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湘芬 寧 彤
(東北大學,遼寧 沈陽 110819)
民族聲樂是一門開放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在實踐中要想實現演唱技法和藝術風格的協調統一,不能著重于演唱方法,否則容易造成演唱風格的空洞與蒼白,同時亦不能刻意塑造獨特的個人演唱風格,以免造成演唱基本功的不足。實現技法和風格的統一,首先演唱者要深入了解演唱技法和藝術風格對立統一的關系,深入了解聲樂演唱的基本觀念與特質,精確掌握聲樂表演中的特性,熱愛民族聲樂的良好傳承,最后完成演唱技法和藝術風格的協調發展,使民族聲樂得以永久延續。
《論語—子路》中指出:“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在這段話中,孔子指出了“正名”與音樂的關系[1]。
相同的,要探討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問題,就須對民族聲樂這一概念進行辨析。我國對民族一詞的定義不盡相同,一種是:“在歷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語言,共同文化的一個共同體”,一種是廣范意義上的,通常指在歷史上形成的,從原始社會到古代,從近代到現代等不同階段的各種共同體,第一種解釋比較符合本文中對民族聲樂演唱中“民族”的描述。
簡單來說藝術是社會意識形態的一種,經過對民族這一詞語的了解,民族聲樂是通過聲音作為抒發情感的媒介,再現生活的藝術形式。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將傳統的演唱方法與西洋美聲唱法也就是藝術風格相融合,從而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演唱形式[2]。
隨著時代在不斷發展,人們對于藝術的概念也在不斷更新,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只有保證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進行進一步的更新與完善,才能保證聲樂今后的演唱有更為寬廣的發展未來。
對于聲樂的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發展來說,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藝術只有與時俱,才能蓬勃發展。從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情況出發,逐步對音樂的內容進行提升與細部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我國今后的聲樂有全面性的提升,在這樣的提升中給我國今后的聲樂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性保證。
我國在近現代的聲樂發展中,證實了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持續發展的理論。從二十世紀初西學東漸時的“學堂樂歌”到二十一世紀民族聲樂藝術的“百花盛開,百舸爭流”[3]。我國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在聲樂藝術作品的意義選擇上以及演唱技巧方面更具科學性。民族聲樂與藝術風格相融合才能歷久彌新。
眾所周知,理論是實踐的先導,我國民族聲樂演唱藝術的理論是基于傳統演唱技法與西方美聲演唱藝術形式相融合的方法建立發展起來的,不管是發音技巧的運用,還是情感的表達,都積累了健康、科學的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在內涵體現方面也包括了許多內容,在這里僅從三個點進行論述,可以說其中任何一點對最終表演藝術效果的呈現都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針對民族聲樂演唱技法中的內涵來說,可以分成一下幾方面的內容進行分析:
其一,氣息控制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聲樂演唱的質量,流動而富有彈性的氣息,可以更好的引發人體共鳴腔的激蕩,從而形成完整、科學的獨具演唱者魅力的藝術風格。怎樣正確掌握發聲技巧,首先要學會處理氣與聲、氣與情、氣與字的關系。氣息是歌唱發聲的最基本要素,在氣與聲方面有“聲由氣作腔”的說法,其中的腔不僅是指發聲的人體共鳴體,還包括民族聲樂演唱中的具體旋律和音調。在氣息與情感方面由于在民族聲樂演唱中,通常利用情感調控氣息的運作,以氣息控制聲音的表達作為訓練的方法,從而達到聲情并茂的演唱效果,同時氣息與情感的合理轉換對于聲音的抑揚頓挫,高低起伏,疾徐快慢等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清晰的咬字會使聲音更集中,更完美,作為歌唱演員,掌握好氣息與咬字吐詞的相互關系十分重要,在演唱中,光有氣沒有字就不能流暢的表達歌曲的思想,沒有氣也就沒有聲,更不用說咬字吐詞了。所以氣息的長短、流動、深淺決定著民族聲樂演唱的質量[4]。
其次,在演唱聲樂作品時對聲音共鳴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缺少高位的共鳴,就不能準確體現聲樂作品的情感,亦無法形成獨具魅力的演唱風格。民族聲樂演唱中不僅要注意聲音自然,咬字清晰,還要重視聲音的共鳴效果,高位置的共鳴可以使聲音富有穿透力和彈性。當演唱者能將聲音放于高位置腔體上時,聲音不但豎而圓潤,而且更加靈活、明亮、柔和,音準也更加清晰明確。
最后就是咬字吐詞與行腔上,在聲樂演唱中,唯有準確咬字、吐詞方能達到聲音字正腔圓、感情真摯動人、音調合轍押韻的效果,《曲律》中有對學曲先后順序的論述,其中字清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見其重要性,所以在民族聲樂演唱中,字正腔圓、字領腔行是歌唱表演者的激發標準[5]。音響的抑揚頓挫,輕重疾徐的變化特點構成了民族聲樂中行腔的基本要素,也體現了民族聲樂藝術的造型性的特點。
藝術風格,指藝術創作的一種獨特的征狀,所指的對象也不同,它可以指某一個藝術家,也可以指一個流派,還可以指一個時期。在藝術風格領域中,它是藝術家在對作品進行創作和表現藝術作品所形成的藝術手法和創作個性。在演唱過程中所體現的“藝術風格”是指演唱者在演唱聲樂作品時,利用純熟的演唱技巧,將個人感情與作品意境交互作用產生的特有的個人魅力。在現實聲樂演唱中,若不能很好的體現藝術風格,就無法表達出優秀聲樂作品自身的藝術功能。要實現聽眾對民族聲樂作品的共鳴,就必須注重對作品藝術風格的處理,從而能夠完美的呈現音樂作品的內容、曲調、和創作特點給聽眾。針對聲樂演唱中藝術風格的體現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要講的是地域風格,它是民族聲樂演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共同音樂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的音樂對象之間在音樂風格的處理上也存在著明顯得差異,例如,陜北民歌以其豪放熱烈的情感、粗獷高亢的旋律以及自由流暢的結構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而陜南地區受漢、蜀、三國文化的影響,呈現出了不同的音樂風格,其音樂旋律更加優美動聽,情感的處理更加細膩柔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6]。由此可見地域性的差異使民族聲樂演唱的風格更加豐富,立體。其次是時代風格,在某個特定時期在音樂風格的內容、形式、情感的表達上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在聲樂演唱中,不管是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原生態唱法還是美聲唱法,每一首歌曲都體現了它們那個時代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精神。民族聲樂演唱時代風格的形成往往受當代社會、政治思想,以及當代時尚潮流以及人們大眾審美情趣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最后是個人風格,在其演唱聲樂作品時體現出有別于其他歌者穩定而持續的系統化的特點,是演唱者獨具個人藝術魅力的體現。民族風格的差異往往受到演唱者對聲音結構因素的把握的影響,而個人風格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音樂細節比如節奏、旋律、情感的處理上。但個人風格并不是墨守陳規的,它還受個人情緒、生活經歷和審美情趣等因素的影響,個人風格的存在對豐富聲樂藝術和人們的精神世界甚至是世界藝術都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的民族聲樂浩如煙海,僅從我們所了解的民歌、戲曲、曲藝音樂的數量上看,就讓人嘆為觀止。我國地大物博,民族種類繁多,自然造就了演唱藝術風格上多元化的特點。比如蒙古民歌的悠長遼闊,山東民歌的醇厚質樸等,不僅如此,民族聲樂還包涵了近現代樂曲家創作的可以代表整個中華民族主要風格的音樂作品,這些作品對整個民族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于聲樂演唱技法和藝術風格的統一是今后的必要發展趨勢,就聲樂演唱技法和藝術風格的對立統一來說,可以分成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和討論:
演唱技法是民族聲樂藝術風格完美體現的重要因素。通常來說,演唱者對演唱技巧的熟練與否對其藝術風格和藝術表現力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演唱是表現音樂內容最重要的形式,要想準確的表達樂曲的意境,就必須提高對氣息、行腔、唱字的掌握能力[7]。所以,無論是樂曲情感的表達還是內容的表現,都需要演唱者通過相應的演唱技巧來體現,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演唱者會積累大量的經驗,并逐漸形成自己的藝術表現風格。
歌唱藝術給人以唱腔優美,情感豐富的體驗,依靠的不完全是技巧,而是作品所表現的藝術風格[8]。充滿藝術風格與豐富情感的演唱才能得到聽眾的認同,充滿藝術情感的藝術風格才是風格展示的最高境界,缺失了藝術風格的演唱必然是空洞乏味的。聲樂演唱中情感的表達和藝術風格的體現決定了最終演唱效果的美感體驗,感染力以及共鳴程度。聲樂藝術掌握技巧僅是將技巧轉化為藝術風格的展示。從這點意義上說,民樂演唱著重體現藝術風格,領悟藝術風格的同時把情感轉化為自身風格體驗,把聲樂中的情感感染觀眾的同時實現聲樂藝術表現中的藝術創造。
綜上所述,在聲樂演唱中傳統演唱技法和藝術風格的有機統一對于民族聲樂的學習和實踐有者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民族聲樂演時,只有做到情、氣、聲、字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生情并茂的演唱效果。
[1]祝潔瓊.探討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的關系[J].黃河之聲,2017,05:93.
[2]高友罕.民族聲樂演唱技法及其藝術風格探析[J].知音勵志,2017,02:204.
[3]吉美逸.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有機統一[J].藝術評鑒,2016,03:105-106.
[4]江麗.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J].音樂時空,2014,18:93.
[5]張利.閻維文歌唱藝術研究與對中國民族聲樂的貢獻[D].河北師范大學,2011.
[6]鄭璐.略論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之辯證關系[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2(04):135-138.
[7]陳蓓.民族聲樂演唱中技法與藝術風格融合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1,12:94.
[8]張清華.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與藝術風格的有機統一[D].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