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霞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毛南族民歌分類初探
劉秋霞
(廣西藝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毛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大部分居住在桂西北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境內,其民歌文化已成為毛南人民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毛南族民歌有多種形式和體裁,主要根據場合、內容、對象不同而定,本文主要從題材內容方面對毛南族民歌進行分類。
毛南族;民歌;分類
毛南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阿難”,意思是“這個地方的人”,由嶺南百越支系發展而來。唐以前的僚,宋元明的伶,是他們的祖先。現今主要聚居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中南、下南,俗稱“三南”或“毛南三鄉”,少數散居河池、南丹等縣。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無文字,多通漢語和壯語,通用漢文。
毛南族民歌的內容豐富多彩,曲調輕快活潑、高亢嘹亮,具有鮮明的山鄉特點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匯集了毛南族人民豐富的思想文化觀念,比較全面地反映了毛南族歷史發展的過程,展現了其古樸的生活情趣、節慶風情和倫理觀念。毛南族民歌有多種形式和體裁,主要根據場合、內容、對象不同而定,從內容上主要分為敘事歌、勞動歌、儀式歌、情歌、生活歌等。從各個不同角度和側面反映了毛南族先民的思想、愿望、生活畫面和歷史發展過程。
敘事歌又稱古歌,是敘唱宇宙開辟和人類起源的歌,主要包括《創世歌》、《天地歌》、《女媧歌》、《說神歡》等反映毛南族先民對宇宙的形式、天地的開辟、人類的誕生、神靈的威力等神秘問題的認識程度和毛南族人民為了生活艱苦奮斗的精神。其中,《創世歌》的內涵很寬廣,包括開天辟地神話、物種神話、射日神話、洪水神話兄妹婚神話和男婚女嫁起源神話等等。與其他兄弟民族的盤古神話有所不同:其一,漢族神話盤古為開天辟地的一個神,毛南族口傳散文體神話為洪水遺民盤哥、古妹兩個神,古歌和散文體神話恰恰相反,說是盤妹、古哥;其二,散文體神話說洪水以后由盤、古二人創造人類,它卻敘唱以為中心人物的五代神:第一代是“昆屯”(“渾沌”的毛南語音);第二代是“漢王”神;第三代是“天王神”和盤古”;第四代是“良吉”和“良漂”,“良吉”是情妹“良漂”是情哥;第五代是“環英”和“行加”。
毛南族的勞動歌是與勞動生產緊密配合,并在勞動中唱出的,是以反映勞動生活為主要內容的民歌。其特點是節奏鮮明,與勞動節奏本身相適應。人們在勞動中唱民歌可以起到減輕疲勞、調劑情緒、協調動作、提高勞動效率的作用。如《季節歌》《打獵歌》《牧羊歌》《撿桐果歌》《采茶歌》《割草歌》等,主要傳授農業生產知識,教育后人什么季節種什么農作物,是毛南族先民農業生產的經驗之談,訴說了勞動者的艱辛和苦難。
毛南人在交往中講究禮儀并信仰道教,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特定習俗。儀式歌包括《婚禮歌》、《上梁歌》、《添糧補壽歌》、《吊喪歌》等,它們反映了毛南族民俗生活和祈福、祛災的心理要求,有的代表的則是民族宗教色彩。
婚禮是人生的一件大禮,它標志著一個人進入了建立家庭、發展家庭的重要階段;也是婚姻關系取得家庭與社會承認的禮儀。毛南族的《婚禮歌》包括婚禮中各個環節所唱的幾種特定風俗歌。按照婚禮的順序,婚禮當天,女方家舉行折被儀式的時候一邊折被女歌師一邊唱《折被歌》,以表達母親對女兒的疼愛。折被結束,女兒就要出門去婆家,這時母親既是喜悅又是留戀,還有擔心,生怕女兒年幼無知到了婆家會鬧出不體面的事來。于是臨別之際,女歌師又代表母親唱起《叮囑歌》表達了母親的叮嚀和教誨。當女兒出門下臺階就要與父母親人惜別時,心中依依難舍,于是含淚唱起《比蹓幾(出門下階歌)》,這組歌表達了出嫁少女內心復雜的矛盾心情。新娘到新郎家的當晚,香火堂前擺起一張豐盛的宴席,桌上燭光閃閃,香煙繚繞,歌師端坐席前,開口啟唱《歡吉晨(吉日敬神歌》。歌詞委婉懇切,表達了主家對諸神和祖先的虔誠以及祈求婚筵平安的美好愿望。第二天吃過午飯,在新郎家的庭院里舉行開被儀式,由男女歌師對唱《歡開被(開被歌》,每打開一張對唱一首,一贊一謙,一頌一揚,生動感人,娓娓入耳。
建新房,標志著兒女與父母分居、獨創家業的開始。《上梁歌》充分表達了父母對兒女的關懷和祝福,祝愿他們繼往開來,興旺發達;同時叮囑他們分居后怎樣創家立業,表達父母對兒女一顆慈愛的心。一般是在入新居的時候由外祖父演唱,演唱的好與不好代表了其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如果不會唱或唱的不好,在眾人心目中的身份地位就會大大降低,或者被認為是不知禮節的人,所以毛南族男子到了中年后都要學唱《上梁歌》。
“添梁補壽”是毛南族的一種風俗,也是一件喜慶的事。毛南族的人們認為每個人一生的口糧有定數,老人所余口糧不多,親友為他補糧便可補壽,所以在為老人奉行“添梁補壽”儀式時,要請師公和歌師為老人唱《添梁補壽歌》,以表達兒女及賓客希望老人健康長壽的愿望。
《吊喪歌》摻有不少唯心主義和迷信的東西,但它反映了毛南族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其中《吊喪歌》中的《開路歌》和《敬十杯酒》是召喚早逝的先祖返鄉來接死者的亡靈和表現兒女對先輩逝去的悲痛的心情。曲調婉轉細膩,歌詞和逝者生前的事跡息息相關,使人聽了不禁為之留下眼淚,激發親屬對逝者的懷念。表達了后輩對先祖的孝敬之情。
毛南族男女青年愛情生活中常常以歌傳情,情歌在毛南族民歌中占的比例最大,其藝術也是最精湛的。歷史上,毛南族的傳統習慣是:男女青年可以自由對歌戀愛,這樣情歌的數量自然而然就多了起來;但婚姻不能自主,這使一對對情侶不能如愿以償,于是在對歌中就要傾訴表達他們在戀愛旅途中的酸甜苦辣的心情。其中,有詠唱表達對對方的傾慕之情的,有直抒初戀的羞澀之情的,有悲嘆自己身世不幸之情的,有抒唱苦苦相思與熾熱追求之情的,有控訴封建婚姻之情的,這些歌都含意深邃,感情真摯,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坦率真切。如情歌中《花竹帽兒伴我進入甜夢里》和《田里該種稻的就插秧吧》是體現男女熱烈時的歌。
生活歌是表現毛南族人民各種生活畫面的一種歌。其中《敬酒歌》、《旱晴歌》是抒情長歌,含有“情歌”成分,但與分類中指定的“情歌”不同。分類中指定的“情歌”只能對戀人唱,不能讓別人聽,屬“竊竊私語”的范疇。而生活歌中的抒情長歌可以在大庭廣眾中演唱,有的帶賽歌娛樂性質,有的是教育后代夫妻之道,有的歌頌堅貞不移的愛情生活。這類題材受眾人所喜愛和熟識,歌詞中體現的都是人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因此歸為“生活歌”。
除了最常見的五種民歌類型之外,毛南族還有兩種比較有名的民間音樂,叫“師公”和“道公”音樂, 主要用于宗教活動,同時也用于演唱民間故事。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師公音樂和民歌的基礎上逐漸發展成毛南戲,反映古代勞動人民的斗爭生活和悲歡離合的愛情等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受到群眾的喜愛。
毛南族民歌是毛南族特有的原始生態文化,也是毛南族特有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相結合的產物,蘊含著毛南族人民勤勞樸實、勇敢善良、不怕困難的精神思想,反映了毛南族人民的生活形態和毛南族的發展歷程。它的存在與發展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我們應注重對毛南族民歌的傳承與保護。
近年來,毛南族民歌也逐漸得到推廣走進大眾的視野,如地方政府在河池市銅鼓山歌藝術節、環江毛南族分龍節、南寧國際民歌節等活動中不斷推出毛南族民歌作品,形成了毛南山鄉的旅游新文化。2010年,河池市還在上海世博會廣西館展示了毛南族風情文化。這對傳承和發展民歌以及保護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對地方的經濟發展產生著積極影響。
[1]韋秋桐,譚亞洲.毛南族神話研究[M].廣西人民出版社,1994.
[2]曾宏華.毛南族民歌的基本內容及其社會作用[J].大舞臺,2012.
[3]張梅.毛南族民歌論述[J].藝術探索,1988.
[4]蒙國榮,譚亞洲.毛南族民歌[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
[5]覃永錦.譚鵬星毛南族研究文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7.
[6]蒙國榮,王弋丁,過偉.毛南族文學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
J60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