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雅致
(中北大學藝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夜深沉》這首樂曲是由京劇曲牌《夜深沉》為基礎創作而成。《夜深沉》是一個京劇牌子曲,自昆曲《思凡》中[風吹荷葉煞]的前四句唱腔為全曲的基本音調,取唱詞中的前三字“夜深沉”為名。在以后的演奏應用中,民間演奏家經過刪減、加花變奏,創作為一首京胡作品,一改原本哀怨的思凡曲風,變的板眼分明,剛勁有力。后經王中山先生改編為古箏獨奏曲,慢板悲憤難平、鏗鏘有力,快板烘托出緊張刺激的氣氛。樂曲是以鼓樂結合的方式進行演奏,古箏獨有的按滑音、彈撥樂善于表現的顆粒性以及右手的快速指序,更為出色的表現了京劇作品有板有眼,高亢有力的特點,具有濃郁的京劇風格。
全曲共可大致分別為四個部分,引子,慢板,快板和急板。
開頭由低沉的京韻大鼓開始,以緩慢、較自由的弱奏作為鋪墊,深沉的大鼓聲,使氣氛寂靜,肅穆。通過由鼓邊向中間再回到鼓邊的滾奏弱起漸強再漸弱。最后以一個敲奏鼓邊的附點音符引出主旋律。
樂曲慢板開頭由兩個強有力的琶音開始樂曲的主旋律,音色明亮,引人注目。慢板這一部分王中山先生在左手作韻的技巧運用上有一定創新,本曲本身就是一個京劇曲牌的曲子,所以在左手作韻上更是具有重大作用。左手的滑、按、顫、點等技巧在演奏中,滑按使用的力度、大小不同可能會影響音準,滑按的速度時間不同,腔調也會不同,揉顫的力度不合適會破壞了美感,這些都很可能對曲子的京劇味道產生很大的影響。慢板中的前倚音多由左手通過上滑音、下滑音、順回音來演奏,通過各種左手做韻模仿弓弦樂器的長音效果。右手旋律中多次出現琶音與輪指,這要求四根手指音色統一,在演奏中音色飽滿,張弛有度,能根據各種技巧的運用作出調整,使音樂富有生命力。
快板部分由八個左右手與鼓合奏的重音引入。大鼓做切分音的節奏型,重音在右手的輪指處配合古箏的旋律,使得快板從一開始氣氛就尤為緊張激烈。緊接著是古箏的獨奏段落,整段的四個十六分節奏使得氣氛不斷被推進。左手在每一拍的重音上做點按,右手突出重音,每個小節內的強弱都十分細致十分明顯,所有變化都需要注意,使得板眼更加分明,使旋律聽起來更律動。較之前的京胡版本,顆粒性更強,聲音更明亮,更好聽。
急板開頭通過右手的短搖以及左手掃弦的配合使全曲尾聲達到最高潮,極大的帶動了演奏者的情緒,也正因為比較激動,故需要控制拍子以避免搶拍的現象。
右手輪指與左手的掃弦相交錯的出現,不斷加快,不斷變密集,大鼓的滾奏也隨之變強變密。全曲以右手極強的三指搖配以左手的強烈刮奏結束了全曲。
在樂曲慢板中,輪指并未大段出現,而是嫻熟從容的穿插在了極富韻律的整個慢板中。在輪指演奏時,首先,四根手指同時在一根琴弦上演奏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總覺得大拇指不夠長,所以在彈奏過程中,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要遷就大拇指的觸弦位置,保證彈奏手型,這樣才能更好的演奏輪指。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慢練。必須將每根手指彈奏的音都交代清楚,力度要均勻,每根手指彈奏之間的間隔要相同。在做到力度和節奏都足夠均勻之后就要開始注意音色。因為四根手指彈奏的是同一根弦,所以較容易出現雜音,故彈奏時候需注意觸弦角度,彈奏過程中每根手指都要觸弦即彈來保證音色。
樂曲中多次運用了“快速指序”這一技巧。這一技巧是河南省著名古箏演奏家,教育家趙曼琴先生通過多年演奏及教學經驗借鑒融合了多種其他樂器的演奏技巧,形成的一種有別于傳統古箏演奏技巧的指法體系。無名指的加入,使得四根手指都具有獨立的彈奏能力,四根手指不一定會按照1234或者4321的順序來彈奏,而是可以隨意搭配,以便捷、快速為原則來重新組合,在速度上就有了很大的提升。傳統的快四點在古箏的演奏中功不可沒,但新的快速指序比之前的三指彈奏更加快速,演奏起來也更加豐富多彩。
在快速指序的練習過程中,手型的把握依舊是排在第一位的。手腕要平,手臂要放松,手指也要放松,否則可能無法完成大篇幅的快速指序彈奏。在演奏時,觸弦的力量要集中在指尖處,手腕不能動,保持平穩,保證音色的干凈,清晰,明亮。
古箏之所以能夠幾千年流傳下來并發展的越來越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正如王中山先生自京胡曲改編的古箏曲《夜深沉》,盡管已經在其他樂器(例如京胡等樂器)廣泛使用過,但古箏演奏的獨特音色,豐富多彩的技巧,再加上大鼓的伴奏,讓古箏版的《夜深沉》更加迷人,更具有魅力。不僅樂曲風格和以往的古箏曲相比有很大的創新,而且演奏技巧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全曲穿插運用了多種較難的指法技巧,左手作韻也比較復雜,很難把握,使得樂曲在演奏中有一定的困難。作為新時期古箏專業學習者,在學習新的現代音樂元素的同時,更認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使演奏此類移植箏曲時更為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