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巍瑋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簡析哈恰圖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
馮巍瑋
(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12)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哈恰圖良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作曲家本人正是通過這部作品躋身蘇聯一流作曲家行列的。本文從協奏曲的創作背景談起,分析了第一樂章的曲式結構及調性布局。在演奏技法部分,筆者結合練習時自身的理解和經驗,對第一樂章進行了逐段的分析。
哈恰圖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曲式;演奏法
阿拉姆·伊里奇·哈恰圖良(Aram Ilyich Khachaturian 1903-1978),前蘇聯作曲家、指揮家。生于亞美尼亞。自幼受亞美尼亞及高加索其他民族音樂的熏陶,十九歲開始接受音樂教育。1922-1929年就學于格涅辛音樂中學,學習大提琴,并隨格涅辛學作曲。之后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學習作曲,1937年研究生畢業。1939-1948年任前蘇聯作曲家協會副主席。1952年任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和格涅辛音樂師范學院教授。
《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完成于1940年夏,是其早期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題獻給當代最富盛譽的小提琴家大衛·奧依斯特拉赫,并由他于同年十一月十六日首演,作曲家親自指揮。次年,這部作品榮獲斯大林獎金(蘇聯國家獎金)第二名。通過該作品,哈恰圖良躋身蘇聯一流作曲家行列,由此奠定了他的音樂地位。
按照傳統協奏曲的形式,《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由快-慢-快三個樂章組成。音樂的基調充滿朝氣、明朗向上,表現出一種生活的喜悅及節日般的歡騰氣氛。
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堅定的快板。用輝煌而充滿動力的舞曲式的節奏表現出積極進取、慷慨激昂的戲劇性的矛盾沖突。
1-9小節為引子,由樂隊在降B大調上奏出,旋律鏗鏘有力。第10小節,第一主題突然闖入,由獨奏小提琴在渾厚的G弦上奏出,調性轉入該曲的基本調性——d小調。第一主題的基本形態是:前十六后八加兩個八分音符的組合節奏型。這一節奏型極具推動性,通過不斷地重復,制造出一種激進的熱情,貫穿全曲。16-24小節是第一主題的繼續部分,旋律歡快、明朗,充滿了東方韻味。25-39小節為經過句。其后的40-53小節,重復第一主題以確立它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在兩組十六分音符構成的經過句之后,71小節,由樂隊鋪墊,獨奏小提琴奏出了溫婉、甜美的第二主題。此時調性轉為A大調。這一主題常被人們稱作“帶有東方韻味的夜曲”。從其表情特征、節奏、音調上來看,這個命名還是比較貼切的。溫柔和抒情替代了協奏曲開始時的激烈和堅毅。
這兩個音樂主題各有它們的美妙之處,并形成鮮明對比。協奏曲的第一樂章便構建在它們的確立和發展上。音樂在92小節進入結束部,回到主部調性d小調上。107-116小節開始音樂發生了變化,由獨奏小提琴略帶自由的華彩樂句來結束呈示部并引出展開部。
117-215小節為第一樂章的展開部分。這時的音樂已經沒有了前面第一主題的歡樂、坦然和第二主題的溫婉、平靜,取而代之的是慌亂和不安,音樂變得激烈、躁動。第188小節開始進入副部展開部,由交響樂隊的低音聲部款款奏出第二主題,由于配器的原因,此次奏出的第二主題略帶憂傷。而同時,獨奏小提琴運用第一主題的節奏型在中弓輕奏伴奏織體與之對位。217小節,音樂交由獨奏小提琴和一支單簧管來完成。略顯隨意的節奏,漂渺的音色,模進式的琶音都在預示著隨后即將開始的華彩樂段。
哈恰圖良把華彩樂段視為展開部的延續:“進入華彩樂段,但音樂的流動并未中斷,而是為了獨奏者有機會展示其全部輝煌、高超的技藝。”因此,在哈恰圖良的華彩樂段中“管弦樂隊停止了,可是音樂卻仍然向前流動著,其差別只在于此前的音樂是由獨奏小提琴和交響樂隊合奏,而此刻僅是獨奏?!边@首協奏曲的華彩樂段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哈恰圖良本人創作的,而另一個是由首演者——小提琴家奧依斯特拉赫創作。這里要分析的是作曲家本人所創作的版本。華彩樂段開始時使用持續音#F確立了調性為D大調。首先出現的是第二主題,與前面不同的是增加了裝飾音,從而加強了炫技性。這一主題之后,在一串半音階的推動下,第一主題的節奏型再次出現。這次出現的第一主題略有變化,三度雙音的使用加大了演奏的難度,同時也使得獨奏小提琴奏出的旋律在沒有樂隊伴奏的情況下更具可聽性。在這之后,第二主題以雙音的形式短暫地閃現。接下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將華彩樂段推向高潮。此時,樂隊適時加入,引出再現部。
第一樂章再現部的第一主題與開始時相同,仍在d小調上。第二主題進入時的調性也與前面一樣,在A大調上,不同的是,此次出現首先由雙簧管奏出,直至278小節才交由獨奏小提琴演奏。這當中266-277小節,獨奏小提琴演奏伴奏織體與雙簧管演奏的旋律對位。
305小節開始為第一樂章的尾聲。第一主題的節奏型被不斷復制在多個調性上,配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將這一樂章推向高潮,在一片歡騰、熱烈的音樂氣氛中結束這一樂章。
第10小節開始的主部主題,獨奏小提琴進入時為前十六后八加兩個八分音符的組合節奏型,力度f。演奏時要在弓根采用擊弦的運弓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在琴弓觸弦瞬間要有爆發力,這樣才能演奏出厚重、結實的音色,使這一主題聽起來更加撼動心弦。這一節奏型貫穿全曲,每次出現時的力度不盡相同,在力度較弱時可將接觸點稍遠離琴馬,弓段也要略微向中弓靠近,以演奏出輕盈、跳躍的效果。
第25-38小節、56-61小節、246-251小節等多次采用模仿的手法寫連續的16分音符。要用快速的分弓演奏,琴弓盡量靠近琴碼,四個音一組,每組首音要稍做強調。盡量放松右手,運弓的壓力和速度要追求協調一致。
副部沒有休止符,樂句的氣息綿長而連貫。要求演奏者要通過旋律的走向、起伏來判斷分句點,從而轉換與調整呼吸。運弓要連貫,不要因為換弓而破壞了樂句的整體感。運弓的接觸點要稍微靠近指板,從而使得音色與演奏主部時有所區別,營造出輕柔、朦朧的情緒。同樣,揉弦也要連貫、松弛??梢圆捎酶鞣N頻率、幅度不同的手腕和指腹揉弦,使音響效果富有層次。
第一展開部開始時的16分音符采用“半拉半跳”的運弓手法,在下中弓用分弓快速地演奏。第156-159小節的換指八度,演奏時要注意音準以及手指的伸張。164-169小節的雙音要用擊弓演奏,運弓要靈巧,聲音力求尖銳。
188小節開始的第二展開部,先由中、低音聲部奏出副部旋律,獨奏小提琴采用主部的節奏型與之對位,在演奏時要注意與樂隊的配合,聆聽樂隊的旋律,嚴格對位。這次出現的主部節奏型,力度為mf,第二拍的后半拍運用了人工泛音技巧,演奏時離弦要低,運弓力度要輕,弓速不可過快。
華彩樂段開始時有很多裝飾音,演奏時注意裝飾音要在拍前演奏,使旋律音能夠準時發聲在拍子上,這樣奏出的旋律才會完整,不至于被裝飾音打亂。整個華彩樂段要由慢至快、分段練習。對于較困難的雙音以及快速的16分音符更要放慢速度多加練習。在解決了技術問題后,再按照作曲家標記的速度、表情術語來設計音樂節奏,力求使音樂在炫技的同時做到張弛有度。
再現部的演奏技法與呈示部基本一致。
尾聲采用了主部節奏型,在演奏時要保持節奏有節制地向前推動,一氣呵成,將這一樂章推向高潮,在輝煌、宏大的音響效果下結束這一樂章。
哈恰圖良的這部作品是前蘇聯時期小提琴協奏曲中最為樂觀、明亮、技巧輝煌的一首。貫穿了獨特的節奏,整體情緒生機勃勃。曲中充滿了慶典性的勝利場景和抒情柔美的情境,是一首被廣泛演奏的傳世之作。希望通過本文,能夠為學習和演奏這部作品的演奏者提供一些參考和幫助。
[1][蘇]格·西涅爾松,郝一星,史佳,楊廣,譯.哈恰圖良自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7.
[2][蘇]尤里·凱爾第什,廖叔同,曹紅軍,逸文,譯.蘇聯名作曲家傳[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
[3]呂金藻,鄭向群.哈恰圖良評述[J].音樂學習與研究,1987(04).
[4]艾碗斯.淺談對哈恰圖良《d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J].神州旬刊,2011(01).
J624.1
A
馮巍瑋(1984—),女,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山西藝術職業學院助教,從事小提琴專業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