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巧
(安徽藝術職業學校,安徽 合肥 410012)
安徽花鼓燈的藝術構成及其審美文化特征
王 巧
(安徽藝術職業學校,安徽 合肥 410012)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可喜的成果,在這一過程中,整個國家和社會對我國的民間藝術有了更多的關注,這是時代發展中的必然趨勢,也是人們在經濟富足后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安徽省的花鼓燈,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珍寶,集歌舞還有戲曲于一身,是淮河地域孕育出來的地方文化珍品,具有強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超強的技術魅力,在現代化的今天,對我們仍然具有吸引力。本文重點對花鼓燈的技術構成進行分析,并探究它的審美文化特征。
經濟發展;必然趨勢;精神文化;淮河地域
近年來,我國興起一股民間傳統藝術熱潮,在此次熱潮的作用下,花鼓燈又重新進入我們的視線,以其自身獨具一格的特色,以及它自身帶有的淮河文化的魅力,成為人們喜愛的民間藝術之一。特別是在花鼓燈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民間藝術界對它的研究就更加火熱,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筆者對當前現有的研究進行分析,發現當前的研究無論是深度,還是研究的廣度都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鑒于此,筆者從更深層次對花鼓燈進行研究。
花鼓燈藝術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表演的人,我們也稱之為角,角的種類眾多,同時,每一個角的分工又十分的明確,在花鼓燈藝術中,將男角稱之為鼓架子,在此基礎上,又可以將其細分為以下幾種,一是大鼓架子,這類角通常表演疊羅漢。二是小鼓架子,這類角表演的是大花場和小花場,其特長是舞蹈,以及翻跟頭等,一些角還可以負責演唱工作。三是丑鼓,這類的角主要負責的是,在表演工程總,穿插進行一些滑稽、搞笑的表演,逗得觀眾哈哈一笑,活躍演出現場的氣氛。四是傘把子,這類角主要負責領唱工作,同時,負責舞蹈表演的部門。五是武傘把子,這類角負責是一些難度較大的表演。無論上哪一種角,在表演過程中,都統一的穿著對襟的中式服裝,然后,腳上穿著一雙當地的布鞋,頭上戴著一條帕巾,最后,每個人的腰上都纏著一條彩帶。女角則被稱之為蘭花,一般情況下,女角穿著燈籠褲,頭上戴著球花,每一個角色都可以進行獨立的表演,眾多的角色也可以進行隨意的組合,效果甚佳[1]。
花鼓燈舞蹈節奏強,有著豐富的變化,有收有放,動靜結合,特色明顯。根據資料記載,花鼓燈扇花豐富,被記載的接近有60個;與此同時,舞蹈的動作十分的活潑,并且每一個動作都很干脆,也十分的靈活;此外,花鼓燈的鼓架子較為擅長逗趣,在表演過程中,有時會融入啞劇元素,在表演過程中,與女角的互動更多,整體的具有幽默風趣的特點;最后,花鼓燈舞蹈動作中的一些經典工作,都帶有可貴的原創性,彰顯了花鼓燈的原創精神,每一個代表人物都有自己的表演絕活,都能讓人贊不絕口。
在花鼓燈藝術中,演唱的內容被叫做燈歌,也是花鼓燈的精髓,燈歌具有善于抒情的特點,并且能夠將很長的故事內容表現出來,燈歌的唱調眾多,具體有慢超牛,以及淮調、衛調等等,粗略統計至少有十種,與此同時,歌詞格式也較為豐富,不僅有七言五句格式,而且還有七言四句的,同時,也有多句的,在演唱過程總,通常使用民間的弦樂進行伴奏,燈歌的旋律,以及燈歌的節奏,在一定程度上,受當地民歌小調的影響,無論是道白,還是燈歌的唱腔,以及燈歌的吐字,都帶有淮河流域方言的特色,將淮河流域人們的狂放不羈的性格特點展現的淋漓盡致。燈歌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說其包羅萬象,其中包括人們的愛情生活,也包括時代變化等等內容,燈歌將淮河流域人們在不同階段的生活,以及對生活對社會的感受都一一記載下來,然后通過演唱將這些故事內容再次呈現出來。兼具敘事和抒情的演唱中,伴隨著熱鬧歡騰的舞蹈,致使整個演出情節突出又分明,演出節奏有收有放,可以牢牢抓住觀眾的眼球,制造一次又一次的高潮[2]。
花鼓燈是多美并存的,有秀美、壯美、優美、優美,本文重點闡述更為突出的秀美和柔美。
花鼓燈的發展歷程中,漸漸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角色,每一個角色承擔著不同的表演任務,同時,還構建出完善的藝術形式。在花鼓燈表演中,有對歌還有對舞,在體現淮河流域地方特色的豪放表演中,還存有溫情和十分細膩的地方,觀眾可以在表演中欣賞到秀麗與含蓄。最具代表性的是陳敬芝老藝術家所扮演的蘭花,其扮相十分的俊俏可人,外在的身段柔軟又優美,同時,所展示出來的舞蹈又是特別生動和有趣的,在這些外在條件的配合下,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卻是十分的細膩的,觀眾欣賞過后贊不絕口。
在花鼓燈表演中,舞蹈的比重較多,同時,舞蹈也是花鼓燈表演中,最為璀璨的一部分,其中有很多的舞蹈動作都是來源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勞動,例如,花鼓燈舞蹈中的簸簸箕,還有舞蹈中的端針扁動作,都與生產勞動有關,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在花鼓燈舞蹈中,以白描的手法,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感和趣事,以及自然界中的場景和事物進行模擬,通過藝術加工,將生活融于舞蹈,通過舞蹈展示人們的生活,其中搶板凳的動作,就是在展現年輕的男女生活中的趣事,而三道彎舞蹈動作,表演者的腰部特別的靈敏,現在已經成為花鼓燈原生態的重要依據?;ü臒粑璧敢灿墟鼓鹊奈枳?,令人沉醉其中,具有奔放的一面,又有幽默的一面[3]。
綜上所述,在國家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要重視對傳統藝術特別是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花鼓燈是我國民間藝術中的珍品,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對花鼓燈進行研究與分析,并將其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花鼓燈藝術,特別是要讓年輕人有機會欣賞花鼓燈,從而實現花鼓燈的進一步傳承,讓我國的花鼓燈藝術得到更好的發展。
[1]孫大軍.論安徽花鼓燈的藝術構成及其審美文化特征[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4(06):114-117.
[2]康英.徽州民間裝飾圖形符號象征意蘊的探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2011.
[3]唐建.漢畫文化意蘊及藝術表現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5.
J0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