈曦葶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
我國的少數民族音樂因為多種原因一直得不到廣泛傳播,大眾傳媒業的高度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這種不利局面。本文以“父愛如山”音樂會歌手周麗珍的演唱為出發點,探討了少數民族音樂發展的現狀以及它和主流文化、大眾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
周麗珍;少數民族音樂;大眾文化
2016年,《為你而唱》系列演唱會“父親節專場演出”在京演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正式開唱。該系列演唱會在演唱形式上是絕無僅有的獨特演唱會,2015年《為你而唱》系列演唱會在北京、普陀、新疆、海南等全國各地進行了多場演出,其獨特的“明星演唱”加“觀眾點歌”形式拉近了觀眾和嘉賓的距離,獲得了觀眾和媒體的一致好評。今年的父親節,演唱會來到了京演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旨在讓觀眾在歌聲中感受父愛如山、歲月如歌。音樂會歌星云集,李依娃、張海霞、李多娜、周麗珍等從星光大道走出的實力唱將讓音樂會的氣氛愈加熱烈,其中,周麗珍的演唱令人印象深刻。
周麗珍1986年出生于云南省楚雄州姚安縣適中鄉適中大村,是一位來自云南大山里的彝族姑娘。在母親的影響下,周麗珍從小就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習并掌握了許多彝族小調。2010年的星光大道,周麗珍依憑清越動人、高亢寬廣的“彝族音調”給評委和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音樂會上,周麗珍獻唱了她在星光大道上的成名曲《山歌好比春江水》等三首歌曲,民族特色濃郁。作為梅葛調藝術的傳承人,這位彝族姑娘也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梅葛調來源于彝語的譯音,是一種彝族調子的名稱,據查,這種曲調起源于姚安縣馬游村,在姚安、大姚、永仁及其周邊的彝族地區廣泛傳播。這種曲調主要是用來演唱彝族的創世史詩“梅葛”,也因而得名,其內容涵蓋了人類起源、造物、生產、婚戀、喪葬及彝族與其他民族的關系等。作為梅葛調藝術的傳承人,周麗珍經常在各種場合表演梅葛調藝術,無論是老年梅葛調、青年梅葛調還是娃娃梅葛調,她都能信手拈來,特別是對梅葛調敬酒歌的表演最為出色。正是因為周麗珍對梅葛調藝術的積極宣傳推廣,梅葛調這種彝族音樂最終走出了少數民族地區,走進了人民大眾的視野之中。
我國每個少數民族都有著自己的發展歷史和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礎上蘊育形成了各民族音樂文化,如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民間戲曲音樂等等。同時,我國少數民族都能歌善舞,擁有本民族創造和傳承下來的優秀音樂,體現了自身的民族存在價值。但是由于地域限制、資訊傳播的不發達、語言不相通等等外界因素,使得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音樂不能夠得以廣泛的傳播。現今,隨著大眾傳媒的迅猛發展,這種狀況已有了很大的改觀,通過電影、電視、網絡等方式再現民族地區人民的生存、生活狀態、發展歷史及其文化,實現了民族之間的思想交流,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認同感。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化開始從邊緣狀態走向前臺,音樂會、媒體報道等向大眾傳播了各個民族的知識和文化。許多曾經相對陌生的、地域性的民族音樂、舞蹈和文化也慢慢地向大眾化的方向過渡。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漢族文化是其中最為瑰麗的一支,但它從來不是“一枝獨秀”。其實早在約五千年前,“主流”的華夏音樂文化就已體現出了多元起源和混合發展的態勢,其不斷地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互相滲透和融合,逐漸形成了既有的音樂形勢。同時,少數民族音樂也受到了漢族音樂的影響,各民族音樂藝術也在漢族音樂文化的影響下不斷發展。也就是說,在幾千年的中華民族發展史中,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進,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發展現狀。誠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族文化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所謂大眾文化,實質上是指在現代工業社會產生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一種市民文化,商業性、流行性、娛樂性和普及性可以說是其最為主要的特征。大眾文化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美國哲學家奧爾特加《民眾的反抗》一書中,主要指的是一個地區、一個社團、一個國家中新近涌現的,被大眾信奉和接受的文化。但總的來說,大眾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的人文文化形態。大眾文化作為現代文化的主要形態,能夠加快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認同。同時,大眾文化的特征也決定了在社會現代化的過程中,以廣大群眾為主題的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最大可能地實現了文化的融合和觀念上的相互認可。換句話說,在我國現在的文化國情下,本土“大眾文化”與少數民族音樂也是“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阿詩瑪》、《劉三姐》、《冰山上的來客》等優秀的國產電影,是許多人心中不可磨滅的美好記憶,電影展現了少數民族地區旖旎的風光,留下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直至現在,很多人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認知還停留在這些電影音樂之中。隨著電視節目的日益豐富,人們獲取信息的數量和渠道變得更加廣泛,少數民族文化開始大量地進入人們的視野,其內容較之于上個世紀更加多元、詳盡。人們開始聚焦少數民族歌舞文化,尤其是原生態歌舞。央視的《青年歌手大賽》、《星光大道》以及四川衛視的《中國藏歌會》等節目的陸續播出,帶來了各種民間的好聲音和優美的歌舞表演,其中亦有不少來自于民族地區的民歌和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歌舞項目。它們向大眾普及了民族知識和文化,促進了各民族的交流。由上可知,大眾文化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發展起到了傳播和促進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一些瀕臨絕種的音樂類別,使得民族音樂得以進一步傳承。
同時,民族音樂對于大眾文化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發展證明,不同文化的碰撞通常能為對方輸入嶄新的元素,從而增強各自的發展力。誠然,優秀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人們可以將其運用到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創造經濟和社會人文的雙贏。換言之,我們在理解“大眾文化”的同時,要接觸更多的文化,并與其相互適應,取長補短。
J60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