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子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從《禪院鐘聲》中看廣東粵樂箏曲的演奏特點
陳秋子
(武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文章通過對粵樂箏曲《禪院鐘聲》的分析,闡明了它的用調特點、演奏技法及音樂表現特點,從中探討箏曲《禪院鐘聲》音樂中的廣東粵樂的意韻。讓習箏者能夠全面地了解廣東粵樂箏派的用調及來源,從而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其獨特而豐富的韻味與內涵,并為演奏好它們提供一些有參考價值的經驗與觀點。
廣東音樂;粵樂箏曲;禪院鐘聲
我國箏藝術,自秦漢起在祖國各地流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茫茫九派流中國”,無論是西北地區的陜、甘,中原的晉、魯、豫;還是江南的江浙水鄉,南國的閩粵,都有這一器樂表演形式及精美藝術的久遠流傳。上世紀80 年代,陳安華教授從更寬廣的文化領域將三支流派概括為嶺南箏派。粵樂箏是嶺南箏派的一支重要流派。
廣東音樂又稱粵樂,是以廣東民間曲調和部分粵劇音樂、牌子曲為基礎,發展和完善起來的,具有濃郁嶺南地方特色的民間音樂。形成一個流派首先是要有區域性的。音樂在一定的地理范圍內, 受到語言、生活習慣、風俗人情等因素的影響, 經過長期的沿襲和積聚逐漸形成有獨特風格的派系。一般來說, 流派的形成必具備四個條件:(1)大量的民間樂曲;(2)鮮明的地方特色;(3)廣泛的群眾基礎;(4)突出的代表人物。粵樂箏在嶺南箏派中未顯得突出, 甚至在“茫茫九派”中也尚未占一席之地, 這是因為粵樂箏未形成眾所認同的流派。
《禪院鐘聲》由粵樂音樂家崔蔚林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四十年代,一些處于淪陷區的城鎮居民深受紛亂社會環境的壓抑和外強統治的桎梏,寄望能置身于像“禪院”那樣一個寧靜的環境之中。作者以“禪院”為題,含蓄地反映了市民追求真理、和平安定的心聲。樂曲采用“乙凡”調式,該調式的特點是大量運用4、7兩音,曲調低沉抑郁,情感哀怨而帶悲憤。此曲如同描寫人的一生,如述說凄涼的生涯。樂曲創作之時中國處在日本帝國主義鐵蹄之下,國破家亡,作者精神極度壓抑,憤懣滿懷,借此曲以抒發情懷。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這時期,都市中各階層人民都處在高壓政治的統治下,都懷有同感。因此,這首曲成為市民的共鳴之音,一經問世便很快流行起來,在抗戰勝利后曾流行一時,常被填詞歌唱,慢慢地變成了粵曲中常用的曲牌。后由多個古箏家改編成古箏曲,流傳至今,成為了廣東粵樂箏派的代表曲目之一。
《禪院鐘聲》定調為C調,樂曲結構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很深沉的慢板,旋律哀怨、遲疑而又帶有期望之情;左手的揉、吟、滑、按含蓄而委婉。樂曲雖然借用了“禪院”之名,意為求和平和寧靜,但實際卻讓人有觸動心底的感傷。第二部分是由反復三次的1/4拍子的由慢漸快的段落組成,音樂宛然從慢的節奏中漸漸活躍起來,含蓄地表達了人們展望未來和對光明的期盼。
樂曲的一開始力度較弱,用中低音區開始旋律,充分地表達了凝重的情緒,仿佛在平靜地述說著人們的心聲, 猶如各種復雜的情感涌上了心頭,從而引出思緒萬端的旋律。音樂中帶有許多顫音,左手在琴碼左側弦上作出快速地揉顫,使音色柔潤、優美,更加飽滿。音樂在短短的兩行中就有許多的力度上的變化,由漸弱的的力度開口, 娓娓道來, 在演奏前應左手充分做好準備, 配合好氣息, 盡情傾訴情感。隨著音樂的進行,可以感受出旋律中蘊含的濃郁的地方韻味,演奏時左手的不同上下滑音要有細致的處理, 使情感的表達更加細膩,廣東音樂風格的音調韻味更加突出。旋律上方的“※”是指在這個符號范圍內的音,全部在近琴碼弦段上演奏,聲音比較厚實而飽滿。
譜子第13小節開始出現旋律的第一個小高潮,表達出種種復雜情緒涌上心頭的感慨。這段旋律第一次出現“※”,此符號是指在這個符號范圍內的音,全部在近岳山弦段上演奏,聲音比較明亮。從第16小節開始激動的情緒漸漸平復下來, 音樂語氣婉轉低回、深沉內在。第二行樂句是情緒的再次遞進, 由感動上升至飽含深情,情緒有著明顯的起伏。第25小節進入樂曲的第二個高潮,此時音樂情緒激昂,似乎在向人們宣泄著對社會環境的不滿與憤恨。 樂曲的第二部分是由反復三次的1/4拍子的由慢漸快的段落組成,音樂宛然從慢的節奏中漸漸活躍起來,含蓄地表現了人們展望未來和對光明的期盼。在每遍的反復當中,音樂可以進行適當地變化、加花,使整個旋律更加豐富。在第一遍反復中,可以將所有的四分音符改彈成二八旋律,在第二遍反復中可變換音區,從原來的中音區換成高音區,使音樂情緒更上一層。在整個第二部分中,速度與力度也有相當大的變化,反復一遍速度可以加快一倍,使得旋律線條抑揚頓挫, 有著內在的動力感,使這段快速流動的旋律自然、順暢、一氣呵成的表現出來。樂曲的結束句, 演奏時內心要有著寬廣、激動并帶有哀傷的情感色彩, 在ff力度中漸慢的樂句中堅定、激昂、的音響效果中結束,尾音是個低音區的5,力度是p,帶著淡淡的哀傷結束了樂曲,似一聲嘆息。
《禪院鐘聲》在調式運用和演奏手法上都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是粵樂箏曲中難得的佳作。通過對這首樂曲的各方面探析,從而了解了粵樂箏曲的演奏特點,4、7兩音在廣東音樂的演奏里, 其音高是7稍低,4稍高 , 別具特色。若以這兩音為主構成的旋律或樂曲, 加以特殊地演奏處理, 則更是構成廣東音樂的另一風格。《禪院鐘聲》大量使用4、7兩音, 感情凄涼悲切, 哀怨纏綿。此曲如同描寫人的一生,如述說凄涼的生涯。
樂曲充分地展現了廣東音樂的特色,粵樂箏曲藝術源于廣東音樂,它集廣東音樂的精髓于一身,從作品的音樂中能夠感悟出廣東粵樂箏曲的意韻,不僅是一首經典之作,更有著特殊的欣賞和演奏價值。
J648
A
陳秋子,女,武漢音樂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舞蹈與教學古箏演奏。