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悅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124)
文化依托與技術展現
——揚琴獨奏曲《黃土情》作品分析
席 悅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 蘭州 730124)
揚琴獨奏曲《黃土情》是一首西北風格濃郁,創作手法新穎的作品。因其承載的地域文化所特有的風格及價值在界內廣為流傳,引起諸多關注。本文從文化依托及技術展現兩個方面對《黃土情》進行探究。
揚琴;《黃土情》;技術難點;音樂形象
揚琴,起源于波斯,明末傳入我國,屬民族樂器中產生較晚的擊弦奏鳴樂器,距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揚琴音域較寬,包含四個半八度,音色獨特。
揚琴曲《黃土情》是一首富含濃郁西北風格的作品。作曲家黃河老師以西北民間音樂風格為旋律素材,從而進行內容情節的填充,使之成為一首具有獨特風格的揚琴獨奏曲。
黃河,我國著名揚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早年跟隨項祖華教授和鄭寶恒教授學習,現為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國揚琴學會會長。在作品創作中,黃河先生的揚琴作品主題鮮明生動,旋律流暢,內容深刻又極富哲理。創作手法上,創新與傳統的完美融合賦與作品新的生命力。在演奏風格上,黃河先生的音樂表現有深刻的內涵,技巧掌握嫻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個人及師生音樂會,得到界內人士的關注及極高評價。其代表作品有《川江韻》、《天山詩畫》、《古道行》、《黃土情》等,給予了揚琴樂曲嶄新的音樂風格。
在黃河高中時趕上了“學農”時期,當農作物收獲的時候下鄉體驗生活。每個早起勞作的清晨,嫂嫂都會在夢鄉中的黃河手心輕輕放上一枚雞蛋,手中有了雞蛋會本能的握緊,大嫂用最溫和、不驚擾的方式提醒著黃河開始新的一天的勞動。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突出,經濟較為落后,生活條件艱苦,農民日出奔波但依舊清貧。因此,那每日一枚雞蛋在他們眼里是極為奢侈的,黃河感動于農民的淳樸與真誠。若干年后,想到荒涼的黃土大地,想到樸實善良的村民,于是將所有的情感都以音符的形式傾注在《黃土情》樂曲創作中。
從作品整體出發,《黃土情》全曲共可分為五個部分,分別為:雄厚蒼勁,凄婉蒼涼的引子;感懷往事,八連彈技法新穎的慢板;活潑輕快,輕巧自然的賦格段;熱烈奔放,萬象更新的快板和意境深遠使人思緒萬千的尾聲。
(一)引子
引子段采用自由速度,給演奏者較大的發揮空間。該段落可分為兩個部分,兩個同頭變尾的樂句構成了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則包含了一個大樂句。兩個部分風格迥異,描繪出不同的景象。第一部分側重于描寫黃土高原遼闊雄渾,第二部分則流露出黃土大地的凄婉貧瘠。
在第一部分中,四分音符始于音樂力度記號“f”,這表明需強力度演奏。在雙手完成這一連串四分音符過程中,切忌急躁,需靈活運用手腕,使每個音符都清晰飽滿呈顆粒狀,并在兩手雙擊時力求其整齊性。
在第二部分上,標有音樂表情術語——富有情感地,輪音在使用自由延長符號的同時在力度上又有pp的限定。演奏中,輪音始于很弱的強度,輪竹的頻率不能因弱而疏。音量是一個由弱至強、循序漸進的過程。該樂節著力描寫的是西北地區荒涼貧瘠的景象,因此在視聽效果上需摻雜些許哀傷以抒發內心對這片土地的惋惜。
(二)慢板
該段為樂曲的主題部分,創作中運用了九連彈這一創新演奏技法,為黃河老師獨創。此次創作給予揚琴傳統技法以新鮮血液。
九連彈為單手連奏九個同音音符并兩手重復交替的過程。由于是單手完成同一個音上的九個音符,因此在手對琴竹的控制上有嚴格的要求。首先,每個音的聽覺效果都應是具有穿透感的顆粒性。這樣的音色通透飽滿且為高質量音質。其次,手腕應呈點擊狀。擊弦時不宜將琴竹抬揚過高,從而不能保證單擊時彈奏頻率。
大段的九連音演奏中,主導樂思始終貫穿于此。在共可分為四大句的主題中,樂句之間的遞進與情感的變化都有直接的聯系。這要求樂句內的力度與速度在平均的情況下,樂句的對比中也要有力度的變化。九連音充分的展現了連綿起伏的黃土高坡及對這片土地百感交集的情懷,也體現出點與線相結合的中國音樂特點。
(三)賦格段
該部分為慢起向上節奏,有賦格意義的對比二聲部復調樂段。對比、倒影等手段運用于樂段中,旋律線條的厚度與流動感得以增強。樂段特點為:上下聲部呈呼應關系,似農民間有問有答的閑聊交談。演奏過程中,左右手的聲部旋律有側重突出,左手為主調,右手為復調。在主調的旋律線上著力突出右手,在復調所應展現的音符上加強右手的力度。音色上有明暗之分、節奏上的參差錯落、音區的高低對比。
(四)快板
快板樂段中,多變的節奏型尤為顯著,成為該段的一主要特點。切分音在音樂表現中屬常用音型,改變了強拍上出現重音的規律。創作上,作曲家充分利用了切分音的自身特點,在樂段前幾樂句中都加入了這一元素。從演奏效果中,看,音樂層次分明并展現出西北地區獨特的風格。技術程度上,其音型與其它規整的音型相比,較難掌握。在節奏精準性的訓練上需借助節拍器的配合。在曲譜上不難發現,切分音上方都有重音記號的標識,演奏中需重點突出。
(五)尾聲
此段標記著音樂表情術語——寧靜地,散板,整段無重音記號及漸強符號。這表明,尾聲的處理可自由化且需賦予情感依托。此段篇幅較小卻意境深遠,令人思緒萬千。刻畫了離開黃土地,告別了善良的人們,事與景依舊歷歷在目不愿離去的場景。技術難點在于,弱音的掌握及氣口的運用。PPP為最弱的標志,在尾聲最末端,琴竹幾乎與琴弦持平發出微弱的聲音即可。
這首創作手法新穎且西北風格濃郁的《黃土情》,在近幾年來得到了揚琴屆的廣泛關注。在繼承傳統揚琴藝術的同時也需要像黃河老前輩學習,在技巧與題材上進行創新,借鑒其他外來音樂的手法,為揚琴的推廣和發展做出卓越的貢獻。
[1]于海英.大漠孤煙直 無垠黃土情淺析揚琴獨奏曲《黃土情》[J].音樂生活,2008(06).
[2]肖迪.關于黃河揚琴作品《黃土情》的演奏分析[J].音樂時空,2008(06).
[3]黃坤.揚琴演奏過程中氣息運用的價值與方法[J].青春歲月,2013(07).
J632.51
A
席悅(1991—),女,漢,陜西人,碩士在讀,西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器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